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021-11-17 08:46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二级巡视员沈小平
党课参考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人才科技

〉〉〉〉〉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二级巡视员 沈小平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准确把握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总体要求,进而坚持成功经验,切实把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提出了明确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这是站位全局、聚焦人才问题,对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与前进方向。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图:李学仁/新华社

一、深化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总体要求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着眼于统筹“两个大局”、更好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我们赢得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磅礴力量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总体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性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中国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正是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为我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磅礴力量。

(二)深刻领会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这三个重要时间节点的目标,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确立了“时间表”“路线图”。

(三)准确把握战略布局和战略支点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要有突破,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一步一个脚印做好相关工作,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四)切实增强战略优势和战略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现在,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应用研究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我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坚持成功经验,切实把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部署落地落实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科学总结了人才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八条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重大战略、目标方向、重点任务、重要保障、基本要求、社会条件、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是我们党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根本遵循,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一)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践充分证明,唯有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才能确保群英荟萃、群贤毕至、人才济济的工作格局,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凝聚天下英才、汇聚天下贤能。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1.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

党管人才是我国人才制度的政治优势。党管人才主要是抓人才战略思想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要政策统筹、创新工程策划、重点人才培养、典型案例宣传推广等,绝不是党委包揽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党管人才不是党组织简单地把人才管起来、统起来,也不能简单照搬党管干部的所有方式,更不是党委部门代替职能部门的作用,包揽一切人才工作。党管人才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是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等途径,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2.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吸纳。

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不断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发挥党组织凝聚人才、服务人才作用,面向各类人才组织开展党性教育、主题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引导广大人才把“个人梦”“团队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积极构建政治吸纳制度,推荐优秀高层次专家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对在高层次专家人才中发展党员作出制度安排,把各类人才凝聚到党的周围。

3.压紧压实人才工作责任。

人才工作千头万绪,没有压实责任就会“打白条”,要抓住“关键少数”,促进“一把手”履职尽责,创新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实现形式,压实党管人才工作责任。各党委(党组)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带头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做到“一把手”抓“第一资源”。

4.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

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切实发挥好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运行机制,调整并充实成员单位,统筹编办、人社、教育、科技、文化等职能部门资源优势,督促各相关部门成立人才工作机构,明确相关职责,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环境。重视组织系统从事人才工作干部的培养,着力造就一支有先进人才理念、有创新工作方法、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工作者队伍。

(二)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人才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价值作用。坚持人才引领发展,就要确立起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充分发挥人才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1.人才资源优先开发。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当前,国与国之间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际人才竞争的直接体现,就是对人才资源的争夺。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开发,有效盘活人才存量,抓紧培养和引进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依靠人才资源的强大推动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人才结构优先调整。

人才结构是产业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人才作为产业结构的构成因素,产业结构就会缺少创新性和效率性,只有制造功能而缺少创造功能。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我们既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律,促进人才“自然流动”,又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人才“按需补缺”,超前进行人才资源结构调整,提前做好相关人才储备,实现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相匹配,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人才投入优先保证。

眼下,“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的现象依旧存在,人才成为了制约经济转型的主要瓶颈。要避免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就必须坚持人才引领,让人才发展强有力地推进整个地区、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要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资的理念,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优先发展保障体系。做到人才优先就要做到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迅速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尽快把发展路径调整到人力资本积累优先路径上来,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4.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创新人才制度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要科学谋划和设计对人才事业发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创新性的工作制度,以政策创新为突破,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努力破除人才工作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三)坚持人才工作的“四个面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四个面向”是人才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也是发展人才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和宗旨情怀的本质要求。

2021年5月27日,在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展馆,观众在体验5G智慧教育项目。图:金立旺/新华社

1.自主创新是首要前提。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水平,是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新一轮全球竞争,是科技竞赛和产业比拼,必须要具有领先的国际竞争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既要坚持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重点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又要发挥企业在工程、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2.实践指向是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面向经济主战场,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成果改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具有坚实的科技创新能力。要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将其蕴藏的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3.呼应时代是使命担当。

科技现代化是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支撑。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因此,科技创新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坚持问题导向、实干取向,将个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呼应时代对科技工作者奋力创新的深切召唤,以献身科学事业的职业精神和源源不断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回报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许。

4.构建屏障是现实要求。“

科技惠民、改善民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宗旨。生命健康是高品质生活和美好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一方面,要通过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和硬核产品,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打造生命健康产业生态体系,以创新引领,丰富供给,培育健康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以人民生命健康护航人民高品质生活。

(四)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这一重点任务。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要将人才锻造成大师、成顶尖专家,就必须坚持育用并重,构建集培养、引进、使用、管理为一体的全方位、全维度、全链条体系,不遗余力培养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1.锻强人才“成长链”。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尤其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

2.激发创新“加速度”。

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不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要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打破职称“天花板”。图:徐骏/新华社

