●雷城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是持续一生的,可分为8个阶段,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发展任务。面对每一项发展任务都可能产生冲突,并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如果冲突得以解决,一种积极的品质就会在个性内植根,更进一步的发展就会开始。如果冲突持续下去,或者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自我意识的发展就会受到损害,它就整合了一种消极的品质,形成发展“危机”。在6岁上学之前,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任务有3项,当孩子面对这些冲突和挫折时,父母应该给予帮助与支持,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送上珍贵的礼物。
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大错特错!!
婴儿期(0~1.5岁)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这期间孩子最需要的是温情与食物,他们正是通过这两样东西来建立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信任感。
如果宝宝在此阶段能够得到温情而具响应性的照顾,宝宝就会体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就会获得一种信任感或信心,即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也就是说,此时他们在人格中就会形成“希望”这一品质,相信自己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愿望能够得以实现。
而如果宝宝得等很长时间,才获得所需的照顾,或者受到苛刻的对待,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这样一来,宝宝会认为世界是不友好的、不可预测的,这将会对其未来人际关系的建立带来困扰。
儿童期(1.5~3岁)的宝宝已掌握了大量的技能——爬、走、说话等。这个时期最主要的学习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这是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期,宝宝喜欢大声喊“不”,这是其抗拒权威、表现自主的反应,是宝宝正常的自我意志的表现,是健康的,是对独立的追求。
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可能会很激烈。这种“否定论”通常在2岁时开始,3.5~4岁达到顶峰,6岁时消退。
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教育、培训儿童行为的任务,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即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另一方面,儿童开始有了自主感,训练他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对此,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否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如果管控得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这里面就有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父母允许孩子合理地自由选择,并不强迫或者羞辱孩子,那么自主感就能够培养起来。
这其中大小便训练是宝宝迈向自主的重要一步,语言的发展也是。当宝宝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让他人明白时,他们就会变得更有力、更独立。但父母如果对大小便训练过分控制,或者放任自流,其结果是宝宝会感到受强迫、受羞辱,或者对自己的能力和控制感产生怀疑。其他方面培养也是如此。
3~6岁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期,孩子内在的目的感越来越强了,这时候的他们,开始有目的地做计划并执行计划。他们的游戏开始具有目的,会探索成人角色,如母亲、父亲、老师、医生等;也开始独自探索环境,总是会不停地追问“为什么”,对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与想象。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就会形成主动性,为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基础。
当然,孩子在有目的、有计划游戏或完成某任务时,总会有受挫的时候,这种打击将会让孩子认识到并不是事事都能如自己所愿。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受挫的时候给予积极的肯定,并给予具体的方法支持他,同时告诉他“失败没什么可怕的”,那么孩子就能很好地调节心里的内疚感,仍然保留儿童本色,精力充沛、愿意尝试新事物;同时也将逐渐地走向成人,不断地检验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是否妥当,逐渐长成一个勇敢追求自己目标、不恐惧“失败”的“社会人”。
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多,或有意无意地讥笑其独创行为和想象力,或孩子在完成任务时总是以失败告终,幼儿就会无法从中获取成就感,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引发过度的自责和内疚。如果过多的内疚感根植在孩子的心中,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尝试新事物的积极性与勇气,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