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log的兴起看图像碎片化带来的影响

2021-11-17 17:09李宇霞
新闻论坛 2021年5期

【内容提要】碎片化的图像展现的是瞬间影像,图像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人们对此的记忆也是转瞬即逝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时代赋予了图像碎片化新的内涵,图像的碎片化有了新的呈现形态。本文试对当下流行的Plog文化进行分析,并思考在此环境下图像意义缺失的原因,以此探求图像碎片化对大众生活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图像碎片化  Plog  图像意义

在当代,摄影有了更为自由丰富的表达方式,在这日益暧昧而松散的图像关系里,作为图像,自身的形态变得碎片化;作为读者,观看的方式变得碎片化。Plog 是当下盛行的记录琐碎生活的新兴方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Vlog即视频博客,是“Video Blog”的缩写,指以个人为呈现主体,以其生活里的一段时间或某个事件为拍摄单位的一种短视频形式。作为由Vlog衍生而来的Photo-Blog,从视频转为照片,从动态变为静态,仿佛是对这两者的“元形态”——Blog的致敬。Blog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博客,由Web和Log组合而成,是一种以网页形式呈现的网络日志。Plog与前两者不同的是,浏览动作由上下页面滚动变为左右手指滑动,图像占据了主体地位,文字只是置于角落的附加信息。大众以“经过精心策划的剧本”“存在大量后期剪辑”为由拒绝了风靡一时的Vlog,转而接受Plog。貌似静态图片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实则是对图像地位的动摇,更是加重了图像的碎片化,削弱了图像本身的意义。

一、图片和文字的力量竞争导致意义缺失

Plog以照片为主体,除了注释性的文字外,有时还配以可爱的箭头、线条等涂鸦,这些趣味性的符号增强了图片的可观赏性,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良好的视觉体验。Plog素材的获取随处可见、随手可得、制作简单、容易上手,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交分享方式。在记录美食、分享教程的Plog中,作者将制作心得和具体步骤一一列在美食旁,再配以精美的表情涂鸦,引发了强烈的观看欲望。精美的滤镜效应勾起观看者的食欲,一旁的文字又交代了详细的制作过程,观众在食欲和求知欲上得到了满足,在记录生活、抒发感想的Plog 中,制作者将随时随地的心情起伏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再次回忆到情景之中。同时,plog作为受众阶段性的图片总结上传到社交平台,向亲友传递最近的动向。

如果说Vlog 对于受众来说是被编排过的虚假剧本,那与之对应的Plog未必能担当起“真实”的众望。Plog的制作过程虽然不需要复杂的脚本和策划,更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后期裁剪,但另外添加的涂鸦与文字都对图像真实性和独立性造成了一定的毁坏。对于照片本身来说,它就像一条痕迹,照片提供证据,它组成服务于控制系统的重要材料,它构成认罪的证据,它充实档案的库存。但实际上,摄影只是世界的片段,现实的缩影,并不能完全反映客观世界。大量的裁剪修饰、后期的编排重组以及文字的添加阐述,进一步改变了照片的性质。照片并非真实的镜子,而是变形的镜子,仅仅通过照片认识世界,容易产生偏差和错误的理解。

影像不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证据,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都是经过再创作和加工的。受众所看到的不是这个真正的客观世界,而是创作者构建出来的虚拟的平行世界,创作者只选择他想让观众看到的部分进行展现。令人悲哀的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些潜在的心理暗示总会将Plog世界与真实世界等同起来,因而掉入影像的陷阱无法自拔。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奥威尔关于1984年专制压迫下的末日预言并不可怕,痛苦的是真相被隐瞒和淹没,人们丧失独立人格与主见,开始崇拜冷冰冰的工业化机器和技术。需要考虑的是,全民摄影时代的到来,人们是否仅会追求表面刺激的庸俗,在影像中麻木不仁。苏珊桑塔格说,“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现如今,观看Plog便成了感知世界。

Plog里的图像和文字变成了一种和平相处的友好关系,形成了一股向核心聚拢的向心力。但实际上,于双方而言,力量都是减弱的。一方面,从文字来说,注释性文字的语句在内容上是不够严肃的,逻辑也不够严谨。另一方面,从摄影来说,在这个全民摄影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能拍摄和发布Plog。这无疑拉低了进入摄影的门槛,使得摄影初学者掉入误区,难以对真正的摄影形成清晰准确的定位。对于影像创作者来说,似乎提供了一种看似简洁高效的影像生产方式,这样一来,使得拍摄者对待摄影的态度也变得松散起来,一张照片的获得变得容易,真正的好照片难以生产。因为在Plog的世界里,照片的内容不再是最重要的,好玩和有趣才更受偏爱。一味地追求形式感,以吸引注意力为最终目的,变成了这个世界的常态。

照片没有提供意义,意义要在相互联系中被发現,要在事物的发展中得以存在。意义与神秘不可分离,意义既是对已知也是对未知的反应,是怀疑与确定的结合。而文字说明破坏了照片的含混性,使其意义变得确定。Plog中的注释文字看似是为了补充图片所缺失的信息,然而,照片的“盲画面”需要读者去体会,而不是由作者将意义明明白白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Plog的阵营,所造成最直观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无用的“影像垃圾”被制造,当然,也会很快被遗忘,如此反复,记忆也变得零零碎碎。

