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是一门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的[1]。这门学科在我国本土化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台湾地区,大陆地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截止到目前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
近些年来,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将其原理与规律运用于高师钢琴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也多为钢琴生态课堂的构建。本文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观点,结合当前研究的成果,以高师钢琴教学为主体,在分析高师钢琴教育的内、外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构建高师钢琴教学的生态学模型,同时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剖,进而提出解决方案,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科技创新引领学科建设,促进高师钢琴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是生态学进一步发展的分支学科,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2],概括的来说,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周围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中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运用生态平衡理论促进教育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学科[3]。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究有2017年董彬彬论文《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音乐教育分析》;第三,从生态学视角研究构建整体关联的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教学方式。研究有2005年沈勇论文《整体关联的音乐教学——生态学视野下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以上是近些年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大部分研究聚焦于高校钢琴生态课堂的构建,研究的立足点是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理论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略显不足。
近些年来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和原理对高师钢琴教学进行改革的相关研究较少,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立足生态学的视角,倾向研究教育的微观生态。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环境作为整个教学生态系统,遵循整体性、变化性和平衡性三个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构建和谐的、高效的钢琴教学生态课堂模式。这部分研究包括2 012年张军论文《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其生态课堂的构建》、2012年周树德论文《高校钢琴教学的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研究》、2015年郑云丹论文《高校钢琴教学的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研究》、2016年罗帅婷、杜洁琼论文《高校钢琴教学的生态课堂构建策略》、2018年赵珺兰论文《高校钢琴教学生态课堂构建》以及2018年王婷婷论文《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生态课堂的构建》;第二,立足教育生态学的视角,从专业分布、区域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分析高等音乐教育的现状。这部分研
高师钢琴教学的生态学模型是由高师钢琴教育的内、外部生态环境构成的。教育的生态环境就是,以教育为主体,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一切环境系统条件和生态因子的总和[4]。本文把高师钢琴教学的生态环境视为一种教育生态系统,以钢琴演奏这种极具人文精神的学科为中心,将钢琴教学的外部生态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而将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作为钢琴教学的内部生态环境。
3.1.1 高师钢琴教学的自然环境
教育的自然环境是对教育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简称,包括高山、平原、海洋、湖泊等非生物环境;也包括森林、草原、动物种群和植物群落等生物环境[5]。艺术的美来源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人们对艺术、生活和自然美的感受、理解和创造的过程,都离不开自然环境[6]。培养钢琴学生热爱大自然,通过对自然环境美的认知来提升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去创造艺术,热爱生活,正如朱光浅先生所说:“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7]。
3.1.2 高师钢琴教学的社会环境
教育的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高师钢琴教学的社会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讨。宏观方面主要体现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等方面,其中政治经济环境又是高师钢琴教学发展的基础,在扶持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政策的引导下,以强大的经济力量为后盾,应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推动高师钢琴教学的发展;微观方面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钢琴教学的效果,也是教学中应予以重视的课题。
3.1.3 高师钢琴教学的规范环境
规范环境(Normative Enviroment)又称为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它是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所形成和持有的态度,风气、气质与观念等,具体包括:社会风气、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社会思潮、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法制、管理、民主、宗教等[8]。高师钢琴教学的规范环境来自于学校领导的决策和指导思想、学校良好的校风、学习氛围以及钢琴教师的专业素质、职业态度和教学方法等,这些因素都对会对高师钢琴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高师钢琴教学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政策、学习氛围以及教师的职业素养,优化高师钢琴教学的规范环境至关重要。
高师钢琴教学的内部生态环境是指受教育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对于钢琴专业学生来说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发展非常重要,其中心理素质又包括性格、情感和智力三个方面,这些素质直接影响钢琴学习的效果。
3.2.1 钢琴学生的生理素质