3.树起实干“风向标”。

人才工作以用为本,要坚持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管理水平。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官本位、行政化”的倾向,进一步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正确导向,给德才兼备的人才“压担子”,给实绩突出的人才“搭台子”,给群众公认的人才“铺路子”,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涌现。

4.切实增强“信任度”。

对人才的使用和激励,应把信任作为重要前提和方法。以对人才的充分信任增强其干事创业的信心,进而激发人才队伍的整体活力。既要尊重人才个体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高端人才、特殊人才、紧缺人才的不同需求,充分激发人才潜能,又要通过完善政策措施、涵养社会氛围,营造足够宽松的环境,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科研人才心无旁骛地自由畅想、大胆假设、不断试错,激发创新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五)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一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人才流动规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解人才发展壁垒和藩篱,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人人皆想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的良好局面,切实形成人尽其才、人人怀才、大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1.转变人才管理职能。

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建立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清理和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国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

2.多向用人单位放权。

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授权用不好、履责不到位的情况要问责。

3.为人才“松绑”。

用好用活人才,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破除不利于人才成长、流动和使用的体制性障碍,切实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4.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

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生态系统。

(六)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一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国的科技创新不会关起门来单干,而是继续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合作,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1.强化国际科技合作。

科学技术本身是世界性的,因此发展科技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加大科技对外开放,调动和吸引全球优质科技资源,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双向健康有序流动,为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科技创新创造环境贡献中国智慧。加强国际国内科学共同体相互交流合作,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便利。扩大科技人文交流规模,持续推进联合实验室共建和科技园区合作,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活动。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创新网络,实现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走上去”转变。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推动国内新冠肺炎病毒疫苗、药物研究机构和企业与相关国家的研究机构、企业对接,进行科研联合攻关。

2.加快人才“走出去”步伐。

坚持把科技人员出国事宜做得更加细致,为科技人员出国工作提供更顺畅的服务,大力支持科技人员“走出去”。继续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采取留学进修、访问学者、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互惠共享的人才交流,扩大视野、博采众长,提高人才创新创造能力、增强人才竞争力。继续拓展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合作空间,深化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让科技人员在建设“一带一路”中作出更大贡献。

3.推进人才回国。

要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制度环境,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思维研究制定新时代人才政策,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紧缺人才。要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扩大外国人才申请永久居留、长期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对象范围,并面向国家急需紧缺的外国高层次人才和专门人才发放。实行外国人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外国人才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外籍人才服务,为各国科技人员来中国交流、各国企业来中国发展提供便利,努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4.千方百计留住人才。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针对海外回国(来华)人才反映的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制定出台具体举措,确保其工作有平台、生活有保障,着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完善外国高端人才在中国生活的保障,提升外国人才在中国创新创业的获得感。

(七)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

要继续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这一社会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育才难、引才难,留才更难。只有让人才滋生“吾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择一城终一身”,为地方事业可持续、长远发展贡献力量、接续奋斗,才能充分发挥人才效能。

1.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广泛动员全社会来关心、关注、关爱人才,加大人才奖励表彰力度,建立杰出人才荣誉制度,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尤其要表彰那些高精尖的顶尖人才、国之重器的建设者和工程师,表彰那些做出成绩、甘于奉献的科学家,表彰各项事业的奠基者,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2.注重抓好人才服务。

创新不是“逼”出来的,人才不是“管”出来的。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只有回归“勤务兵”“办事员”角色,深怀爱才之心、多谋兴才之举、多办成才之事,为人才提供一个安心工作、潜心钻研的环境,才能让人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中去。要始终把人才的困难和需求挂在心上,对他们多关心、多帮助、多支持,为高层次人才在政策咨询、出入境、税务登记、社会保障、居留落户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地为他们解决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家属就业等难题,让他们凝神聚力、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发挥作用。

3.搭建工作平台。

人才竞争白热化时代,既要“抢人”,更要“留人”。但凡人才,最大的愿望是有所成就,最大的顾虑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只有把培养使用工作做扎实了,引才聚才方能水到渠成。要更加注重用事业发展的前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注重为人才搭建事业发展的平台,为人才开拓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和事业发展空间,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人才创业有“土壤”,特别是要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搭建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创新平台。

4.完善人才法治环境。

在诸多环境因素中,人才法治环境为首要因素。优化人才法治环境是保障人才成长发展、提升人才竞争力的有力举措。要推进人才工作法治化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与国际接轨的优良人才法治环境至关重要。遵循人才资源开发和使用规律,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引领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不断提高运用法律规范人才事业发展、激励人才发挥作用、保障人才权益的水平,让法治环境成为吸引人才的“最大公约数”。

(八)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

要继续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这一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1.赓续爱国为民的优秀品质。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2.弘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我们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更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围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基础研究力度,不畏挫折、敢于试错,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3.涵养勇于担当的行动自觉。

科技工作者要主动肩负历史重任,既要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从而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又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讨论题:

1.如何准确把握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总体要求?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猜你喜欢
人才科技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笔中“黑科技”
一共几个人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智珠
科技在线
毛遂自荐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