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芹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迎来了新课改实施的严峻挑战,而且需要担任起增强学生各方面素养的重要职责。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的重点内容,在综合素质结构中,德育占据着首要位置,同时是教书育人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将德育放置于工作的首位,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基于此,本文审图探究了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贯彻德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引言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德育教育学科,在新课标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在落实教材内容的有效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内容,保证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到德育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联系真实案例,促进学生产生德育认同感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相对较小,身心发展不够成熟,难以自主建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进而对学生产生德育认同感造成影响。倘若教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而且很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甚至是逆反心理,对德育形成错误认知。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一些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养成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例如在《大家排好队》一课的教學中,教师可以将网络上存在的真实案例呈现于学生面前,如,某个学校由于学生下课毫无纪律的下楼,致使学生之间出现严重的踩踏事件,某超市消费者没有遵循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购物,致使出发口角等,然后教师可以带来学生感受一下不排队进入教室和排队进入哪种方式比较快,进而促进学生亲身体验排队的优点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教育学生不遵守秩序不仅会导致事故的出现,而且是一种违背道德的不良行为,进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道德,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力争做一个遵守秩序的良好公民。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潜移默化效果
在小学教育时期,教师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将教师作为主要的学习对象,一切行为都出于对教师的模仿。倘若教师能够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升华自身的修养,则有助于对学生形成一定的辐射作用,进而促进学生建立道德品质。例如,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实施中,教师应当全面实施和渗透“为人师表”的相关职业准则,时刻规范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学生的德育教育。同时,教师应当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不断学习,保证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道德素养进入更高层次。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出现了说脏话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说礼貌用语的良好习惯,无论是在平时生活中,还是在课余时间段,教师需要积极运用文明用语。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教师则可以发现学生已经改掉了说脏话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开始运用文明用语,促使德育教育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借助升华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发现教师身上的良好品德,产生学习和模仿的欲望,让学生的行为逐渐变得规范化,实现品质的升华。[1]
三、通过电子多媒体方式,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因为小学生具有相对较小的年龄,缺乏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为了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不断提高,教师在落实教学工作时,可以通过电子多媒体设备展开辅助教学,利用视频以及图片展开教学,为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刺激,在促进学生产生透彻理解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气,让学生能够积极融入课堂学习,长公分彰显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启发和引导,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以及讨论空间,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以此对学生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我们爱整洁》一课的授课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平时生活中要高度重视卫生情况,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整洁卫生所具备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形成文明整洁的卫生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前传达做好个人卫生的任务指令,然后在正式上课时为学生播放关于不在意个人卫生形成的危害的一系列动画视频,在学生完成观看任务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方式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观察,并指出被观察学生在个人卫生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不足之处,并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完成个人仪表的整理,最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倘若看到混乱的场景时自己会产生什么想法并积极发言,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做好最后总结工作:文明整洁的良好行为在社交中有助于让别人产生愉悦心情以及受到尊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培养学生优秀的行为习惯。[2]
四、加强实践、亲身体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美好品行
道德与法治课程密切关系着学生的现实生活,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增强课堂整体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合理设计实践性活动,让学生通过生活实现良好的体验。例如,在《我们的班级》一课教学中,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建设、落实值日生职责等,基于此,教师需要设计一些相应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内容、外化行为习惯。同时,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践行实现道德品质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如,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去养老院做公益活动等,在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中,通过学生亲自参加的方式,落实德育教学,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结语
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是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落实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广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教学策略,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张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J].新教育,2021(02):26-27.
[2]林进华.融德育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J].考试周刊,2020(45):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