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劳模精神教育的时代价值及路径分析

2021-11-17 12:10陈豫岚徐达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2期
关键词:劳模精神时代

陈豫岚 徐达

[摘           要]  在各大高校的教学课程中融入劳模精神的教育,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先辈辛勤劳作、甘于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弘扬优良的民族传统精神。在此过程中,首先应明确劳模精神的内涵以及对不同时代的特殊意义,并加以宣扬。其次,要从高校和教师团队入手,树立优秀的精神典范,深化学生心中的印象。最后,要开拓有效的教育路径,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劳动能力。各方面联动,让劳模精神引领新形势下的价值观念和体系的建立,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

[关    键   词]  高校;劳模精神;教育路径;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2-0032-02

新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应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崇劳模精神进课堂,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是国家进步的希望,做好培养工作,于整个民族和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的教育体系下,许多高校的教学重点始终停留在书面知识、考试内容方面,而忽略了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精神面貌和价值体系的建立,更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处世原则,更应该得到重视。

一、劳模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内涵

劳模精神的主体是劳动者,内涵在于其身上所独有的勤劳、积极、勇于开拓、敢于坚持的优秀精神品格,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的劳模精神,强调艰苦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断努力。每个人都为了打造更好的未来而奉献自我,不以追求财富为主要目标。那个时代的人们,浑身充满着干劲和血性。随着时代的推进,新形势下的劳模精神则更多地融入了各行业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这个时代的劳模精神,更强调坚守岗位、爱岗敬业。

二、高校开展劳模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核心价值观念,发扬民族精神

青少年阶段是引导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其进行正向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学生之后的性格品德发展尤为关键。劳模精神是值得传承的优秀民族精神。在高校中引进该内容的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国家精神的理解,培养其认同感。同时,在学生身心践行的过程中,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用社会的精神力量,有力支撑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凝聚集体意识

劳模精神的基调是甘于奉献,这一点从战争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历代的革命军战士、人民劳动者、先进工作者等,身上饱含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在高校中开展该劳模精神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明确自己的位置,树立为民族和国家建设奉献所有力量的伟大梦想。同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拼搏力和意志力,深化其爱国情怀,让其懂得发挥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建设,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三)有助于培養学生对工作的敬爱和坚守岗位的决心

热爱和坚守是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东西。许多人工作的意义不在于发挥价值,而仅仅是生存需要。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劳动分工的意义,以及不同劳动力的付出和收益差异。通过宣讲优秀劳模的光荣事迹,感化学生内心。让其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坚守本心,不因遇到困难挫折而退缩,也不因为利益的驱使而放弃自己的信念[1]。

(四)有利于高校树立良好学风,营造劳动氛围

随着时代的变化,德行、校风也逐渐成了衡量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将劳模精神引进校园,有助于各高校充实德育课程内容,树立良好的学风。通过有效的校园建设方式,营造推崇劳动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实践中领悟先辈的创造和勤劳精神,也能为学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2]。

三、当代对劳模精神的理解和践行现状

(一)社会层面

由于经济和各行业的发展过快,整个社会弥漫着以经济为首的竞争模式,脑力劳动成了当代最具价值的劳动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生有很大的误导作用,也让其对不同的职业有了区别看待的眼光。同时,在科技力量的驱使下,许多工作岗位甚至完全可以用机器取代。科技的进步对时代而言是好事,但其只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准度的一种方法,不是人们偷懒的借口。

(二)学校层面

传统的校园模式一直没有正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学生能接触到的劳动内容,大多是已有的德育课程中包含的一小部分,以及放学后打扫卫生。另外,高校的教学中心都在各科目的学习和考试上,劳模精神及其他品德方面的教育始终流于表面。当代的学生都出现千篇一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学校也是三点一线的模式。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学生打造成学习的机器,考核学生的标准也不能仅是试卷上的分数,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这个社会的真实需要。

四、高校开展劳模精神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联合媒体高效宣传劳动文化

劳模精神的宣传是整个社会的事,需要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高校应灵活运用目前的新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引起群众的关注,掀起全面学习劳模精神的浪潮,以此给当代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劳模精神进校园打好基础。目前,宣传的主体不应只停留在一方,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让全民参与进来[3]。

(二)从教师团队入手,集中力量进行教育模式创新

首先,专业教师应充分研究教育教材,将劳模精神与教材有效结合,深化两者之间的联系,全面开展教学。从知识层面上丰富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知,引发学生认同感。其次,在课堂模式上进行改革,针对可实践的课本主题内容,可把课堂设置到课外,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际的劳动,深化知识教育的效果。最后,定期开展劳模事迹讲座,邀请社会各界优秀的劳模教师,通过给学生讲授真实劳模的光荣事迹,引发学生的同理心。在精神层面上升华学生对劳模精神的感悟。通过知识和精神层面的有效结合,提高劳模教育的质量[4]。

在高校内部采取劳模评选机制,将制度与教育有效结合,把劳模精神践行到实际的校园管理工作中。第一,通过培训和考核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综合提升其个人能力。第二,通过评选优秀劳模教师,可充分调动教师团体的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校内校外的人员投身到高校的劳模教育中,壮大专业教师团队。第三,在校内实行该种制度,可以让教师起到一个带头引导的作用,深化学生对劳模精神的理解。

(三)加强与各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實操平台

首先,各高校应联合学校的社团、党组织等,积极开展各项针对性的主题班会、比赛活动等,让大学生在领悟劳模精神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思考,运用创新思维,横向扩展劳模精神的应用价值。其次,除校内活动外,高校还可与各社区积极沟通,增设区校联合的公益活动,使劳模精神深入社会各阶层。最后,高校可与企业建立合作,给学生提供各劳动岗位的实习机会,在岗位的磨炼中,体验百态民生,深化劳模精神的影响[5]。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氛围

第一,在校园的各宣传栏、板报、广播等学生频繁出入和经常注意到的地方,定期设置劳模精神的展示板块,用图片、文章、视频等载体,展示我国自旧社会以来各行业的工匠精神和劳模故事,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第二,可酌情增设班级的劳模评选活动。通过考核日常的行为、校园活动的参与度、劳模精神的践行程度等多方面,评选出班级的劳动楷模。第三,在微信等社交平台、微博等多媒体平台上开设讨论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把日常生活中的劳模故事分享到这些平台,扩大劳模精神的影响范围[6]。

五、结语

在国家历史不断推进的伟大进程中,各级劳动者用辛勤和汗水书写了时代的篇章。劳模精神一直都是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引领着国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各高校的教学任务已不仅是教会学生书本知识和通过应试考试,从精神上丰富学生的道德品质,用优秀的传统精神提高学生的内心素养,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践行劳模精神,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深耕,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

参考文献:

[1]李珂.劳模精神在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及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8):80-83.

[2]刘瑶瑶.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9(7):58-62.

[3]卢玉亮,曹宁.论劳模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山东公会论坛,2019(5):83-88.

[4]刘一潇,孔晶晶.劳模精神:引领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的精神力量[J].品牌研究,2018(6):18-19.

[5]王璟璇.弘扬劳模精神大力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培训,2018(10):59-61.

[6]李珂.用劳模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J].中国高等教育,2018(11):51-53.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劳模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劳模没来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拿出精神
为劳模“SPA”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排排坐,数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