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英格·博宾克
(印)阿耶莎·华辛
(德)李·哈特迈尔
(英)黄贤华 撰文
张博雅 译
郭 巍 校
荷兰西部低地地区土地管理的基础是圩田-人工水道(polder-boezem)系统,此系统通过精确的工程控制,实现了极致的排水效率,使得沼泽地区适宜居住,可进行农业生产。早在1 200多年以前,人们即开始对泥炭土地区进行排水,其结果是土地沉降,人们需要保护土地免受来自高位水流的侵害。通过建设堤坝①,低地的土地被划分成小块圩田,其中的水位由人工控制。当外界自然水体(河流或海洋)处于低潮期时,圩田中的水通过水闸,在重力的作用下排出。当重力排水无法满足排水需要时,则需要将其泵入人工和天然水道网络。从15世纪开始,这是由风车完成的,此后由蒸汽机和柴油驱动泵完成。如今则靠电力。这一水利网络由开放式沟渠、城市运河、池塘、湖泊组成,通过水利设施相连,使得低地地区愈发宜居。随着时间推移,圩田之间的小型河流和水道发生沉降,也必须通过水泵才能向自然水体排水。圩田之间的排水系统被称作“人工水道”②,它与圩田内部的排水系统合称圩田-人工水道系统。此系统被划分为不同的人工流域(boezem area),不同区域之间互相独立。人工流域即是天然流域(catchment area)③的人造版。
在排水过程和开挖泥炭作为燃料的共同作用下,超过1/3的荷兰国土从海拔10m的位置降至了海平面以下3~6m。同时,这种综合土地开垦技术也使得荷兰作为一个面积仅有42 000km的小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食品出口国,同时以水利技术闻名世界(图1)。这一系统在如今也带来了土地持续沉降的挑战,且在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变得更加严峻。很明显,通过致力于让土地带来更高的农业产出,区域景观的其他价值和长远发展被忽视了。这不仅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弹性受损,也意味着人们越来越难以接近、感知和欣赏圩田景观的自然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精神价值。现在,荷兰人已经明白,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水管理方法,并将我们的星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图1 南荷兰省圩田地区“人工水道”排水网络,橙色点位代表维持圩田土地免受水淹的泵站(英格·博宾克和米歇尔·鲍德罗伊绘,底图引自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the Polder-boezem system)Fig.1 The boezem discharge network of the polder landscape of South-Holland.In orange all pumping stations that are needed to keep the polder dry
鹿特河曾是一条泥炭地中的自然河流,它位于鹿特丹市北部,是该地区大面积圩田景观的中轴线,目前属斯希兰水管理区(Schieland water board)和克里姆彭沃德区(Krimpenerwaard district)管理。几个世纪以前,该地区的泥炭④被开采,泥炭地中的水被排出。自1650年以来,形成了很多湖。在荷兰,该地区是为数不多的天然形成的蜿蜒的泥炭地河,仍对区域景观有重大影响的地区。今天和过去的区别是,如今的水流不再是自然汇聚,而是由泵站从圩田抽出并泵入原本的天然河道中。在鹿特丹南部,人工水道穿越城市,并分为了几股水道。水流通过人工挖掘的支流布泽姆河(Boezem),以及其末端的U·G·斯希尔泰斯先生泵站。而鹿特河的故道,已经淹没在密集的城市肌理中。水虽然最终通过泵站流入新马斯河(Nieuwe Maas),但在视觉上并无直接联系。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鹿特丹因鹿特河而得名,但鹿特河随着时间推移已被忽视。仅在最近,鹿特丹居民才开始重新重视这一区域的景观价值,以及发展蓝绿网络的潜力,以连接城市和内陆区域。
从空间上,鹿特河人工流域可以被分为两部分:A20高速公路北部的开阔圩田景观区,主要为低海拔的湖床圩田;高速公路以南的城市区(图2)。A20高速公路北部的鹿特河沿线,可根据不同的空间特征划分为7个圩田。借由20km的河道相连,鹿特丹广大的乡村腹地不仅提供了开阔的圩田风景,也提供了值得探索、逗留的多样的休闲场所。考虑到该地区主要由农业景观和工业景观构成,其独特的景观格局,历史风车和水闸(图3)也蕴含了很高的文化价值。这些视觉地标,无声地揭示着维持这一地区运转的高度工程化的水管理系统。
