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运玲
孩子习以为常的“呼叫式服务”
中午,我做了儿子最爱吃的孜然羊肉,煮了他爱喝的紫薯大米粥,蒸了他爱吃的小油卷。从开始准备食材,到最终一道道饭菜端上桌,我在厨房里忙了近两个小时。
辛苦是难免的,但内心却没有抱怨,毕竟身为妈妈,为孩子为一家人做饭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接下来儿子的一个小举动,却让我内心起了波澜。
等所有饭菜都端上桌,我叫正在看书的儿子过来吃饭。儿子应一声来到桌前,迫不及待拿起筷子开吃。儿子喜欢孜然味,尝了一口,觉得我加的孜然有点少,便说:“妈,再加点孜然吧。”
“好!”我刚坐下准备吃饭,只好又起身拿来孜然给他加了一点。
我再次坐下,儿子又说:“妈,拿个叉子吧。”他觉得羊肉块用筷子不太好夹,想用叉子叉。
这次,我突然有点不适感,儿子8岁了,像加孜然、拿叉子这种毫无技术难度的活,他抬腿就能去做,却支使已累了两个小时的老妈。
想到这,我站起来又坐下了,笑着说:“哎,你一会儿要孜然,一会儿要叉子地向我呼叫要服务,怎么感觉你像在饭店吃饭,叫服务员啊?你听,‘服务员,拿个叉子吧‘服务员,来点孜然,像不像?”
儿子一下听出了我的意思,赶紧知趣地说:“对不起,让老妈受累了,我自己去拿。”说着,自己小跑着拿来了叉子,还体贴地为我和他爸爸分别拿了一把叉子:“老爸,老妈,你们也用叉子吧,好叉羊肉。”
“哎,这还差不多。明明自己就能搞定的小事,哪能呼叫爸媽为你服务,对吧?以后,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搞定,自己为自己服务!”我先夸奖再立下规矩。
平日里,儿子一会儿“妈,帮我削个苹果”,一会儿“妈,帮我找一本书”,诸如此类,每天都会呼叫我为他服务很多次。
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如此。
这种“呼叫式服务”,不但孩子习以为常,就连不少父母也习以为常了。其实,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做、能做的事越来越多,可以不用再事事依赖父母了。只是孩子不自知,呼叫惯了。
因此,家长要及时叫停孩子的这种“呼叫式服务”,不然,只会助长孩子的懒惰心理和依赖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家长也会更累,可能高兴的时候还乐于为孩子服务,不高兴或本身就很累的时候,再被孩子呼来唤去做这做那,就难免会有怨言,甚至会吵孩子。弄得孩子也不高兴,甚至还会怪父母对自己不够好。
怎样鼓励孩子“自我服务”呢?
父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孩子转变依赖父母的惯性思维,自主地进行自我服务。
让孩子感受到自我服务的光荣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能自己做的事越来越多。当孩子会做新的事情后,我们要告诉孩子这是自己的本领又增强了,又长大了,夸奖孩子自己做的这些事,真了不起。由此让孩子知道自己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能干,更让孩子感受到自我服务带给内心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明确孩子自我服务的事情
有时候,孩子可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为孩子明确哪些事情是需要他自己独立完成,进行自我服务的。
比如:吃水果自己洗,整理自己的书桌和床铺,洗自己的小袜子,等等。只要是孩子能力范围内的、自己的事,就用口头约定或者书面约定的形式明确下来,让孩子知道每天自己该做什么。
激励孩子为家人服务
事实上,做得越多越能干。手脚勤快的孩子,不只能自我服务,还能帮父母做事,积极为家人服务。比如,激励孩子做家务,每次开饭前摆摆碗筷;多子女家庭,鼓励兄弟姐妹间相互帮助;家里有老人的,鼓励孩子平日里多照顾爷爷奶奶……前提是家长要舍得让孩子多做事。
有位教育家曾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双手。”意思就是说妈妈要少帮孩子做事,要懂得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做,这样才能激发孩子更大潜能。
有研究表明: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增强信心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信息通道,也是获得各种实践经验,表达自我意志的重要工具。
这里所说的“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手”,其实就是指多让孩子动手做事,从小锻炼他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自理能力。说到底,就是自我服务能力。
【编辑: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