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冉 可乐
古时候,人们倾吐不想让人知道的秘密,就会找一棵有洞的树,对着树洞说出来。如今,一些遭遇痛苦的人把网络平台当成了树洞,“树洞行动救援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上寻找并挽救那些想要轻生的人,让我们来听听志愿者们挽救孩子生命的故事。
与年轻后浪相遇
初识可乐时,我已在树洞救援团经过了近两年的成长,现在有幸成为地区的负责人。除了日常救援工作之外,我还负责对所在地区申请报名的志愿者成员进行首轮联络和筛选。
“微博某社区主持人”—可乐在申请时注明是这样写的。在我们地区小团队中,之前有一位“抑郁症”超级话题的主持人,他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在超话社区默默奉献。而社区主持人的负责范围更广,因此我既好奇又期待,就好像见过一位“高僧”后,马上要见到“大住持”的感觉。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位“大住持”竟然才19岁!可乐是一名医学院学生,他在微博亲手创办的“网愈云”“抑郁博主的治愈日记”“可乐树洞”3个社区,粉丝众多。他还发起了多个抑郁科普类的话题,浏览量早已破百万。
“我只是希望能给抑郁症或潜在抑郁症患者提供一个心灵之家,让大家可以抱团取暖。”言谈中,可乐对虚拟社区的创办颇有心得,还有很多亲身参与的抗抑案例和救援故事,他对每个案例都及时总结,虽然话语稚嫩,但思路清晰、十分老到。
“我希望通过加入咱们树洞救援团,学习更多关于危机干预和救援的专业知识,未来更好地为社区里的小伙伴们服务!”
他真的只有19岁?还是披了个假马甲?通过资质核对与调查后,我对可乐的加入表示了欢迎和期许。可乐发来一个笑脸,接着认真地说:“从此你就是我的‘线人,而我就是你的‘卧底。我们潜伏在抑郁症患者的社区,一起携手拦住想要自伤、自残、自杀的人!”
头一次被人这样形容我们的队友关系,我不禁心头一震。经典港台剧《使徒行者》里的桥段不禁浮现在脑海里,《无间道》的背景音乐也开始在我心中响起……
“谢谢你啊可乐!”的确,在树洞救援团里,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素未谋面,却在很多时候愿意互相成为对方的后背。
果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可乐很快就顺利通过了第一期岗前培训与考核,迅速加入到救援工作中来。我们所救助的“危险患者”按照严重程度从1级到10级,在多次联合行动成功劝导7级以上的危险患者后,可乐意识到:援助不仅仅只是干预患者一次两次的自杀念头,而是要尽力解决他们内心所困,才能帮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2021年8月14日,树洞救援年会上,可乐这位“后浪”被我们一致推选为“年度优秀树洞救援队员”。看他领奖时的激动与兴奋,作为他的队友,我也开心到几近哽咽,因为我知道可乐是个踏过荆棘、心中仍怀热爱的孩子。
在抗抑的道路上抱团取暖
其实,还在高中时,繁重的课程、紧张的同学关系和对前途的迷茫让可乐严重不自信,他曾一度怀疑自己有抑郁倾向,也曾情绪崩溃到想自残。因为不想让爸妈操心,万般无奈之下他拨通了“希望24”心理援助电话。接线的是一位阿姨,温柔又耐心,循循善诱地让他倾吐了所有的烦恼,还给了他很多指导性的建议。
幸运的是,可乐的家人及时发现了他的异常,并进行干预,而可乐自己也顺利考入了医学院,这才算雨过天晴。
在贴吧里,可乐看到一位求助者说了这么一段话:“这里的人都好善良,明明自己也在承受着痛苦,却还在鼓励别人,想给别人活下去的希望……”作为曾经深陷泥潭的人,这段话犹如闪电一般击中了可乐,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帮助别人、保护别人的人,即使那些付出没有鲜花与掌声,他也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因为自己尝过被救赎的甜,就不舍得别人陷进泥潭受苦。
就这样,一个想法在他心里冒了出来—为什么不在线上把大家组织起来,在抗抑的道路上抱团取暖呢?
说干就干,从大二上学期开始,他便有意识地结识志同道合的微博博主,还经常翻阅各大社区的科普帖、互助帖,然后挨个给楼主发邀请。
经过一番调查和研究,他发现社交媒体上的精神疾病和健康方面信息过于凌乱,并无系统化的整理。很多疑似患者缺乏最基本的科普知识,因为病耻感或没有条件,无法去专业的精神科进行诊断和治疗。很多人只是简单在网上做一个测试表格就对号入座,觉得自己生病了。
如果能在社区做一个精神类疾病的科普版块,让有需要的人对于抑郁症的起因、症状、病情和治疗有个大概了解,就更容易减轻他们的恐惧,并提高后续治疗的接受度。
他本是天使
可乐说:“我也遇到过在安慰别人时反被骂‘你也抑郁过怎么还不去死,差点儿触发了我的抑郁情绪;还有一个小伙伴哭诉自己快饿死了要自杀,我从自己的伙食费里转出100元给他,担心他钱不够做傻事,再转100元时却发现被拉黑了。”
“我还曾遇到一些帮助过的对象,之后完全把我拉黑,永不联系,我也只能安慰自己,不联系可能说明已经痊愈了,这样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么?”可乐说,在和社区伙伴们相处的日子里,有艰苦、有欢乐,但也有很多问题:大家都是热情满满的新人,共情陪伴、一腔熱血固然值得尊敬,但其中的隐患很难顾及,真正的救助需要更专业的人来指导和进行。于是,当他在微博看到有树洞救援团这个专业组织后,当天就提交了申请。
在救援团专业系统的学习让可乐受益匪浅。正式成为队员后,他也意识到,参与一项救援任务时不仅需要短期及时的干预,更需要长时间的后续陪伴—援助对象不可能一步便跨出阴霾,面对困难时,需要与他们一起,一小步一小步、踏踏实实地从阴影走到阳光下。
同时,可乐也在思考,如果树洞救援团可以从科学技术角度给予一定的支持,如心理学培训、线上社区模型的研究和分析等,也许可以帮助社区的小伙伴们建立更强大的心理屏障,同时辐射更广、更强、更稳固;还应考虑建立更多社区,既方便减轻病人的病耻感,又给了患者一个私密的倾诉空间。
由于很多地方尤其二三线城市缺乏精神科医生,可乐还很有前瞻性地提出,如果可以总结出各地的医疗资源,就可以形成网络分诊导流的效果,大大保证了抑郁症患者的就诊体验,提高他们的自救意愿……
看过这些思考后,在我心中的可乐,早已不是一个瘦弱的聪慧少年,他温暖、执着、有爱、有胸怀、有眼光、有理想,让人感动和震撼。
他也曾是坠落谷底的人啊,但他本是天使,即使翅膀受伤也能坚定地走向太阳,同时不忘回头把自己的温暖留给同在山谷的伙伴……
我很荣幸能够与可乐互为后背,我们愿一同“卧底”在黑暗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很多声音在渴望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