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语文,情趣言意共生

2021-11-18 19:40戴赛金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辨析春雨儿童

戴赛金

一堂好课应该具有“五味”,即儿童味、情趣味、学科味、生活味和思维味。通过研读省特级教师唐婉老师执教的《春雨》,我来谈谈对“五味语文”的认识。

一、 儿童味—课堂的旨归

儿童味是一种课堂的立场,是对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肯定。课堂教学的价值是促进儿童更好地发展,一节好课要尊重学情,以学定教;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循循善诱。《春雨》这首诗的教学中,唐老师大开大合,从“遇见”引出带“雨”的诗句,由“这场雨与一个诗人相遇,这个诗人叫杜甫,在锦官城这个地方,这是一场及时雨,猜猜这是什么雨?”引出《春雨》;此后抓住“润”指导朗读;唱诗,欣赏扬州评弹、书法作品,指导写字;最后由《诗词大会》中董卿关于“雨”的视频引出“今天老师为何选择《春雨》”的问题。教学直指学生的“陌生点”“生长点”,让学生在思考中建构,在点拨中明晰,在明晰中收获发展。

二、 情趣味—学习的磁场

课堂上,唐老师总是那样和蔼可亲,娓娓道来,声情并茂,表扬极具艺术,批评中肯委婉,那句“好哩”的评价往往让学生小眼放光。在她眼中,学生是儿童,也是朋友。

学生在唐老师的课上特别专注,除了她的真情,还因为课堂有趣。写一个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春雨的“雨”字,任务既有挑战又刺激;即兴唱诗,欣赏扬州评弹,融进《诗词大会》视频,师生之间的随机演示互动……兴趣点一次又一次被激发,寓学于乐,寓美于乐,学生怎么可能不受到感染、激发、发展?有情有趣的课堂能让师生之间形成一个情感共鸣、认知共建、思维共生的学习场。

三、 学科味—资源的价值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构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服务,必须具有语文学科的特质。

《春雨》教学中,唐老师在范读时,故意将“润”误读成“浇”,在学生指出错误后,引导学生辨析“为何不可以用浇”,通过动作演示,体会“浇”的水势大,学生很快发现“浇”的声音太响,但后面是“潜入夜”,“潜伏”是静悄悄的,所以“浇”不准确。教师再引导学生辨析改成“湿”物细无声是不是可以,通过交流学生发现“湿”是外在的,而“润”是由内而外,逐渐渗透。这一教学环节通过比较辨析,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润”的恰当、生动,更唤醒了学生评词析句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唐老师侃侃而谈之间,总会迸发出许多妙语:“天遇见地,是永恒;冬遇见春,是岁月;爸爸遇见妈妈,是爱情;冷遇到热,就会产生雨。”“润,无声的、无息的,小小的、静静的、悄悄的。”“一场雨,一首诗,一幅画,你看那株正在向上生长的嫩芽,喝着甜甜的雨水,好像在说—”教师语言功底的自然流露,对学生而言何尝不是一种濡染。

四、 生活味—新旧的融合

一节好课应该与学生的现有生活进行联结,充满生活气息,和学生的已有认知产生同频共振,这样学生才会共情共鸣,愿意参与,主动参与。唐老师的课堂上,无论是导语、过渡语,还是微视频,“润”与“浇”“湿”的辨析,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所以课堂成了生活场。赛诗、写“雨”字、唱诗、扬州评弹、欣赏书法作品、《诗词大会》片段等学习方式的呈现,更是让学生耳目一新。这样的课堂基于儿童生活,却又高于儿童的生活,对学生审美情趣培养是一种引领。

五、 思维味—深度的生长

一节好课,应该是语言与思维并重。唐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辨析“润”与“浇”“湿”的环节就充满了思维含量,言意共生。再如,教学中唐老师让学生写一个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春雨的“雨”字,这是一个让听课老师也颇感有难度的问题。唐老师没有急着公布答案,而是先让学生欣赏了春季六個节气的一个微视频,再问同学看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雨”的颜色。一个学生说:“绿色,因为春雨很绿。”“春雨是绿色的吗?”唐老师问道。学生马上更正:“因为春雨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绿色。”有一个学生补充:“我认为春雨是彩色的,因为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万物有各种颜色,多姿多彩。”唐老师在肯定学生观点的基础上,继续追问:“可以用什么事物代替笔画?”学生说到了柳叶、桃花等。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无序到朦胧,最终清晰的过程,创新思维不断迸发。这样的训练不仅给了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体验,更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创意的窗。

“五味”语文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在情趣中涵养、浸润、丰盈学科素养,链接生活,发展思维,言意共生,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语文课堂方向。

猜你喜欢
辨析春雨儿童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春雨
春雨
正误辨析一例
留守儿童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