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镇 张亚东 陈涛 赵庆勇 赵凌 周丽慧 姚姝 赵春芳 梁文化 路凯 王才林
摘要:南粳56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优良食味粳稻中间品系宁7020为母本,粳稻中间材料连粳06-5为父本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良食味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59.7 d,较对照武运粳23早1.4 d,株高99.4 cm,分蘖性较强,有效穗347.9万/hm2,穗型较大,每穗总粒数137.8粒,每穗实粒数121.5粒,结实率880%,千粒质量25.9 g。中感白叶枯病、稻瘟病和条纹叶枯病,抗纹枯病。稻米食味品质优,为优良食味粳稻品种。2020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200025),适宜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关键词:南粳56;优良食味;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2+20.4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21)19-0109-04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对稻米的需求也从吃饱转向吃好,开始追求稻米的食味品质、营养品质等[1-4]。为满足人们对好吃大米的追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将日本优良食味粳稻关东194中的低直链淀粉基因Wx-mp导入江苏高产粳稻品种,成功育成了江苏省第1个符合人们口感需求、丰产性好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南粳46[5],随后又成功育成了南粳5055、南粳9108、南粳2728、南粳3908、南粳5718等一系列适宜江苏省不同生态区种植的优良食味高产粳稻品种[6-10],其他育种单位也成功育成了苏香粳100、宁粳8号、徐稻9号等优良食味高产粳稻品种[11-13],为江苏省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优良食味高产粳稻品种迅速向上海、安徽、浙江等长三角地区辐射,有力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优质稻米产业发展。
南粳56(参试名为宁5913)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优良食味早熟晚粳稻品种,该品种以优良食味、抗条纹叶枯病粳稻中间品系宁7020(以武香粳14为母本,关东194为父本杂交,经9代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系)为母本,引自江苏徐淮地区连云港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中间品系连粳06-5为父本杂交而成,2020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200025),具有丰产性好、食味品质优、广适性强的优点,适宜种植区域为江苏省沿江和苏南地区。2018年4月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号为20181283.2),2020年7月获得新品种权授权(品种权号为CNA20181283.2)。
1选育过程
如图1所示,为了选育适宜江苏沿江和苏南地区种植的优良食味早熟晚粳稻品种,2007年正季在南京以自主选育的优良食味、高产粳稻中间品系宁7020为母本,以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优质、抗病、高产中间品系连粳06-5为父本杂交,获得F1。同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1植株并混收种子。2008年在南京溧水白马基地种植F2,成熟期选择不同类型、农艺性状好的单株16株。2009—2012年在南京种植F3~F6世代,分单株种植小区,分蘖期进行品质和抗性分子标记检测,主要检测 Wx-mp、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以及稻瘟病抗性基因Pi-b,在携带Wx-mp、Stv-bi和Pi-b基因型的单株中选择综合农艺性状好、丰产性好的单株,室内进行食味品质检测,淘汰品质差的单株,剩余单株继续进行加代稳定试验。2013年在南京种植F7,选择综合农艺性状好、丰产性好、抗性佳的稳定小区收种,室内进行食味品质检测,淘汰品质差的小区,剩余小区进行小区鉴定试验。2014年在南京进行小区鉴定试验,其中鉴定编号为JD4128的小区综合表现好。2015—2016年在南京、苏州张家港、苏州常熟、常州武进等地进行多点品比试验(编号为JD5913),表现食味品质优、丰产性好、抗病性好,暂定为宁5913。2016年推荐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预备试验(参试名为宁5913)。2017—2018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区域试验。2019年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生产试验。2020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定名“南粳56”。
2特征特性
2.1主要农艺性状与形态特征
南粳56苗期叶片中绿色、挺直,苗体矮壮,抽穗后叶片挺、剑叶略卷,株型偏紧凑型,生长清秀,转色好,完全成熟时仍有3~4张功能叶保持绿色。2017—2019年參加江苏省早熟晚粳中间试验,结果(表1)显示,5月中下旬播种,8月底9月初抽穗,全生育期158.8~161 d,比对照武运粳23号早1~2 d,属于早熟晚粳稻类型。株型紧凑,株高适中,株高977~101.1 cm,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分蘖率397.0%~452.2%,成穗率78.6%~80.4%,有效穗数342.0万~354.0万/hm2,穗型较大,每穗总粒数136.5~141.8粒,结实率88%左右,千粒质量 26 g 左右。
2.2产量表现
2017年区域试验10个试验点全部增产,最高产量11 007.0 kg/hm2,最低产量8 878.4 kg/hm2,平均产量10 149.8 kg/hm2,位居13个试验材料首位,比对照武运粳23号极显著增产5.4%。2018年区试续试10个试验点有8个试验点表现增产,最高产量 12 474.0 kg/hm2,最低产量9 392.0 kg/hm2,平均产量10 443.2 kg/hm2,位居16个试验材料第3位,比对照武运粳23号极显著增产6.2%。2年平均产量10 296.5 kg/hm2,比对照增产5.8%。2019年生产试验7个试验点中6个试验点表现增产,最高产量13 194.0 kg/hm2,最低产量 9 945.0 kg/hm2,平均产量11 455.5 kg/hm2,位居6个试验材料首位,比对照武运粳23号极显著增产5.0%(表2)。
