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振兴的不仅仅是乡村
摆脱贫困再出发,中国乡村发展迎来新的历史起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何尝不是城里人的心之所向?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推动各种资源要素流动,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浙江省之江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认为,互联网、现代交通等前所未有地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城乡差异在碰撞中释放市场价值、孕育新业态,让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文化底蕴等焕发生机,形成了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江西省鹰潭市委农办主任吴发财认为,“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消解梗阻、优势互补。201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公布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名单,探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专家认为,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促进城乡循环、打通市场脉络的关键举措。城乡循环更畅通、更高效,国内大循环才能更好激发潜力、充满活力。如何打破城乡要素资源流动的障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上海国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寿伟光认为,乡村振兴也要运用好市场化运作,要善于通过公共资金撬动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共舞”。要发挥好国资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提振参与各方的信心。当前多地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进程中,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其中,不少地方在城与乡的框架内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梳理和破解融合发展堵点,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让现代化的美丽乡村融入大都市圈。顾益康认为,当前促进城乡循环,需要着力推动城市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与乡村空间、人文、生态等要素产生“化学反应”,打破城乡二元局面,在城乡融合中持续推动乡村振兴。
(来源:2021年10月2日《中国扶贫》)
推进乡村振兴应重视乡村法治教育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俊源认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开始施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开了更大的步伐。切实推进乡村振兴,应重视乡村法治教育。首先,乡村法治教育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法治教育有利于让农民尊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有助于形成健康、规范、良性发展的农村社会秩序,有助于提升和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是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其次,乡村法治教育是提高农民法治素养的重要方式。乡村振兴必须紧紧依靠农民,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培育和打造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和高素质的农村工作队伍,其中很重要的素质就是法治素养。再次,乡村法治教育是建设善治乡村的重要前提。建设善治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善治也即良善之治,是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其中,法治是基础,是关键,是保障。加强乡村法治教育,一要探索建立乡村“法治特派员”制度,从司法机关、律师队伍、高校法学院以及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选拔“法治特派员”,长期驻村进行乡村法治教育,全面提升乡村法治教育的整体效果。二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将法治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满足农民实际需求,让法治观念深入农民心中。三要打造多渠道教育方式,营造法治乡村教育环境,为乡村法治教育培育法治文化和法治土壤。
(來源:2021年10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标志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党中央的重大举措,必须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实抓好。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是有标准的,就是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只有这样才算实现乡村振兴。农村现代化,必然是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聚焦农村现代化的目标,首先把握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借助国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东风,持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村产业组织化、规模化、效益化程度,不断壮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现代化,必然是山清水秀的现代化。但是农村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必须坚持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各地推动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注意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企业改头换面进入农村,坚决杜绝以发展之名转嫁生态环境危机。在扶持产业、引进企业、打造新业态等方面,一定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多征求群众意见,多听取群众心声,让人民群众成为参与者、决策者、知情者。
(来源:2021年10月18日人民网-吉林频道)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全面”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林志友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全面”,不仅表明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明确了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是理解和实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所在。从广度上讲,全面指覆盖乡村之全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是针对特定状况和水平的乡村设定的,而是将全部乡村纳入实施范围内,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任何一个乡村都不掉队。脱贫摘帽的农村地区仍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关注对象。从深度上讲,全面指振兴内容之全面。由温饱到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现代化,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覆盖领域更广、品质更高等特点。作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着眼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全面提升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水平,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同振兴。从主体上讲,全面指参与推进人员之全面。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民的事情,不能局限在农村,而是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三农”问题的根本性、关联性、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振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规范和引导,在整个社会上营造重农、兴农、强农之氛围,激发各类社会主体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工农融合发展机制,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保证各类社会主体能够进得来、用得上、干得好。
(来源:2021年10月21日《光明日报》)
万建民:发展农业产业 以乡村振兴维护国家安全
10月23日,2021乡村振兴大会在山东省淄博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作了题为“发展农业产业,以乡村振兴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主旨演讲。萬建民表示,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他还提出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现代农业技术变革,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着粮食安全保障进一步升级,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方向进行新的变革。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老百姓更加注重营养健康,需要从“大食物观”角度更好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培育优质专用品种,配套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是确保优质农产品的方向。为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要不断提升三大主粮、主要食用油作物以及特色杂粮的优质化、专用化率,密切与产后加工和市场供应的联系,形成稳定、合理的产业链,不断提升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要不断提升现代粮食产业发展能力。强化“面向生产过程、面向产业发展”观念,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出发,将粮食生产以丰产为主要目标向丰产、提质、增效、绿色转变。特别是优质农产品生产,要突出“精简规模化、优质品牌化、资源高效化、生态绿色化和智慧精准化”,让农业的作业更简化,降低农业劳动强度。要实现粮食生产融入粮食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粮食生产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2021年10月23日人民网)
数字农业取得阶段性成效 农村数字治理机制加速形成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各环节融合应用,立足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加速融合,数字农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村数字治理机制等正在加速形成。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陆彪表示,发展数字农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乡村振兴,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抢占数字农业市场高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组织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数字农业试点项目等,推进数字农业相关技术产品集成应用示范、中试熟化、标准验证,逐步实现产业化应用。截至目前,累计建设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100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同时,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推广使用智能终端和应用智能作业模式,深化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此外,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每个行政村建设益农信息社,为农民群众提供公益、便民、电子商务等“一站式”服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45.4万个,累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各类服务6.5亿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429.1亿元。专家表示,农业数据资源最为丰富,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释放数字经济红利。业内专家表示,未来应进一步加快编制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规划,全面提升数据传输、存储、运算、分析能力。建立健全数据资源目录和标准体系,针对农业农村的问题和痛点,确保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疫病防控、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综合执法等方面见到实效。并加强农机装备智能制造、农业物联网、传感器、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切实解决“卡脖子”问题。
(来源:2021年10月29日经济参考网)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