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逻辑探究

2021-11-17 08:58陈庆国
关键词:逻辑培育概念

陈庆国,张 莹

(1.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2.曲阜师范大学 实验教学与设备管理中心,山东 日照 276826)

新时代大学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1]3关于“认知”,习近平总书记仅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中就多达12次提及,譬如:在《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中指出“增进互信,核心就是要在巩固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一直立场”[2],在《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3],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对“认知”的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观体现,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源泉和思想来源。

认知逻辑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人的大脑对接收和感知的外界信息,经过检测、存储、转译、提取等加工程序,实现辨别、理解和运用的一系列思维过程和范式;认知逻辑也是一个学习理论的概念,简言之就是“学习者对信息的获取、处理的模式”;认知逻辑还是一个哲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对思想、观念、意识等经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一系列内化机制和思维范式。应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的认知逻辑模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马克思认识论的一般规律,遵循践行主体的心理特点、认知机制,把握情感特点和信仰现状,通过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等一系列认知过程,实现培育客体的主体化,从青年大学生认知逻辑的视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内化为自身价值体系的核心,外化为日常行为的准则。

一、认知模式的内涵要义

认知,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及其联系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主观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4]283认知不仅仅局限于一般“识记”和“了解”的范畴,更是对事物及其发展联系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从表象到系统的一系列认知和内化的过程,其本质是认知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整套认知逻辑和范式,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转化为主体自我认知和内化,实现对价值概念的识记和接受,在此基础上激发培育主体的情感认同,形成自我组织和价值评价,直至主体行为发生前行为选择的一系列内化过程。“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将识记、认同、评价和践行融为一体,实现了培育和践行的统一,是思想内化和行为外化相统一的实践范式。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步步提升的认知过程,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环节和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递进性,是一套缜密的认知逻辑。

(一)概念识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点

“概念识记”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名词及其具体内容的准确记忆,其基本要求是记住概念、识记层次和熟记内容。概念识记是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步。“理论的认识应当提供在必然性中、在全面关系中、在自在自为存在的矛盾运动中的客体。但是,只有当概念成为实践意义上的自为存在的时候,认识概念才能最终地抓住、把握、通晓认识的这个客观真理。”[5]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识记首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名词概念的识记,牢固识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名词及其具体内容,让它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名称。青年大学生初始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6],把概念识记作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步、第一关,在培育的整个环节中起到基础性和前提性作用,是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点。

(二)情感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情感认同”是基于概念识记的基础上,从个人情感上对其产生的肯定、喜爱、赞同和追求的积极态度,是升华为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和情感追求。培育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7]。情感认同是实践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态度、意向和情感等倾向上经过反复认知和取舍形成稳定的情感认知和态度的过程。“情感影响态度,态度引发相应情感。通常情况下,如果将某特定对象与某种感觉形成稳定联结后,就会形成对该事物相对稳定的态度。”[8]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情感认同使得青年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情感追求和价值选择不是迫于外在压力,而是对其内在价值观念的自然认同和情感追求,进而形成自身稳定的态度。“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1]3真理性认识只有通过调动激情的方式即情感认同,才能产生巨大的意志力。情感认同的程度反映了大学生在情感上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着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方方面面,引领社会风尚,

(三)价值评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升华

“价值评价”是在概念识记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对自身思想体系进行系统性的价值重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自身思想和价值体系中,形成了新的价值体系。有了情感认同,才会形成正面的价值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心理的同化,是在现有价值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和内在要求整合到自身的价值体系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知识结构、主旨精髓和思想内涵加以记忆、理解、分析,整合到自身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中,并提升到一个新的思想层次和精神状态。”[9]最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身思想和价值体系中占到统治地位,对其他价值判断、思想认知起到统领、指导的地位和作用。价值评价包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和价值需求,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自身的价值评判、价值分析直至价值信任。

(四)行为选择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培育是过程,践行才是目的。行为选择作为实践主体对践行现实行为的内在自我意识,是在现实行为发生前对主观目标和客观世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这一价值判断是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基于自身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的价值选择,是现实行为发生前的最后“一关”。“从认同走向共识,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理性的价值选择,认同阶段还有可能是基于情感上的共鸣,但是要走向共识,就必须要符合人们的期待,要满足人们的需求。”[10]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选择总是以我们的价值判断为先导,价值选择伴存于我们生活中的每分每秒、点点滴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决策、决定都反映着自身的价值选择。价值选择最终体现在现实行为行动上。培育和践行如同硬币的两面,培育的实效总是以实际行为的践行为验证的,且一次一时的行为举止也难以验证稳定的价值观培育效果,只有以稳定的、持续的、实际的行为作衡量,才能检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实效。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逻辑模式的可行性检验

