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兰
摘要: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饮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对其有着庞大的需求量。病虫害作为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优化及创新病虫害防治手段,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本文对水稻保护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进行的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期促进我国水稻生产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水稻;保护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
近年来,市场对水稻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水稻种植过程中,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那就是病虫害,它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有着很大影响,常见的病虫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细条病、钻心虫、卷叶虫等。基于此,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准确开展预测预报,做好对水稻的保护措施,为水稻秧苗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如何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优化水稻病虫害防治手段,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是当前水稻种植面临的严峻考验。
一、水稻保护技术
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秧田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促进水稻秧苗健康茁壮的成长。秧田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面为以科学管理为主的农业防治,一方面是以科学为依据的药剂预防。培育健壮的秧苗,降低苗期的发病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种子的处理
对于水稻种子而言,不论是无病种子,还是带病种子,药剂消毒是减轻病害、杜绝菌源的重要手段。药剂消毒通常是指采用石灰水或温水浸泡种子,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在无公害种植区域及新开垦的水稻种植区域,严格把控好种子检疫关是最基本的工作,可以有效预防检疫性病害的发生,如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不同的药剂处理,水稻种子的发芽反应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水稻种植区域在第一次应用某种药剂时,需要认真做好发芽试验,确保安全之后在进行药剂大面积的推广。为了提高后期秧苗的发芽质量,种子浸泡消毒之后,应采用稀播方式进行种子的播种工作,以此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最大程度的降低病虫害的影响范围[1]。
(二)科学管理
选择合理的种植区域,不仅可以防止水淹苗,还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尤其在白叶枯病发生频率高的种植区域,充分凸显了这一措施的重要性。水稻种植区域应选择地势较高的位置,既远离村舍的干扰,又便于排灌,千万不可将发病田作为水稻种植田,同时后季稻秧田应与早稻田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来,即便早稻田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也不会因病水流传殃及到后季稻秧,从而对水稻秧苗进行更好的保护。对于水稻秧苗来说,湿润管理是稻秧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保护措施,采用浅水灌溉方式,并在秧田四周开挖排水沟,从而防止暴雨袭击后的深水将秧苗淹没[2]。
(三)合理施肥
水稻种植区域使用的肥料需要彻底腐熟,同时搭配磷、氮、钾等肥料。严格把控氮肥的使用量,这是因为氮肥一旦使用过多,会导致秧田后期披叶增长过密,从而加大病虫害的发生率。在水稻秧苗培育管理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前期嫩、中期控和后期促”的管理原则,施加肥料时,应结合土质的肥沃程度,选择合适的基肥。水稻健壮的秧苗,意味着抗病能力较强,在移栽前的4-5天,根据播种顺序的先后,施以起身肥。
(四)药剂防治
对于苗瘟、叶瘟等问题,及时喷洒农药。对于白叶枯病,应在3叶期和移栽前5-7天,分别喷洒一次药剂。对于晚稻秧苗,如果出现纹枯病中心病株的话,应及时喷洒井冈霉素进行防治[3]。
二、水稻病虫害治措施
(一)稻瘟病
加强感病品种的重点保护,防止穗瘟的发生。根据相关预测,一旦潜有发病的可能,则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第一次喷药是在破口期,第二次喷药是在齐穗期,对于生长特别嫩绿的秧田,则考虑在齐穗期后的一周喷第三次药。如果恰逢雨天,则需要把控好晴与雨之间的时间空隙,只要叶面药液干燥,即便是降雨也不会影响药物防治效果。对于高产秧田,应加强叶稻瘟的防治,如果在分蘖始感期出现急性型病斑,且天气有利于病害传播的话,则需要及时喷洒药剂,消灭发病中心,防止病害蔓延。
(二)细条病
对秧田发病中心进行密切监测,如果发现中心病株的存在,应立即喷洒药剂,因暴风雨或水淹苗后引发的病害,应进行全田预防。
(三)纹枯病
纹枯病的最佳防治时期为病害上升期,病害上升期标准为早稻、早中稻发病率为15%-20%,晚稻、杂交稻发病率为25%-30%。对于只用一次药的种植区域,可以适当放宽防治指标,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及时喷洒第一遍药,之后结合防治情况及药剂有效期,进行第二次药剂防治。有一点需要注意,药剂治理期间,为了充分发挥药剂治理作用,应配合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
(四)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即是采用科学的防治手段,提高水稻秧苗的抗病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选择优良的稻种,采用先进的秧苗培育方式,从根源上提高水稻秧苗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2)加强稻田灌溉管理,在满足水稻对水分要求的基础上,保证水量的合理性。定期更换稻田里的水分,阻断病虫害的传播渠道;(3)合理施肥,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提高秧苗抗病虫害的能力。
(五)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技术即是指采用物理措施,避免病虫害的侵袭,保障秧田的安全。水稻种植过程中常用的物理防治措施包括杀虫灯、捕虫网等方式。虽然相较于其他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是其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不仅可以达到杀灭害虫的效果,而且不会对种植区域及其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与当前绿色环保生产理念高度吻合,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高度关注。
(六)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技术是水稻病虫害治理中常用的防治手段,所谓化学防治技术即是指结合病虫害的实际发展情况,在秧田中喷洒相应的化学药剂,从而达到预防和杀灭病虫害的目的。比如,在治理稻瘟病时,可以在稻种播种之前,将稻种充分浸泡在咪鲜胺溶液中,以此杀灭稻种中的病菌,降低苗瘟的发生率。如果在水稻种植中后期发生稻瘟病,可以采用喷洒化学药剂的方式,通常来说,喷洒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便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如果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出现了钻心虫,可以采用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以5-10ml/亩的剂量进行喷洒。效果好及见效快是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优势,其应用弊端也非常明显,容易对种植区域及其四周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采用化学防治技术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按照规定剂量使用,最大限度的降低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水稻保护技术水平,強化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生产产量和质量。由于水稻种植栽培制度复杂,再加上气候条件的影响,应结合水稻种植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保护手段和病虫害治理措施,最大化的降低病虫害对水稻秧苗的破坏程度。另外,水稻秧田病虫害治理除了保障治理效果之外,还应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尽量采用绿色环保防治手段,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微,李佩林,步金宝,等.黑龙江省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0,(2):52-54.
[2]宋洪涛.水稻栽培技术及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9,597(4):13-13.
[3]陈荣.刍议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J].农家致富顾问,2020,(8):17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