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克飞
午后,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50周年纪念公园里,我像当地人一样,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前方是一池喷泉,水花在阳光下飞散,偶尔还会折射出一道道彩虹。喷泉旁坐着的人们不仅享受着这蓝天白云下的清凉,还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草地上有一群人围成圆圈,纵声歌唱,还有人拿着吉他伴奏。当中有白人、黑人,这也是布鲁塞尔随处可见的景象,不同肤色的各种族群和谐共处。据记载,布鲁塞尔的人口中,四分之一为外来族群,国籍多达八十几个,因此也得到“人类博物馆”的称号。
这不是布鲁塞尔唯一的称号,它不仅有完美的中世纪古城,还是欧洲著名的博物馆之城。
早在公元979年,以森纳河流域为封邑的查理公爵,就选择森纳河的圣热里岛为定居点,在岛上筑起要塞和码头,确定了城市的雏形。这个当时被称作“布鲁奥克塞拉”,有“沼泽上的住所”之意的城镇,就是后來的布鲁塞尔。
从中世纪开始,布鲁塞尔一直是各方力量的争夺之地,不同势力在此角力,也带来不同的文化。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使布鲁塞尔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也正因如此,布鲁塞尔一向以包容、开放、富庶著称,而且因为习惯于在各方势力间寻找平衡,也因此具有“柔软的独立性”。
布鲁塞尔老城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大广场。这个长方形的广场四周都是哥特式建筑,以塔楼高达96米的市政厅为核心。以广场为中心,一条条道路向四周发散,遍布咖啡厅、餐厅和商店,十分热闹,其中就有欧洲最古老的商业街。
雨果曾说这里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围绕广场的那些哥特式建筑,当年多属于各个行会组织,至今仍可在建筑大门的雕塑上分辨它们旧时所属的行会。
这里曾是布鲁塞尔第一个贸易集市,早期围绕广场的都是木制建筑。13世纪,出现了一批室内市场。15世纪,在勃艮第公爵的统治下,广场地面得以铺砌,兴建新的行会大楼和市政厅。1695年,广场在战争中几乎被毁,但经过5年重建,广场不但复建,还集合了不同时代的建筑精华,使其更具魅力。
经广场四散的人流,不少人是去寻找著名“撒尿小孩”于连铜像的,也有许多人是刚从于连铜像那里回来的。要找于连铜像也很容易,哪里人头攒动,却又不知道在看什么,就准是于连铜像的位置。因为看于连铜像的人太多,而它又太小,仅“观众们”的脑袋就能够把它挡得严严实实。
于连铜像距离大广场很近,它虽然只有半米高,但仍是“布鲁塞尔第一公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619年由比利时雕刻家捷罗姆·杜克思诺打造。
于连铜像落成后几经磨难:1747年曾被法军拆掉封存;1871年被一名法国流浪汉砸碎,后人们又寻回碎铜片重新锻造;1965年的一天,人们就惊异发现,基座上只剩下于连铜像的双脚,身子已然不见,直到第二年,人们才在布鲁塞尔的运河中找到铜像身子,再度将之修复。于连铜像承载了布鲁塞尔人的情怀,这个彰显勇敢与机智的故事,还带着一种漫画式的惬意。
布鲁塞尔这座诞生丁丁和蓝精灵的城市,连传说都如此漫画化。
(王炜荐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时代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