二、互动关系的削弱导致意义缺失

Plog题材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隐私空间的公开和放大。私人领域不同于公共领域,是以家庭消费及成员的社会化为关键的领域,具备“私人性”的特征。受众对作者私人领域的冒犯和侵占,反映了内心深处窥探私生活的欲望。浏览照片变成对他人私生活的入侵,观看照片变成对他人物品的占有,这种冒然闯入造成的后果就是让照片代替经验。Plog变成经验交汇之地,他人看过的风景变成自己的风景,他人用过的产品变成了自己的物件。人们渐渐失去用感官去验证世界的习惯,渐渐遗忘了感受生活的能力。在某些产品广告宣传中,通过文字说明将产品貌似有用的多重功效注释在一边,文字与图片的双重印证使得这种信服力加强了。在这种无声无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受众往往在根本没有亲身使用的情况下就轻易相信甚至加以传播和推广。视觉体验被占有为个人经验,普通寻常的信息转化成了经验,并且是代替感官去感受真实世界的经验。

图像与文字何者占主导的话题是一场持久的斗争。这种图文一体化的Plog模式看似对这场斗争的激烈性有所消解,却同时削弱了照片、摄影师、观看者之间的互动,作者和受众之间失去了交流的理由和契机。这种简单易懂的表现手段和呈现方式便于引起受众的情感和共鸣,以至于观看者几乎无需思考便可直接接受。相较于通过留言提问与回复的Blog模式,Plog已不再需要进行这类繁琐的过程。因为照片似乎就在那自我言说,受众不再需要关于照片的任何答案,作者也不再多加解释。照片受意识形态决定,只有在事件被命名后,照片作为证据才能发挥作用,照片无法制造道德立场,只可以起强化作用。观众所被唤起的感情,只是被诱导到一种提前预设的情景之中。再者,在不同的环境下观看照片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这就为照片所要传递的感情与思想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照片的意义不固定,会容易流失。最后,只有展示新奇事物,才能带来震撼。无论有多强的视觉冲击力,照片带来的情感无法长久维持,会随着重复观看而消失,最终产生麻木和疲劳。

故事依赖于人物、听众的以往经验和叙事者的语言。而Plog的照片简单,内容简洁,文字简短,貌似图像与文字之间产生了互补,互相提供了语境,实则是一种错觉,这种“伪语境”看似加强了文字与图片的联系,却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离。Plog企图创造比真实世界存活得更为长久的影像世界,将现实变为一张张照片,看似是拉近了与远方世界的距离,便利了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但其实是伪造了现实,甚至改变了现实的概念,把身边熟悉的事物变得抽象而疏离,这便是照片说谎的后果。叙事者不再思考如何进行语言构建的问题,听众不再联系生活中的真实经验,照片没有故事,也没有了意义。

三、观看时间与解读空间的压缩导致意义缺失

从Plog对Vlog的取代来看,映射的是日渐浮躁的人心,这个世界的节奏已经快到令人们失去了观看完三分钟视频的耐心。Plog的呈现与传播以手机为载体,以各种新媒体平台为渠道,观看的门槛和成本降低了。随之而来的是,观看与解读照片的时间缩短了,人们理所当然地不去思考照片背后的含义。因为根本来不及去观看欣赏,更不要说解读与思考。

除此以外,Plog图像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关联性弱、连贯性差。在一组Plog中,或以时间串联,如一天、一周的生活记录,或以主题串联,如一系列衣物、产品的介绍推广。即使Plog总是以“组”而非“张“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组”这个概念已经消失了。因为照片之间不再有紧密的联系,间隔性或者选择性的观看不再妨碍整体的观看体验,甚至只浏览其中一张照片就能达到受众的某种目的。约翰·伯格在其著作《另一种讲述的方式》中提到,如果我们发现一张照片有意义,那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它过去和未来。”在Plog的世界里,照片的时间不再有过去和未来,只凝固于现在进行时,只有当下几秒钟匆匆略过的观看。照片不再需要语境,没有关联,也就没有任何意义。碎片化的图像展现的都是瞬间影像,人们对此的记忆也是转瞬即逝的。这种非连续性的观看无法让人面对真正的问题,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严肃的思考。著名摄影师沃克·埃文斯所拍摄的《美国影像》有着清晰流畅的叙述结构,每张单独的照片都蕴含着重大的主题,他的作品不仅是用来“看”的,更是需要“读”的。而如今所兴起的Plog模式正把“读”照片变为“看”照片。源源不断的图像被更新,被取代,观看的时间和解读空间被强力压缩,图像的意义不仅难以存在,更来不及发现与探索。

四、结语

在这个本身就信息过载的快节奏时代,图像的碎片化似乎已经被欣然接受了,因为不需要开启复杂的思考就能获取图像,获得经验。Plog是图像碎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态,在文字与图片的力量竞争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互动和人与照片间的互动伴随着照片之间的独立呈现而逐渐削弱了,观看的时间与解读的空间受到压缩,图像带来的碎片化对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造成了影响。实际上,这些碎片化的图像缺乏系统性的规范,缺乏某种力量的统一。因此,需要警惕的是,这种图像碎片化的跳跃带来的愉悦感会冲淡图像的意义,人们习惯性不假思索地接受图像,忽视这些图像之间蕴含的肤浅与无序,长期沉溺于这样的环境下,甚至会丧失解读与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隋岩,刘梦琪.视频博客(Vlog)的内容特点及其治理[J].学习与实践,2018(11):61-67.

[2]【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領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57-59.

[4]【英】约翰·伯格. [瑞士]让摩尔著,沈语冰译.另一种讲述的方式[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宇霞,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白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