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洁
明初,中琉宗藩关系正式确立,为了保障贡使往来的正常进行,明太祖朱元璋派遣闽籍三十六姓舵工、水手和通译等移居琉球,帮助其提高造船和航海技术。清初以后,原三十六姓的存留者及后来补充原三十六姓缺额的人,开始编写家谱,即现存的久米村系家谱。昭和55年(1980),日本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编辑出版了《那霸市史》资料篇第一卷六《家谱资料》第二集《久米村系家谱》,其中收入了51种家谱,这为探讨明清两代的中琉交往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对此家谱的价值和缺陷,略作探讨,以期能够增进对久米村系家谱的了解。
一、久米村系家谱的史料价值
关于明清时期中琉交往的记载,久米村系家谱保留了很多珍贵的资料,非常值得重视。久米村系家谱中的《吴江梁氏家谱(一世梁嵩)》记载:
正德六年辛未八月十三日,(三世都通事梁杰)为预备下年进贡货物事,奉使为通事,同正使马彼比等前往满剌加国,收买胡椒、苏木等物归国。正德八年癸酉八月七日,为进贡事,奉使为通事,同马三鲁等到闽。正德九年甲戌八月十三日,为预备下年进贡货物事,奉使为通事,同正使吾剌每等,前往暹罗国,收买苏木、胡椒等回国。正德十二年丁丑九月十五日,为预备下年进贡货物事,奉使为通事,同正使亚住周等前往暹罗国,收买苏木、胡椒等物。嘉靖五年丙戌八月十五日,为预备下年进贡货物事,奉使为通事,同正使白达鲁等带磁器等货,前往佛大泥国出产地面,两平收买苏木、胡椒等物回国。①
通过此段文字可以发现,三十六姓中人在当时从事的交往活动,并非仅仅限于中国与琉球,他们也与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有交往,形成了中国、琉球与东南亚地区三者间的以中国瓷器与东南亚苏木、胡椒互相交换为主的三角贸易。类似的文字在久米村系家谱中还有很多。
不读久米村系家谱,很容易误认为三十六姓中人在某一时期一姓之中只有一人充当通事之类的角色。而读过久米村系家谱,此种误解就可以彻底消除。《林氏家谱(一世林喜)》记载,其家族中在嘉靖年间从事出使活动的有六人。其中林荣于“嘉靖十五年丙申,奉使为通事”,“前往暹罗国”。林乔于嘉靖十二年(1533)八月“为收买进贡方物”,而以通事身份“前往暹罗国”。嘉靖十四年(1535)二月,“为谢恩事,奉使为护送通事,随王舅毛实赴闽”。林盛于嘉靖八年(1529)二月,“为進贡事,奉使为副通事”赴闽。嘉靖十三年(1534)八月,林盛“为护送天使回朝事,奉使为都通事赴闽”。林华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九月,“为进贡事,为火长”赴闽。林椿于嘉靖十二年八月,“为收买进贡方物事,奉使为通事”,“前往暹罗国”。林世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十月,“为收买进贡方物事,为火长”,“前往暹罗国”。「家譜資料·久米村系」、日本那霸市企畫部市史編集室:『那霸市史』第一巻、918-920頁。据统计,自嘉靖八年起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止的三十七年间,林氏家族以副通事、通事、正议大夫及火长等身份为琉球出使中国及东南亚地区者,共六人二十四次。这反映出当时三十六姓中的一个姓即一个家族,在琉球对外交往活动中所承担的工作是非常繁重的,而且某一时期一姓之中可以有多人充当通事之类的角色。