图2 鹿特河人工流域高程图,位于前景的是新马斯河沿线的鹿特丹市(棕色,颜色越深海拔越高),其地面相对较高。图片上部的蓝色区域是圩田区,非常明显地低于人工水道。中间蜿蜒的水道(浅棕色)即是鹿特河。高速公路的路基也明显高于周边(英格·博宾克和米歇尔·鲍德罗伊绘)Fig.2 Height map of the Rotte-boezem area.At the foreground Rotterdam along the Nieuwe Maas situated on higher grounds (brown, the darker the higher) is visible.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image lie the polders (blue, the darker the lower), clearly lower situated than the boezem system with in the middle the winding course of the former peat river Rotte(brown).Highways are positioned at higher grounds as well; they are built on sand-dikes
图3-1 特威曼圩田(Tweemanspolder)景观,图左为历史风车,图右为鹿特河(英格·博宾克摄)Fig.3-1 A view on the Tweemanspolder to the left with the historic windmills and to the right the Rotte图3-2 旧水闸,曾用于把船只从圩田水位抬升至鹿特河水位(英格·博宾克摄)Fig.3-2 An old sluice which uses to bring boats from the polder level onto the higher water level of the Rotte
如今,鹿特河流域⑤(图4)的开阔地区被割裂为2种体验:一是河流沿线的休闲区(海拔较高),人们在此慢跑、骑车、游泳、划船;二是圩田区(海拔较低),其中分布了鹿特丹周边的居住区、大型温室和物流中心以及开阔的农田和牧场。这2个世界共同塑造了同一个水系统,却高度割裂。
进一步看,除了北部的单一功能用地造成的区域个性、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缺失,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网络,也造成了隔离,阻断了人和野生动物的穿越。面对日益增加的气候变化压力,以及农场主、产业园和旅游业等利益相关方的高强度土地开发,鹿特河流域需要找到一种更为综合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够统合不同需求,并且更加可持续[1]。
图4 鹿特河人工流域水利网络(橙色的标注为设计选址,引自2021年风景园林系第二季度课程设计)Fig.4 The Rotte-boezem area and its water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five design locations (orange)
在“荷兰景观”主题设计课⑥中,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硕士一年级29名国际学生共同以鹿特丹附近的鹿特河流域低地区(图5)为场地进行设计。课程任务是为这一区域筹划一个整体化的未来。课程的开始,博宾克博士的论文《圩田-人工水道的景观:荷兰低地的水系网络、水流格局和水利工程的结构与形式》中的地图和结论作为基础资料被提供给学生[1]。
图5 对鹿特河人工流域的重新想象(引自2021年风景园林系第二季度课程设计)Fig.5 Re-imagine the Rote-boezem area
在设计中,学生需要思考鹿特河人工流域如何能被转化为更具弹性的景观。这意味着农业、休闲业、自然和居住可以共同发展,形成更好的生态平衡;同时,让水管理系统能够强化场地特质,并能被普通参观者所感知。
由15个学生组成的小组,在设计教师和生态、工程专家的指导下,分析了这一区域,并为区域复兴制定了发展策略。接下来,学生们分成小组,聚焦于该区域6个具体的圩田,同时另有一组学生聚焦于河道本身,并为整个区域设计导则。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作品被多次、充分地讨论。最终,所有设计被整合到一张图纸上,进行微调,作为整个区域的设计提案。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介绍聚焦于鹿特河河道的课程设计,具体由3个节点组成。
在分析过程中,景观所面临的挑战和本身具有的品质越发明显。鹿特河流域的每个圩田都有其自身的特征,这与它们在系统中的位置、历史背景和不同时期的土地使用方式有关。同时,各个圩田作为集合体又有共同的特征,因为它们都处于同一个大系统中,从水管理的角度来说是“串联”工作。它们也都有平坦、开阔的空间特征,都有堤坝、沟渠和沿鹿特河设置的泵站。另外,在鹿特河沿线,它们共同组成了从鹿特丹到莫尔卡佩勒(Moerkapelle)的休闲空间网络。所有圩田也都面临共同的未来挑战,迫切面临转型:圩田-人工水道系统如何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更干燥的夏季和更加多雨的冬季的消极影响?能够支持更多动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新的水管理框架如何得到理解?耕地压力如何缓解?土地的转变如何让人感知,并产生新的休闲活动?