2.3稻米品质
南粳56秉承了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一贯的优良食味品质特性,即米饭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滑润,富有弹性,冷而不硬,食味品质极佳。据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其表现高出米率、低直链淀粉、高胶稠度,食味品质优。2017—2019年米质主要理化指标表现为糙米率 84.3%~86.6%,精米率71.9%~77.2%,整精米率60.5%~73.2%,垩白粒率18%~49%,垩白度5.4%~14.0%,胶稠度73~88 mm,直链淀粉含量96%~11.8%,粒长4.9~5.0 mm,粒型长宽比 18~1.9,碱消值6.0~6.8(表3),为优质食味品种。
2.4抗性表现
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性鉴定(表4),在2017—2018年江苏省中间试验中,南粳56苗瘟0级、4级,叶瘟1级、2级,2017年穗颈瘟抗性表现为中抗,穗损失率最高级3级,穗颈瘟综合抗性指数3.75,抗病等级3级;2018年穗颈瘟抗性表现为中感,穗损失率最高级5级,穗颈瘟综合抗性指数5,抗病等级5级;白叶枯病浙-173、PX-079、JS-49-6 和KS-6-6强致病型菌株接种表现为5、3、3、5,抗性评价为中感;纹枯病2年均表现抗病;条纹叶枯病抗性2年均为5级,发病率分别为2667%和20.59%。
3机插秧栽培注意要点
南粳56的3年中间试验和多年大田示范结果可以看出,该品种具有分蘖性强、成穗率高、穗型较大、丰产性好、品质优的特点,但是也存在结实率偏低、抗倒性稍弱、抗病性一般等缺点,因此在栽培技术方面需以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为根本,针对品种特性,扬长避短,实行因种栽培,发挥品种的优势,弥补品种的不足,最大化地提升品种的种植效益。
3.1适量播种
南粳56千粒质量26 g,毯苗塑盘育秧播种量应控制在120~130 g/盘。
3.2合理施肥
南粳56分蘖性强、成穗率高、穗型大、丰产性好,同时具有食味品质优的特点,因此在肥料运筹方面应兼顾高产和优质。早施分蘖肥促早发,尽快达到预期有效穗;由于该品种穗型大,但是结实率偏低,因此穗肥分促花肥和保花肥2步施用,促大穗的同时提高结实率;考虑兼顾稻米食味品质的因素,施纯氮控制在279 kg/hm2左右,氮肥分配时适当前移,基蘖肥 ∶穗肥宜为6 ∶4。
3.3水浆管理
南粳56丰产性好,但是茎秆不够粗壮,抗倒性稍弱,特别要加强水浆管理,通过合理的水浆管理增强根系活力、增强抗倒性。除了孕穗扬花期田间建立水层外,其余时间采取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分蘖期以湿为主、灌浆成熟期以干为主,及时露田透气。搁田一定要到位,采用“早搁、轻搁、勤搁”的方式。收获前断水不能过早,根据当时的气候灵活掌握断水时间,收获时机械能够下田操作即可,一般收获前7~10 d断水。
3.4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在根据当地植保部门预测,及时做好病虫草害防治的基础上,前期要加强苗瘟和叶瘟的防治,穗期病害重点加强穗颈瘟和稻曲病的防治,关键是掌握好防治时间,遵循“宜早不宜晚、以防为主”的基本原则,破口前5~7 d防治稻曲病,破口期进行第1次穗颈瘟防治,间隔5~7 d进行第2次穗颈瘟防治,2次防治后田间还没有齐穗(全田80%的稻穗伸出剑叶叶鞘),则间隔5~7 d进行第3次穗颈瘟防治。遇到阴雨天气不能及时防治时,需适当提前防治,不能推迟防治。
参考文献:
[1]王才林,朱镇,张亚东,等. 江苏省粳稻品质改良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 江苏农业学报,2008,24(2):199-203.
[2]王才林,朱镇,张亚东,等. 江苏省粳稻品质育种的现状与对策[J]. 北方水稻,2007(3):14-18.
[3]王才林.江 苏省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 江苏农业科学,2005(2):1-6.
[4]路凯,赵庆勇,周丽慧,等. 稻米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品质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2020,36(5):1305-1311.
[5]王才林,张亚东,朱镇,等. 抗条纹叶枯病优良食味晚粳稻新品种南粳46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08(2):91-92.
[6]王才林,張亚东,朱镇,等. 优良食昧粳稻新品种南粳5055的选育及利用[J]. 农业科技通讯,2012(2):84-87.
[7]王才林,张亚东,朱镇,等. 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的选育与利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86-88.
[8]吴俊生,蔡锋,王才林. “南粳272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J]. 上海农业科技,2019(1):40,47.
[9]陈涛,张亚东,赵庆勇,等. 优良食味抗病高产晚粳稻新品种南粳3908的选育和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9):72-74.
[10]张亚东,朱镇,陈涛,等. 优良食味粳稻南粳5718的选育及主要特征特性[J]. 中国稻米,2020,26(4):100-102.
[11]陈培峰,乔中英,谢裕林,等. 优质多抗香稻新品种“苏香粳100”的选育与应用[J]. 作物研究,2017,31(1):15-17.
[12]陈廷刚,董盛盛. 水稻新品种宁粳8号的特征特性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9(2):11,14.
[13]丁成伟,王健康,郭荣良,等. 优质高产中熟中粳稻徐稻9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北方水稻,2018,48(1):52-53.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01-62);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编号:BY2020362)。
作者简介:朱镇(1977—),男,江苏靖江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E-mail:jsnkyzz@126.com。
通信作者:王才林,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E-mail:clwang@ja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