“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的认知逻辑模式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逻辑范式,需遵循“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知,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4]292的基本要求,到现实中去验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数据分析法是检验这一逻辑模式比较直观、有效的科学方法。数据分析是以归纳为核心的实证研究方法,用数据“样本”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和普遍性,“以归纳为核心的实证研究取代逻辑演绎,成为现代哲学的主要方法”[11]。在人文社科领域,数据校验法是通过调研等方式采集相关数据,对数据提取、归纳、分析和总结等一系列过程,运用数据验证某一政策、模式、做法等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运用现实数据验证和检验其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面向山东省20所高校4 000名大学生开展“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检验“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这一认知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调研数据涉及山东省内985、211、省属本科和高职高专等20所大学,调研问卷4 000份,其中有效问卷3 870份。按照专业类别区分:26.1%的大学生主修理科,23.7%的大学生主修工科,22%的大学生主修文科,医学类占12%,艺术及其他占16.2%。我们运用SPSS量表分析法和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分析法对“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逐级递进的四个层级进行了统计、分析,验证了“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的认知逻辑模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识记”的基本情况

“概念识记”是认知逻辑过程中最基础、最简单的阶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识记度反映了认知群体对概念认知的把握程度。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是从对具体概念及层次和内容的识记开始,由此发展到情感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识记包括“名称识记”“层次识记”和“内容识记”三个递进维度。在3 870份有效问卷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名称识记”占97.5%,“从未听闻” 仅占2.5%,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次”占90.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识记重点是对具体内容的识记,如表1所示:从不同专业类别统计、分析调研数据看,“完全能记住” 占人数的12.4%;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识记主要集中在“部分记住”这一层次里,其中“大部分能记住”占总人数的26%,“部分能记住”占总人数的38%,记住个别内容的为18%,总计占94.4%;另外,“完全记不住”的占5.6%。数据分析绝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对概念和内容层次的识记情况,验证了认知从“概念识记”开始的基本认知逻辑。在概念识记的具体内容中,从97.5%“名称识记”到90.1%的“层次识记”,再到76.5%高准确度的“内容识记”,从名称到内容呈现了从易到难递进式的认知规律。

表1 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识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准确程度

(二)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基本情况

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识记和理解的过程中,倾注着自身的情感、蕴含着主体的认同。情感认同是对概念识记的自我情感升华,将情感认同的程度分为“完全认同、非常认同、比较认同、部分认同、完全不认同”五个层次。调查结果显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的程度比较高,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情感上是认同的。如表2所示,96.1%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情感认同,其中10.2%的大学生“坚定认同”,26.7%的大学生“比较认同”,42.6%的大学生“一般认同”,16.6%的同学“不太认同”;然而,“完全不认同”的人数占3.9%。情感认同的这五个选项所占的百分比同大学生识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准确程度呈现出一致性,如:“完全能记住”和“坚定认同”都是10%左右,“大部分记住”和“比较认同”都是26%;即使是“完全记不住”和完全“不认同”都是在5%左右,认证了这一认知逻辑模式的内在一致性。

表2 各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度

(三)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评价”的基本情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价值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评价”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内在和谐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与中国梦关系”三个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信仰度为例(见表3),89.9%的大学生持信仰观念,其中15.7%坚定信仰,38.7%非常信仰,35.5%比较信仰。大学生整体上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信仰度很高。“价值评价”调研选项的数据同“概念认知”和“情感认同”的数据同样显示了高度一致,包括按照专业的选项对比也显示出高度一致。譬如,理科类学生中对“完全识记”“非常认同”和“坚定信仰”的数据都在23%—25%之间;工科类学生则在24%—25%之间,差距更小。即使是“完全记不住”“完全不认同”和“完全不信仰”的数据也高度一致,如艺术类均在11%—12%之间,充分证明了“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的科学性。

表3 各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信仰度

(四)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选择”的基本情况

将“行为选择”的检验分为“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选择度”两个维度调研测量。大学生群体中,整体依照度达到了90.4%(见表4),其中“基本依照”比例最高,达到40.7%。另外,“不依照”(包含“完全不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的人数占到了9.6%。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专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的程度各有差别:其中,相对于三本和专科学生而言,一本、二本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的依照程度较高,约占91.9%。

表4 大学生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的程度

三、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一)“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可操作性强、培育实效显著