本设计既需要制定能够强化人工水道系统共同特征、使其能应对挑战的核心策略,也需要预留弹性框架,使其能够应对不同圩田的独立语境(图6)。两者需要取得平衡。因此,分析由如下主题组成,并基于不同的圩田和鹿特河水道具体进行。
图6 鹿特河人工流域的共同设计导则(引自2021年风景园林系第二季度课程设计)Fig.6 Guiding principles of all designs made for the Rotte-boezem area
语境:了解圩田的不同“层”——历史要素、土壤类型、水利系统、现状土地利用情况、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的转变过程。这些因素是未来设计干预的基础条件。
水管理:由于气候变化,冬季降水和夏季干旱都持续增加。为使圩田水位保持平衡,不在夏季过于干旱,需增加调蓄水池,以维持夏季的土壤水位和植物存活。为改善水质,水在被用于农田和温室之前,需通过自然手段进行循环和净化。
生态:为加强联系,增加生物多样性,需建立基于现有景观结构(堤坝或水渠等圩田结构要素)的蓝绿网络。此外,需预留用于自然保护的大片土地,最好是与圩田中的水网相连。
感知:为了将对土地和水的干预转化为可被感知、科普的体验,增加沿着堤坝进入圩田的体验路径。这一路径体系让居民和游客可以沉浸在圩田中,理解其中的历史要素,并通过多种方式感知水如何在系统中流动。
阿耶莎·华辛(Ayesha Huassain)、李·哈特迈尔(Lea Hartmeyer)和黄贤华(Yin Wah Wong)将鹿特河人工流域视作一个整体,并将鹿特河作为整个区域叙事的连接性要素。他们发现随着河流从乡村流入城市,河岸两边的建筑密度也有着明显的变化。水系统中源头处看似自然的形式和河口处的泵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于水流的第三个重要发现是,水流一直保持在单一河道内,直到汇入人工开挖的北运河、布泽河和鹿特河的岔口。源头、岔口和河口,是整个路线上的重要节点,在设计中这些节点将被强调,展示这一高度工程化的水利系统(图7)。
图7 关于为何源头、分岔口和河口被选为设计节点,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图解(阿耶莎·华辛、李·哈特迈尔和黄贤华绘)Fig.7 Diagrams to explain why the source, the split and the release are selected as the design intervention area and how they are connected to one another
每个节点都与河流沿线的独特环境相关:河流源头自泥炭沼泽发展而来,随时间变化曾经改变位置;分岔口从自然水体到人工支流的过渡是为了共同承载更大水量;最后,河口位置“迷失”在鹿特丹密集的城市区中。对于所有这些节点,水流的方向都很重要,它们揭示了场所的历史和现在——源头处的水流汇集;分叉口处水流被向出口引导;河口处水流从地下通过泵站排入马斯河。利用“方向”的概念,3个项目聚焦于讲述鹿特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图8)。
图8 鹿特河不可见的源头(位置1)被转化为随季节变化的场所(黄贤华绘)Fig.8 The unseen source (location 1) of the Rotte is transformed in a season related place
鹿特河的源头是各种设计选址中的排水系统的起始点之一,水在此被收集,随后流入城市。源头挨着大片的开放农田,以及一个依托于废旧磨坊发展的小型社区。尽管河流源点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一区域由于缺乏辨识度经常被遗忘。极少数人注意到这一区域的特别之处,因此也并不了解它的价值。河流的源头深藏在单一的农业景观中,很难接近,更难成为观光之选。由于处于农业区,这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非常有限,但它神秘而安静的气氛使得人和动物可以在此休息。在鹿特河堤,参观者可以体验向天边延展的荷兰圩田开阔的全景视野。
