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近
旗袍既传承了东方审美,也能体现新时代女性服装的创新性,它是一种在看似冲突的东西方美学思想中不断扬弃发展的经典服装。
清朝满族女性穿的“旗装”或“旗衣”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但是旗人不论男女,并不把自己所穿的袍服称为“旗袍”。(图1、2)“旗袍”一词最早出现在1918年的《雪宧绣谱图说》:“绷有三,大绷旧用以绣旗袍之边,故谓之边绷。”这是一本记录当时顶尖绣女沈寿口述的刺绣理论书。此书的作者是汉人,口述者也是汉人,由此看来,这种宽身造型、大襟右以盘扣系结,所有衣缘均加镶边的服饰就是当时汉族女性穿着的旗袍。(图3、4)旗袍出现的时间和样式,都脱不了和清代旗女袍服的血缘关系。这时的旗袍虽然有别于后来的众多样式,存在时间也比较短,但的确是旗袍最初的真切模样,我们姑且把这种时尚化的旗装称之为“旧式旗袍”。
图1
图3
20世纪20-40年代,旧式旗袍被几经改良的新式旗袍取代。最初的倒大袖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袖和无袖旗袍,腰身也更加贴合身材。后期更是出现了肩缝和装袖,并且进一步改良了旗袍的胸省和腰省。由于融入了西式裁剪手法,新式旗袍更能展现女性身体曲线。(图5-8)
图5
20世纪初,受到新文化影响的中国女性,她们对独立自主的追求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服装上。诸多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都对旗袍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性质的镶滚也免了,改用盘花纽扣来代替,不久连纽扣也被摒弃了,改用揿扣。总之,这笔账完全是减法——所有的点缀品,无论有用没用,一概剔去。”张爱玲的《更衣记》里便有这样的描写。彼时的旗袍最多保留一两道窄花边。不久之后,旗袍的造型就变得较为合身,紧接着旗袍的袖口变小,下摆长度到脚踝,有些甚至没有任何装饰。这种简洁代表着与旧制度的决裂。(图9-11)
图9
11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近代知识女性群体逐渐形成,各种以解放女性身体为主旨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这时的旗袍有了更加合体的衣身和袖口,各种细节越发富于变化,款式也根据下摆长度的变化而增多,然而从领口至脚踝是一整块布这种相对封闭的廓形,仍是旗袍有别于西方服饰的最明显特征。直至悄然出现的开衩,正是这道欲语还休的细缝打破了封闭的廓形,也打破了旧礼教氛围中的女性服饰审美观念。这些一侧开衩或是双侧开衩的旗袍代表着当时女性思想的解放,也打开了中国女性充满东方韵味的性感美之门。(图12-14)
图12
旗袍的流行不同于以往由王公贵族主导时尚的状况,它是由平民阶层引发的时尚。民国初期的女性已经开始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她们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处于社会的不同阶层。她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旗袍作为主要服饰,是因为旗袍具有极大的材料兼容性。学生的素布旗袍、名媛的真丝旗袍,才女的个性旗袍和明星的华丽旗袍,正是依靠着可繁可简、可夸张可低调的设计手法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气质和魅力。(图15-18)
图4
图6
图7
图8
图15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其间旗袍曾被冷落了30年之久,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当时中国的时尚舆论基本也是西式的,于是各种假借旗袍之名设计出的不伦不类的“连衣裙”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因为始终没有建立我们自己的时尚语境而一直普遍存在。
旗袍的灵魂是中国的,如果失去了整体廓形的稳重与平静,所谓“中西合璧”之美便丧失了根基。旗袍越来越收紧的腰身和那些过犹不及的省道极大地降低了服装的舒适性,一些所谓的现代旗袍更是将并不符合中国女性体型的前凸后翘的夸张造型奉为“曲线美”。这种一味追求西式剪裁效果,无视东方女性体态特征的设计,将旗袍错误设置成一种对身材极为挑剔的服装类别。
最早的旗袍是不开衩的,后来适度开衩的旗袍既有方便行走,也确实增添了穿着者的妩媚。至于那些开衩很高的旗袍,则是主要见于当时的烟柳之地,普通女性若要效仿,也一定是和衬裤一起穿着的。而如今一说起旗袍,立刻就条件反射般地联想到“高开衩”“露大腿”,着实荒唐。现代旗袍绝不能走上一条物化女性的不归路。假使旗袍只是某种“制服”,或是需要特定场合才可以穿着的礼服,那么曾经充满灵气的旗袍终有一天只会剩下空洞的外壳。礼服化的旗袍充其量只是凸显了衣料的华丽和曼妙的身段,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粗制滥造。
图10
图13
图14
图16
图17
图18
图20
虽然发展到今天现代服装设计已经是一项综合工程,但是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仍是服装最本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而能不能美化人体、美化生活则是服饰设计的主要任务。
在西方服饰领域,沿袭了艺术更多是一种“再现”的美学观点,通过合乎人体特征的剪裁而展现人体天然的美。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神韵”和“意境”则更多地强调一种“表现”。旗袍并非什么“革命性”的服装,而是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孕育的。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不偏离旗袍的本性,在设计中始终保持旗袍形态的自然优雅,避免造就过于夸张的形式。含蓄的廓形着力表现的是整体线条的柔和流畅。旗袍到底要平裁还是立裁,应该有省还是无省,这些都不是最需要关注的设计因素。(图19、20)
图19
现代女性从事的职业多种多样,体型也不尽相同,她们更倾向于选择舒适的、不给身体束缚的服饰。在旗袍的常服化设计中,传统的真丝和棉布材质完全可以替换成添加了氨纶成分的弹力面料,或者使用本就具有松弛感的编织面料。现代纺织业早已开发出不易起皱又不易收缩变形的各种新型面料,它们无疑使旗袍的常服化设计如虎添翼。
旗袍的细节既有多种多样的襟形,又有可以修饰脸型的领形,至于形形色色的盘扣,则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种设计了。现代极简主义表现手法为旗袍的细节设计提供了非常好的处理方案,比如将盘扣替换成细带,位置功能都不变,却多了一份飘逸和律动。进一步开些脑洞的设计则可以把盘扣组合成一种更有通透感的衣领。通过改变约定俗成的细节设计,重现旗袍与时代相符的时髦气质。(图21-23)
图2
图21
常服化的旗袍必然不能只有一种固定的穿着方式,当我们寻求更自由更有个性的穿搭形式,就需要注入更多的创新精神,而“混搭”主义无疑是最富表现力的。混搭不是毫无章法地乱搭,而是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无论是风格的混搭,材质的混搭,色彩的混搭还是线条的混搭都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融合。(图24-26)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尽管人们对旗袍该何去何从仍各执一词,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让大众对旗袍误解加深的产品,然而这些现象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对旗袍的热情有增无减,也暗示着旗袍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广阔前景。我们完全有能力将旗袍这种穿在人体上的艺术变得更舒适,也更显个性。只有经过常服化设计的旗袍才会重新在女性的衣柜里占有一席之地,旗袍的东方符号表征和不拘一格的穿着形式理应再度鲜活起来,如此中国女性不灭的绰约风姿也才有可能继续由旗袍来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