三十六姓之人,对中国的科技文化传入琉球也起了很大作用,他们是这一传入活动中的重要承载者。《魏姓家谱(三世魏瑞麟)》关于补唇法由中国传入琉球过程的记载,即是生动的一例。此魏氏之元祖为应氏大岺亲云上安宪,至其四世孙士哲,“始奉王命,入唐荣,补三十六姓之缺”,而“赐姓魏氏”。康熙二十七年(1688),士哲以小船副通事的身份,随贡使耳目官毛起龙、正议大夫蔡铎赴闽。其时琉球水梢丰氏与那岺生而缺唇,不能医治,水梢丰氏的妻弟荀氏大岺诠雄也在闽。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与那岺、大岺“偶闻补唇医士寓福州南台潭尾”,即寻之求医,“越四日痊愈。大岺为妙其术,学此法、买药品而归”,这一消息被贡使得知,“嘉之,召面前悉问其法,而大岺不能尽传其道”,即召士哲,对之言:“此医术系(琉球)王世孙至要至紧,汝须尽心学之。”士哲“于是急往医士寓所问之”。士哲“居住别馆,昼夜孜孜学之。已阅二旬,悉受其传方。又得秘书一卷。此时,有缺唇童子二人,请黄先生疗治。其一人十四岁,先生治之。又一人十三岁,士哲在先生面前试疗之。皆不数日痊愈无痕”。同年五月,士哲归国,用此法不仅治好了琉球王世孙,而且先后治好了另外一些琉球人的同种疾患。康熙五十三年(1714)以后,“补唇之医法”,琉球“国中广焉”。
「家譜資料·久米村系」、日本那霸市企畫部市史編集室:『那霸市史』第一巻、25-26頁。
明清实录只讲三十六姓之人为中国福建移居琉球者,而移居后,其人之国籍归属如何,却不见明确记载。此疑问从久米村系家谱中,也可得到明确解答。《蔡氏家谱(一世蔡崇)》卷首《蔡氏前禁行乐图缘由》记载:
明朝之世,我族氏一人入闽读书,留数年,自写行乐图乙幅,寄送母氏,遂走而不知去处。母氏哀哭数载,贡使每入中华用心探访,竟无消息。幸有中华人告贡使曰:“此人官在知府,探访尤难。”贡使回国,细奏此事,国王深悯母氏之情,因贡使入京之便,具奏,附图以闻。皇上敕命于府县等处以图访求,果有知府乙员与图相似者,附搭贡使遣回。知府到国,犹有归意,佯为中华人,不曾说球语。国王召他责曰:“弃亲取荣,孝耶?背君受富,义耶?”知府感哭,忙以球语伏地请罪。王赦其罪,母氏能奉孝养而终。
「家譜資料·久米村系」、日本那霸市企畫部市史編集室:『那霸市史』第一巻、236頁。
从“佯为中华人”“佯为华人”“轻弃故乡而远走他国”的记载来看,此时移居琉球的三十六姓之人已自认为是琉球人,将琉球视为自己的国家。
三十六姓之人在明朝后期因所剩不多而陆续得以补充,对其所补充者若不进行仔细考察,就会认为其只来源于中国。而读过久米村系家谱就会发现,并非如此。如《孙氏家谱(一世孙良秀)》记载:孙氏之元祖为孙良秀,其父道金,“原是日本京界之人也,万历三十三年乙巳迁居中山”。其子名自昌,“娶都通事郑志善上原通事亲云上女津奴”为妻,“顺治二年乙酉三月二十八日奉命入唐荣,补三十六姓之缺,赐姓孙氏”。
「家譜資料·久米村系」、日本那霸市企畫部市史編集室:『那霸市史』第一巻、416頁。可见,补三十六姓之缺者,除中国人外,还有迁居琉球之日本人的后裔。
通过以上各例,我们可以看出久米村系家谱在了解明清时期三十六姓的状况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方面,作用甚大,而这些例子不过是信手拈来,远非全部,久米村系家谱的史料价值不可低估。
二、久米村系家谱的缺陷
关于久米村系家譜的缺陷,笔者主要注意到如下四点:
一是家谱正文前的各类序言被伪造出自名人之手。如《蔡氏家谱(一世蔡崇)》之谱中正文前有一《赠中山蔡先生台号序》,序末署以“正统二年岁次丁巳仲秋既望翰林院讲官江右胡广拜撰”。
「家譜資料·久米村系」、日本那霸市企畫部市史編集室:『那霸市史』第一巻、235頁。但胡广卒于1418年5月,正统二年为1437年,此时胡广已逝19年,可证《赠中山蔡先生台号序》为伪托。《蔡氏家谱(一世蔡崇)》家谱的正文前,还有《叙中山蔡氏世系图》,其末尾记作“崇祯甲戌福建长乐榜眼陈全撰”。
「家譜資料·久米村系」、日本那霸市企畫部市史編集室:『那霸市史』第一巻、235頁。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亦记陈全为福建长乐人,永乐四年(1406)一甲第二名进士。