在这一位置,场地的历史变得重要。通过微小的设计介入,时间带来的改变痕迹可被强化。这一设计强调了水溢流的自然过程,呼应了历史上的泥炭沼泽景观。扩宽堤坝,改变河岸条件使得鹿特河更适宜动植物生存。为强化对于鹿特河源头的感知,路径和视线在本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本区域提供了一个诗意的节点。设计引入的U型自行车道强化了河流沿岸的连接性,改进了骑行体验。观景平台和踏步鼓励人们和鹿特河发生互动。本设计没有将这一区域转化为一个拥挤的旅游热点,而是为参观者提供了停留、休息的空间,保持了轻松的节奏,将对于历史景观和邻近社区的影响降到最低。
分岔口(图9)位于鹿特丹和希勒伯格(Hillegersberg)之间,鹿特河在这里与2条人工运河交汇——北运河和布泽河。该空间体现了水系统的模糊性:运河和河流都是水利系统和自然过程的载体。由于人们更加重视排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所承载的自然过程逐渐被取代。渐渐地,自然河流与新挖人工水道之间在空间特征上的差异逐渐消失。
图9 分岔口(位置2)的设计强化了不同水流的区别:用于排水的水路边缘更加工程化,旧有泥炭河河流更加自然(李·哈特迈尔绘)Fig.9 The design of the split (location 2) emphasizes the differences in waterflow: the path of the discharge where the edges are more engineered and the bedding of the old peat river with its softer edges
尽管沿岸缺乏相关设施,这一区域在近年来仍逐渐成为休闲目的地和聚会的场所。分岔口的设计意在重塑这里的生态和公共空间,同时增进公众对水管理的理解。为体现鹿特河的模糊性,分岔口的河岸被改造。浅滩双岸的引入,可以强化自然过程,增加生物多样性。在对侧河岸,一道混凝土岸缘与生态双岸的形态和质感形成对比。它同时也保护其背后的河岸免受侵蚀,象征了引导多余的水流向出水口的举措。它的形态强调了实际的河流分叉路径,吸引人们对于排水系统的关注。混凝土岸缘还为其后方的游泳空间提供了保护屏障。这一公共空间一大一小2处游泳空间组成,大的直接是河的一部分,小的水源是经过沼生植物净化的鹿特河水。沼生植物浮岛也是设计岸线的一部分,它吸引人们注意到流入城市的鹿特河,同时也可自发净化富营养化的水(图10)。
图10 重新设计的岸线对于人和野生动物更加友好(李·哈特迈尔绘)Fig.10 The redesigned shores are more interesting for people and wildlife
布泽河端头出水口的设计强调了排水系统向马斯河排水的过程。泵站和马斯港坐落于鹿特丹密集的基础设施网络中,导致两者之间在视觉上失去了联系。为了重建这一联系,增进人们对于水系统的理解,一系列悬空的设计被引入,分别位于泵站、地铁站花园广场和港口水域中。这些设计介入激活了这些空间,同时,由于它们是悬空的,视线得以拉长,加强不同点位的视觉联系。为尊重既有语境,设计采用轻质材料(图11)。
图11 鹿特河河口区域(位置3)鸟瞰。通过在视觉上将泵站和马斯河港口建立联系,鹿特河人工河的排水功能变得更加明显(阿耶莎·华辛绘)Fig.11 Birdseye view of the Rotte release (location 3) area.By linking the pumping station and the harbor at Nieuwe Maas visually the discharge function of the Rotte boezem becomes more obvious
U·G·斯希尔泰斯先生泵站的体验始于一段怡人的楼梯,它将参观者带上甲板,让他们的视线既能回望河流,也能远眺钢构。轻质钢结构和木甲板强化了轻盈感,同时让人们理解这是在功能性工程系统基础上引入的当代休闲空间(图12)。包含羊胡子草、泥炭苔藓、香杨梅和沼泽蕨在内的丰富种植,即使在架高处也可以感受到自然。地铁花园广场连接了泵站和马斯港。目前,由于被基础设施所环绕,这里成了迷失的空间。引入水面这一方向性元素不仅激活了这一空间,同时浅水岸也使得更多水生植物可以在这一区域生长。小径引导人走上观景台,它在视觉上与港口相连。接下来,小径又鼓励人走向港口。季节对于激活广场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水体会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变化。至于出水口位置的体验——鹿特河水流入外界水域的地方,则被横跨港口水面的架空桥所强化。在桥上,人们可以同时看到泵站和马斯河。部分人行道被转化绿地,使得此处更怡人,同时也可以让更多雨水渗入地下。
