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互联网背景下会展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2021-11-18 05:51王胜英
商展经济·上半月 2021年11期

摘 要:大数据与互联网正在引发会展运营模式的革命性变化,线上展会已经兴起,线下实体展会借助于云计算与互联网等技术以适应会展数据不断扩张的需求。基于会展教育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变革。本文立足于会展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对“项目驱动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体验型会展实验室合作模式、校企‘双导师’常态设立合作模式”展开研究与分析,以期为会展教育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与互联网;会展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会展产教融合

本文索引:王胜英.<标题>[J].商展经济,2021(21):-015.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21.04

1 研究背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会展的运营模式正在发生变革,这一变革涉及会展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促进了会展上下游产业链间的合作,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已经迫使会展数据走向公开,营销渠道也打破了业内信息壁垒,形成新的会展信息传播模式与营运模式。

事实上,成熟的知名品牌展会组织方已经将大数据与互联技术作为会展运营的重要手段,大数据与互联网思维已经重塑了会展产业的关键点,同样,展会作为周期性商业信息互通平台与载体,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会展信息的处理,使会展各类数据相互間的对接更加高效,这必然对未来会展产业产生巨大的变化。

因此,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会展产业,既面临着新形势下会展行业业态变革问题,也面临着理论和实践研究匮乏的现状,攻克这些难题,是会展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会展产业研究和会展教育以及会展人才培养无法回避的问题。重视行业发展新动态,密切关注行业焦点,紧密围绕会展产业最前沿问题展开学术研究,不仅是会展产业研究的主要核心任务,更是会展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立足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的视角,从会展理论研究、会展人才培养和为会展行业提供决策支持等方面,对会展教育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展开研究,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师生深度参与合作的方式。

2 项目驱动下的校企合作模式

会展企业项目是市场的真实需求,也时刻追随着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变化,跟踪企业项目并能参与到企业项目运作中,对会展产业研究与会展专业建设以及教学无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企业而言,在校师生参与企业项目不仅缓解了人力资源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作为企业的储备人才能及时地掌握最新的会展运作实践技能与知识,与企业人才要求实现无缝对接。

项目驱动校企合作模式是以会展产业研究与服务中心为平台,可以由企业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共同组成项目实施主体,校内外资源有效整合,校企优势互补,实现了良性循环。项目驱动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训类”课程直接在项目中完成。会议策划与组织、会展信息管理、大型活动策划与组织、会展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课程,一般都配备了实训课程,这些实训课程安排可以与企业承接的会展项目进行紧密对接,有序进行。

(2)师生全程跟进项目“各取所需”。在校师生参与会展企业项目的全程运作,教师不仅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科研信息,还可以积累素材制作教学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全程跟进会展项目执行,从原来的观摩旁观者直接转换成项目执行者,角色的转变有效地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关技能。

(3)借助于大数据与互联网实现了企业项目校内执行,项目下的校企合作更加现实。

会展项目一般分为项目策划阶段、市场营销阶段、项目现场执行阶段、项目总结阶段等。对于会展企业而言,项目策划阶段与营销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从事市场调研与客户沟通,通过大数据处理软件与互联网,在校师生通过移动终端下载企业需求信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企业项目相关任务,规避了相应的时间冲突问题。同时,在策划期,策划活动也可以引进课堂,与课程对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参与项目策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策划和文案写作能力。最后阶段是总结阶段,这个阶段也可以纳入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在总结期,企业工作人员、专业教师都进入课堂,师生充分互动,对亲身参与的展会项目进行总体评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企业项目导入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基于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得到专业的锻炼,而且能使教师的会展教学水平得到提升。教师深度参与会展企业的项目,获得会展项目的操作经验,既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又提升教学水平。

3 校企共建“会展体验工场”合作模式

“体验型”会展实验室在业界又被称为“会展体验工场”,是“微型版”展场,其突出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具有高度模拟仿真性,“体验工场”将现实中最先进的展示方式、展示技术、搭建材料、管理软件等一并纳入其中。二是“体验工场”需要适时更新,应始终拥有会展行业内最先进的展示技术,最新的管理手段,包括软硬件设施;三是具有实际生产力与经济效益。校企共建“体验型”会展实验室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3.1 校企共建的“体验型”会展实验室,可以重现再造会展客户体验

根据市场调研和分析,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以及管理创新将会是下一轮会展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会展客户体验要求的不断觉醒,客户参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验型”会展运作方式悄然兴起,会展经济尤其是会展项目管理是典型的体验经济的集合体。

目前,会展业界提出“以人为本”重在“体验”的新会展经济理念,得到会展企业的一致认可,有会展企业将展商、专业观众展会现场体验作为重要的管理内容。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在校内建设虚拟仿真式“体验实验室”已经可以实现。

3.2 “会展体验工场”建设路径需要进行完善的设计与规划

会展产业分工与细化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会展项目涉及产业内如境内外参展商、境内外专业观众、会展场馆、会展主办单位、搭建服务商、餐饮运输等诸多环节许多企业,“会展体验工场”多模块系统建设需要汇集多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会展体验工场”建设路径需要进行完善的设计与規划。