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168页。可见陈全乃是明初人,不可能活到约二百年后的明末崇祯七年(1634)。
二是将历史上的同姓之名人伪造为本族的先祖。此现象也可举《蔡氏家谱(一世蔡崇)》的例子。此谱中记其元祖蔡崇的生平为:“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乃宋朝鼎甲端明殿大学士忠惠公讳襄字君谟六世孙也。”蔡崇是蔡襄的六世孙,只隔四代人。蔡襄卒于1067年,蔡崇的生年当不晚于永乐元年(1403),间隔336年,平均每代为84年,可见蔡崇为蔡襄六世孙之说,实属伪造。
三是所记康熙中期以前,特别是明代的本家族成员及其活动有很多遗漏。康熙二十九年(1690)金世琠所撰《金氏家谱(一世金瑛)》序称:“中山从来以无家谱,不得尽考祖宗之功德……今王天纵大圣,崇德报功,爰念先臣功业不显于后世,令庶臣各修祖谱,送谱司考核。”
「家譜資料·久米村系」、日本那霸市企畫部市史編集室:『那霸市史』第一巻、52頁。康熙二十八年(1689)阮璋所撰《阮氏家谱(一世阮国)》之序称:“今王恭膺册封,世袭爵土,令诸臣各修家谱,以备核实。”
「家譜資料·久米村系」、日本那霸市企畫部市史編集室:『那霸市史』第一巻、152頁。这些序言所说的下令开始编写家谱的“今王”,当是指康熙二十八年及二十九年前后的琉球国王。查《中山世谱》卷八,尚贞于康熙八年(1669)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担任琉球国王。可见这些年谱的撰写,是在尚贞王的指令下在康熙中期撰写完成。
自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三十六姓迁入琉球算起,至康熙中期已近三百年,家谱修撰面临资料不足的难题。如《红氏家谱(一世红英)》之序称:“按,红氏之先,闽人也。盖洪、永间迁中山,同三十六姓居唐荣,以备出使之选焉。然而历年久远,详不能考其由来也。幸我祖讳英公,当天顺、成化之间屡使于诸国,其姓名详于典籍,故今以英公为祖,编谱献谱司,以备考实。”
「家譜資料·久米村系」、日本那霸市企畫部市史編集室:『那霸市史』第一巻、196頁。可见,在天顺、成化以前的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时迁居琉球的红氏列祖列宗,在《红氏家谱》中,只能缺载。
四是所记存在史实有误的现象。兹举一例:《蔡氏家谱(一世蔡崇序)》卷首之《历代帝王纪年考》,其中“太祖洪武皇帝”部分有“成祖御北京奉天殿,受郡臣朝贺,改都之”
「家譜資料·久米村系」、日本那霸市企畫部市史編集室:『那霸市史』第一巻、237頁。之语,其“郡臣”当为“群臣”之误。“英宗天顺皇帝”部分,有“景皇帝崩,皇太后张氏使英宗复位”
「家譜資料·久米村系」、日本那霸市企畫部市史編集室:『那霸市史』第一巻、237頁。之语。按《明史》载:“(景泰八年正月)丁丑,(景)帝舆疾宿南郊斋宫”,“壬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上皇(英宗)复位。二月乙未,废(景)帝为郕王,迁西内”,
《明史》卷一一《景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9页。“癸丑,郕王薨”。
《明史》卷一二《英宗后纪》,第154页。可见英宗之复位,乃在景帝死之前,家谱所记景帝崩后英宗才复位,误。
总观久米村系家谱的缺陷,应该说是不容忽视的,在使用时应给予充分的关注。但相较而言,对这些家谱的作用似应给予更多的重视,其对三十六姓的记载,在研究明清时期中琉关系中可以发挥其他文献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责任编辑:孙久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