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渝川
《现代日本家与居:建筑、家庭空间与中产文化》
(美)喬丹·桑德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7月
家与居,家庭与居所,关系紧密。房屋是场所,是家庭的庇护所。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房屋构造和家庭模式,还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人们与社区、街区、城市的关系,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日本近代建筑史和城市史研究权威乔丹·桑德在其所著的《现代日本家与居:建筑、家庭空间与中产文化》一书中详致分析了日本从德川时代晚期到明治维新,再到20世纪不同时期,居住与空间嬗变过程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就加速开放了港口贸易,这使得西方商品与观念得以快速流入。明治维新让上述进程变得更加猛烈,书作者指出,明治政府借鉴欧美模式构建民族国家的政治空间,政府统治无差别地扩展到各级各类的国家事务之中;日本的作家与艺术家构想出了民族的自然发源地;遍布日本全国的铁路与电报网,以及发达的造船业还有对外侵略彻底重塑了日本人对于空间的概念;土地私产的法律经济空间,被资本主义变成了可转让的商品。
民族国家空间的建构会催生出许多本质上具有同质特征的空间,比如校舍、军营、火车站、办公楼、医院、公园、市郊住宅区等城市景观。有趣的是,这样的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诸如江户(东京)、大阪等日本城市“建筑低矮而单调乏味”的同质化,却造就了新的同质化。
这种情况下,要想保留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家庭模式与房屋构造,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在现代社会,也就是所谓的布尔乔亚社会(接纳并得益于中产阶级理念的人是布尔乔亚),社会和经济系统会极力促成家庭规模小型化,住所从过去的大家庭聚集所,变成了小家庭庇护所。而在住所装饰方面,日本也积极引入欧美的装修风格,与之同时也努力促成日本建筑和工艺品的风格化,成为可以“走出去”的“日本风”。
日本二战战后,接续20世纪20年代的布尔乔亚家庭化进程,将日本元素更为巧妙地糅合加入到更具全球性的现代布尔乔亚文化,适应更广泛的大众。引入欧美生活方式,与日本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相糅合,促成了而今被世界各地广泛接纳的日式家居模式的诞生。应该说,在20世纪初,让日本国内的家具以及其他类型的家居企业,已经能够比较好地将各种欧美与日本本土元素加以糅合,能够更好地纳入批量生产,又具有欧美风格家具、家居所不具备的简洁特征与东方韵律。某种意义上讲,日本在20世纪20-40年代加快对外侵略,本身打破了本国产业的全球化进程,使之延迟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重新取代相对而言更为粗陋的美式产品,成为全球流行风格的重要创造者与诠释者。
这一过程的积极一面是,因为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在东方国家中开展最早,所以赋予了日本的家具、家居以及关联的文创产业以糅合东西方、迎合全球化的较强竞争力,而消极一面是,日本民间文化的底色其实悄然销蚀了——而且,考虑到城市化、工业化先发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日本的这种文化也出现在了韩国、中国以及其他许多亚洲、拉美国家,全球各地而今基本上采用相似的方式生活,居住在类似的居所之中,也面临同样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危机。
此书收录了孙一圣近年来写的五个中短篇小说。虽然风格各异,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大都在他的故乡曹县以及这个县城位处的更为广阔的平原。孙一圣的这些小说,呈现出一种不为目的所缚的自由流淌的状态。生活以日常的方式向我们敞开它的步履与投影、隐痛与暗伤、无知与领悟,以及当它迎面撞来时,我们的措手不及、恍然失神。孙一圣把自己浸没于细微的事体,不惮烦琐,往往以不同视角、时点彼此观看,反复涂抹、修正、涂抹,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质感缓缓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