把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建构和分解为“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四个递进式的认知逻辑层次和过程,步骤清晰、层次清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运用现实进行归纳提炼,结合大数据与现实状况之间因果关系,实现了主观事实和客观事实“样本=总体”这一逻辑关系。调研数据验证了“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是一个整体的四个阶段,有着较强的内在联系和递进层次。

依照“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整体实效呈现出概念识记准、情感认同高、价值评价好、行为依照多的特点,青年大学生达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记住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为自然的情感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重构到自身思想价值体系中,并成为自身行为践行的选择主导,实现了新时代培育和践行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整体数据确证了“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四个阶段和层次的统一性。通过数据分析和比对,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确立以来,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97.5%的概念识记度、96.1%的情感认同度、89.9%的信仰度和90.4%的行动依照度,验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呈现了“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四个层次的一致性和递进性。

分类数据认证了“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四个阶段的一致性。按照不同的学科分类,在概念识记中的“完全识记”、情感认同中的“完全认同”和价值评价中的“坚定信仰”选项中,在文科类学生中分别是24.7%、23.1%和25%的比例,在工科类中分别是24.1%、24.4%和25.1%,在艺术类中分别是12.2%、12.4%和12%。三个数据的对比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充分证明了这一认知逻辑模式的科学性。

我们在看到取得成效的同时,也要理性分析和科学评断当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运用认知模式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需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时至今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容已提出多年,国家、社会、媒体、学校以及家庭对青年学生交织成立体式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即便如此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基本概念还有5.6%的学生 “完全记不住”,3.9%的同学完全不认同,10.1%的同学不信仰。需进一步缩小学科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不均衡。统计数据显示,理科、工科类学科教育效果相对较好,文科处于中间水平,而医学类、艺术类处于相对较差水准。需要着力解决学校、学科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的不平衡现象,进一步缩小四个认知层次之间培育实效的不平衡,“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四个认知层次是一个互相关联、逐层递进的关系,随着认知层次的提升,认知的难度越来越大,培育实效逐层递减,应通过情景体验和社会实践,着力提升“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认知的综合能力。

(二)运用“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提高培育实效的实践路径

1.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运用“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渠道融合。

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注重教与学的统一、知识增长和素质提高的统一,让青年大学生不仅学好专业知识,更注重自身政治思想的改造和提升。“青年学生在学校的第一要务是‘学’,这个‘学’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养成之‘学’”[12],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重要的思想道德养成之“学”。要运用“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融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本源,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根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融入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之中,让学生在家庭中体悟和感受。学校教育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应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课堂教学灌输、文体活动体悟、校园文化熏陶等方式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大教育平台,应创设适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风尚、文化环境、网络环境、舆论导向和实践平台,发挥大社会大教育的教化功能。要运用“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将学校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政课教学作为主讲台,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在各类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具体要求融入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融合,通过学校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识记、情感认同和价值评价,直至行为选择的认知层面。

2.遵循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运用“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实现教育活动的多载体融会。

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重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思想特性和成长规律,遵循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内化机制,充分发挥心理认知机制的作用,实现学生主体的主动接受、满意反应和正面评价,实现自我认知、思想认知和行为实现的统一,运用“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的认知逻辑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动融会在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多载体融会。应利用课堂教学实现知识增长。“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从来是,现在仍然是知识增长的问题。”[13]要把灌输教育、体验教育和学术教育相融会,让大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研讨、互动交流,运用体验式教学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评价,实现自身价值体系的重构。应运用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14]。应在大学生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劳动教育、科技创新活动中融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在文学作品、文艺表演、科技创新和社团活动中展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价值评价和选择,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支农、支教、支企活动,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夏令营素质拓展活动、中外访学交流活动、游学活动,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

3.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运用“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实现教育过程的多学段融通。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是孤立的、片段的,而是一系列连续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历经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学龄阶段。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识的“感性阶段(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开始,经由认识事物的“概念”,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时又契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心理认知的一般规律,认知模式的每一个阶段既是认知层次也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没有天然的屏障,各个学龄阶段中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四个认知层次不是互相隔离、彼此孤立的,而是在每一个学龄期都彼此贯通而又各有侧重,各学习阶段是互相联系、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逐步成长的学习和成长历程。小学教育重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识记,“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15];中学阶段的教育重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并开启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的理性认知;大学教育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重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和价值重构,特别是研究生教育阶段,重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应通过“概念识记—情感认同—价值评价—行为选择”认知逻辑模式,实现教育过程的多学段融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信仰,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逻辑培育概念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