图12-1 泵站成为观察水流方向的场所(U·G·斯希尔泰斯绘)Fig.12-1 The pumping station becomes a place and t see where the water is going图12-2 回望泵站和远眺马斯河的视线,让人们可以在港口位置的鹿特河出水口追踪水流路径。鹿特河河口区域鸟瞰,通过在视觉上将泵站和马斯河港口建立联系,鹿特河人工河的排水功能变得更加明显(U·G·斯希尔泰斯绘)Fig.12-2 The outlet of the Rotte water at the harbor makes it possible to follow the waterflow by looking back towards the pumping station an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Nieuwe Maas
就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同时,荷兰稻草人景观设计事务所(Strootman Landschapsarchitecten)为鹿特湖休闲委员会设计的鹿特景观公园概念方案也制作完成。这份方案展示了这一区域如何应对主要的气候变化挑战以及住房建设带来的人口增长,也强调了增加生物多样性,以及整体看待自然系统的价值。同时,它还包含了健康、青年教育和为弱势群体提供保护等社会议题。这份方案仍处于草案阶段,与包含居民、体育组织、自然保护组织、创业者、南荷兰省政府,鹿特丹、南新格兰(Lansingerland)和南湖(Zuidplas)政府在内的大量利益相关方合作完成⑦。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为保护学生的创造自由,我们并未将这一信息告知学生。学生的很多发现和想法与这一规划案是契合的;将鹿特河作为整个区域发展骨架的方法,双方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包容性、适应性、社会参与等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共同点。双方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如何定义设计范围。学生必须将鹿特河人工流域的流域单元和水系统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论文研究表明,不管流域单元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建造的,这一选择都会对设计产生影响[2]。学生被要求对于流域单元的边界进行批判思考,不过他们最终并没有对其进行质疑。事实证明这给他们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当然这也许对于这一阶段的教育来说并非主要考量因素。
由于鹿特河景观公园的业主对于鹿特河的西岸更为关注,这份规划和学生设计的项目边界也不尽相同。此外,在这份规划中水并未被当成结构性要素和重要联系要素,而是作为特定区域的主题,被称为“水园”(waterland)。除此之外,另外3个区域是城市(city)、林园(woodlands)和圩田(polder zones)(图13)。
图13 鹿特河景观公园分区规划:粉色-城市,绿色-林园,蓝色-水园,黄色-圩田(谢诗娴改绘自https://www.recreatieschaprottemeren.nl/projecten/ontwikkelingsplan+rottemeren/default.aspx)Fig.13 The zoning plan of the Landscape Park De Rotte:City (pink), Woodlands (green), Waterland (blue)and Polder (yellow)