首先,在企业的指导与支持下投入相应的硬件和软件,并导入企业会展项目,由企业与校方共同管理项目;其次,利用校内资源,带动学生共同完成所导入的会展项目。再者,会展企业可以将所拥有的最先进会展项目管理技术,会展服务技术,展示技术、搭建技术等一并融入“会展体验工场”中,并组织企业客户到“场”进行体验参观,以增强对企业争取客户获取订单的能力,“体验工场”的市场价值对企业投入起到关键性作用。

还有,“会展体验工场”多元模块的建设与会展学术研究以及会展专业建设具有高度拟合。“体验工场”为会展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跟踪行业变化态势落实科研课题。会展专业所课程设置“一展、一会、一活动”的实训课程,恰好亟需这样的仿真环境,让学生在校企共建的“会展最佳体验馆”内,感受最先进的会展项目管理技术,会展服务技术,展示技术、搭建技术等,对学生实践专业技能的提高无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总之,在校企合作中,按照会展企业实际运作的会展项目,有选择,有重点,有目标的将最先进的展览技术与系统纳入实验室建设,会展企业不仅需要“体验工场”向市场展示其办展能力,“体验实验室”也成为会展企业模拟实验与检验场所,同时,在会展企业的支持下可以实现实验室系统的连续更迭与升级。所建设的“会展最佳体验工场”将为会展专业师生提供了最佳校内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实现双向共赢。

4 校企“双导师”常态设立合作模式

校企“双导师”常态设立合作模式是指在校内为会展企业设置企业经理人开辟“窗口”,从校内班导师“独轮”运作向“校企”班导师“双轮”同行转变。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主管与经理(HR)可以率先引入,HR是学生走向社会首先需要接触的“面试官”,对企业需要的人才和岗位职责及要求最为熟悉,可以将市场需求及时的传递到校内。

4.1 突破“毕业选才”的瓶颈,实现现代“学徒制”

首先,可以与会展企业建立长效机制,使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从低年级开始,实现校内班导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引导制度,参与指导的企业具有定制培养的优先权,学生将在四年内,一直跟随与关注相关企业,适度参与企业活动,实现双向选择、长期考察、择优录用,将企业培训课程引入课堂,真正实现与行业对接、与企业对接、与岗位对接。企业指定人员作为学生的“专业师傅”,真正实现“现代学徒制”。

其次,将企业项目引入校内,师生全程参与项目运作与管理,既拓展了师生视野,又为企业解决了人力资源的矛盾。

最后,实现毕业论文选题课题化、项目化。变以往毕业论文由校内教师单独确立的状态,由企业提供选题,设置企业导师制度,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既解决了毕业论文选题与撰写与社会脱节问题,又为会展企业项目运作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也丰富了校内教师的实践经验,为编写企业真实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更有助于提高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一举多得,溢出效应显著。

4.2 建立校内教师“职业化”,校外兼职教师“师徒化”

建立专职教师到企业学习交流的制度,实现师资知识架构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每学年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或者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担任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学年抽出一定时间走访企业,编写企业的真实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每年派教师交流访问,使教师通过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了解本专业的实践新动向。

一方面,建立会展专业所有教师与企业高管“一对一,一对多”的固定与密切联系方式,专职教师下行业和企业实践,了解行业、产业前沿知识,提高教师对行业的认知,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技服务能力、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以“项目引导、内外整合、优势互补”方式,将企业相关项目引入,锁定专业教师与企业对接的模式。

综上所述,大数据与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创新,尤其是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办学定位更需要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专业建设依托学科发展,也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因此,学科研究定位应拓展视野,关注行业内前沿问题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反哺教学更应重于实践,团队建设不仅注重数量的增加,更需要师资队伍的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大数据与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主体明确,双方需求均得到满足,实现了共赢。校企合作方式在多元中探求其可操作性,校企合作范围宜多层次设计,校企合作内容也更符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以及满足学科研究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孙丁.试析经济新常态下会展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营销界,2021(7):188-189.

肖龙,刘美辰, 刘慧英,等.产教融合下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现状与完善对策探究[J].商展经济,2021(2):86-88.

肖晔,赵林, 吴殿廷.中国会展业与会展教育耦合协调度评价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3):119-128.

李杨.产教融合下会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导向、项目引领、赛教融合”[J].营销界,2019(38):253-254.

程睿,李艳杰,刘伟.传承工匠精神研究会展专业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19(8):177-178.

瞿振元.高校如何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从年轻院士当年的高等教育经历谈起[J].中国高教研究,2014 (2):23-26.

熊丙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两大误区及调整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5):12-15.

孟铁鑫.会展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战略[J].中国人才,2015(2):22-24.

陈玲.会展教育与会展人才培养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6(5):16-18.

罗绮琦.深入校企合作 培养创新高职会展人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7):8-11.

张琳.基于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4(2):18-21.

李双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述评[J].职教论坛, 2013(2):11-12.

陈平.建设高职会展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路[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4(2):18-21.

马勇,肖轶楠.我国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J].旅游科学, 2015(3):10-12.

肖红艳.美国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11):12-15.

吴国新.发达国家会展业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借鉴[J].国际商务研究,2013(8):32-33.

徐红罡,罗秋菊.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5):9-12.

林冬,林河.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完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9):14-17.

高欣.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2):16-18.

何彪.会展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J].中国会展,2015(1):25-26.

刘学莉,徐虹.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