钢琴学生的生理素质主要是指年龄大小、手指的长度、宽度和力度等外在的条件。一般来说手指较长且粗壮,手有一定宽度的学生在演奏乐曲时的技巧表现会稍轻松一些;另外从年龄条件方面讲,大龄的学琴者的理解能力优于小龄学琴者,但是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则不如小龄学琴者,这就是生理素质对钢琴学习者的影响。
3.2.2 钢琴学生的心理素质
3.2.2.1 性格
性格是指人的性情品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学生的性格反应在钢琴学习上所达到的效果也不相同,例如有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热情机敏,这类学生往往喜欢演奏气势宏大的作品,演奏中也只是注重炫技而缺乏对音乐内涵的表达;有的学生性格沉静含蓄,在演奏作品时往往过于缺乏自信。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琴艺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性格逐渐得到完善。
3.2.2.2 情感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也是一切艺术创作源泉。钢琴演奏亦是将丰沛的情感与演奏技巧进行高度融合的二度创作,演奏者需具有丰富的情感才能打动听众,把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内容准确的传达出来。钢琴教育是从音乐的角度探讨教育与学生情感发展的内在机制性因素[9],对学生情绪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3.2.2.3 智力
智力是一种心理素质,是指学生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因素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钢琴学生在演奏前需要对乐谱进行研究,然后反复练习记忆,倾听联想思考,最后完整的呈现作品,这正是智慧的结晶。
吴鼎福认为教育生态学有11个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揭示了教育的内部规律。本文就“边缘效应”“限制因子定律”“教育节律”“鲇鱼效应”等四条教育生态学原理对高师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科学概念是1942年由贝切尔(Beecher)提出的。边缘效应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及人类生态系统中,按目前研究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是指现实存在的薄弱边缘和荒疏的交会区[10]。本文的研究基于此种解释。
高师钢琴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钢琴基本功薄弱,演奏水平参差不齐。在此种情况下,学生们还要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按照学校既定的培养目标完成教学内容,使他们具有处理大型钢琴作品的能力,演奏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就显得格外重要。在高师钢琴的实际教学中,音阶、琶音、和弦等基本功练习长期被边缘化,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计划中,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也忽视基本功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很难真正提升演奏水平。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是将基本功纳入教学计划并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中,期中期末考试将基本功纳入考核范围。
生态意义上的“限制因子”概念最早是由李比希(Justus Liebig)在1840年的研究中发现的,它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1]。在教育生态学中将自然限制因子扩展到社会,对教育生态系统,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能理流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12]。
高师钢琴教学中每所学校每学期所规定教授的曲目量、曲目风格、曲目的创作时期等都各不相同。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学期没有规定固定的曲目量,也没有流派风格的限定,三周一个教案,所教授的曲目完全由教师个人决定。这种情况会导致进度快基础强的学生多学乐曲,进度慢基础薄弱的学生少学或者干脆为了能应付考试整个学期就弹一首乐曲。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就是教学中的“限制因子”,它限制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成长,量变就是质变,钢琴教学没有一定曲目量的学习,没有广泛接触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学生的识谱能力、演奏能力、艺术视野等都无法得到提高,离开老师有可能无法独立演奏一首作品。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每学期每个学生固定教学曲目量,安排教授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品,使学生们开阔艺术视野。
自然界存在生物节律,又称为生物钟,比如人体内的“生物钟”“花钟”“鸟钟”等[13]。教育生态中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都属于教育节律。
如何检验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如何改进钢琴教学?回答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学期固定的为学生举行音乐会、学习成果交流汇演、讲座观摩等教育教学活动,从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从而达到真正提高演奏水平的目的。在高师钢琴教学中每学期真正为学生举办的钢琴表演机会并不多,尤其是非钢琴专业或初中级程度的学生,因为程度较浅,几乎没有机会登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的期末考试很多同学因为紧张而导致考试失利,最终失去学琴的兴趣,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适当安排演奏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鲶鱼效应”是指鲶鱼在搅动沙丁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沙丁鱼的求生能力。它给教育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高师钢琴课堂教学是以小组课和集体课的形式开展,以两人或三人一组的小组课教学为例,课堂上不回课的同学往往低头看自己的作业或者看手机走神,再加上弹奏的曲目不新颖或上课的形式陈旧,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式是运用“鲶鱼效应”,在课堂上教师不妨自己做一条鲶鱼,不定时的向同学们提问,让他们分析每个同学弹奏的问题并指出解决的方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积极调动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另外教师可以和学生搭配合作四手联弹或双钢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是很好的教学方案。
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教育边缘学科,运用其原理能够深入洞察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教育生态学虽然起步晚,但经过3 0多年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的研究中。目前,此理论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尤其是钢琴教学领域的研究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希望能为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一点线索,为高师钢琴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