对设计区域的不同定义意味着设计手法的不同,也意味着对鹿特河景观公园来说,一些机会被忽略了。学生设计对于讨论这一区域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流域单元作为重要角色提出,并作为景观更新的基础。这样,蓝绿网络的协同性得以加强,圩田景观的独特场所精神也得以体现。
不过,鹿特河景观公园的草案引入了众多利益相关方,对方案调整保持开放。将整个地块划分为不同区域或许是理所当然又简单的选择,这也符合如今的组织和政治结构,但这种方法也有很多问题。这种方法是现代主义规划思想的一部分,通过功能分区提高生活效率。这是我们在设计课中尽量避免的,通过启发学生将农业、休闲、生态和居住协同考虑,可以让圩田内部的体验更为整体化。
鹿特河源头、岔口和出水口的设计,使鹿特河承载的历史和水利系统更加清晰可见。从水管理的角度来说,设计也让圩田-人工水道更容易被理解;通过引入水系内部净化机制减少圩田污水和城市污水,也增加了可持续性。鹿特河流域沿线通向圩田的入口,可以分流游客人流,也提供了体验不同的圩田景观的可能性,圩田需要更彻底的变革(图5)。
在鹿特河人工水道系统沿线设计的开口引导来到圩田的参观者体验不同的圩田景观,人们或是在海平面以下,或是在堤坝之上驰骋而过。历史景观中的堤坝系统被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复合绿色生态网络所强化,圩田得以和其边界外的区域产生联系,例如北部的森林。几条精心选线的步道引导人们跟随或穿越圩田水利网络、新的蓄水湖、实验农业区和生态保育区,这些同时又与历史遗产相关。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农民的角色需要改变。他们不仅是区域景观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管理者,承担着建立具有生态价值的区域景观的重任。
通过在圩田中增加更多的储水空间,可以平衡日渐增加的夏季干旱和冬季多雨。水被保留在圩田里,而不是被一味地抽走。水与陆地的边界得到应有的关注,水位的浮动范围更大,岸线的生态梯度增加,这带来植物多样性的增加,昆虫的多样性也可相应增加。
水位的动态变化和与之匹配的植物让人们可以更清晰地感知季节。增加蓄水池可以利用那些因农业发展而退化的土地,从长期来看土地将更多样、可循环。通过创造其他收入来源,农民的生活可以不受影响。
改变是逐步发生的。整个三角洲地区都亟待变革,鹿特河人工流域可以成为一块试验田。如果我们的子孙选择继续生活在低地地区,他们需要听从自然的逻辑。
我们在代尔夫特所教授的这种整合式思考是基于风景园林系的研究项目:构成和系统(Composition and Systems),也体现在“流动景观”(Flowscapes)⑧的口号中:探索作为景观的基础设施和作为基础设施的景观[3]。为弄清环境中的问题所在(例如本文所述的人工流域),需要多尺度综合的研究方法。基于这一语境,不管是大尺度的规划还是小尺度的设计,其内在是相互联系的,并同时服务于檐下的发展,它们都需要被强调。让当地人参与到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意味着对环境承担责任,让子孙后代也能从中受益。
注释:
① 堤坝(dikes)是防止水流到低洼地区的人造土墙。
② “Boezem”(荷兰语,音:布泽姆)是在低地地区蓄水和排水的人工水利网络,在荷兰三角洲地区非常典型。这一网络将水从低处的圩田排入外部的河流和海洋。它由人工运河和曾经的自然河道组成,由堤坝、水闸和泵站等工程设施所控制。此系统在中文语境中缺乏对应,本文以“人工水道”代称。——译者注
③ 流域(catchment area)是雨水流入河流、湖泊或水库的路径。
④ 泥炭被从土地中挖出来,晾干,然后运到城市作为燃料售卖。
⑤ 总面积9 986hm2。
⑥ 课程由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英格·博宾克和G·福尔斯胡尔-斯黛普(G.Verschuure-Stuip)进行授课。
⑦ 来源于鹿特湖休闲委员会.https://www.recreatieschaprottemeren.nl/projecten/ontwikkelingsplan+rottemeren/default.aspx。
⑧ 《流动景观学习指导》(风景园林硕士项目第三、第四学期,2021),同时参见斯特朗(Strang)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