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不该在孩子面前示弱?

2021-11-16 21:57周公子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受访者选项儿子

周公子

搞明白示弱是为了什么,才能做出真正有助于孩子成长和亲子关系的选择。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似乎天然就应该是“强者”,小到给孩子喂奶、添衣、辅导作业,大到开创事业、积累财富、保护家人,父母往往都一力承担,扛起孩子的整个世界。因此,父母很容易被孩子感知为“无所不能”。

然而,这个美丽的幻觉时时会受到挑战。

毕竟父母也是人,也会有软弱、无力、崩溃、抓狂的时候。

这时,他们该怎么做?是咬牙保持微笑,坚守“强者”的全能形象?还是坦然展露不那么坚强的一面,让孩子看到真实的自己呢?

对此,你的选择又是什么?

为此,《婚姻与家庭》杂志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展开一项调查—父母可不可以在孩子面前显示软弱。

在回收的2612份有效问卷中,94%的人认为“可以”,只有6%的人表示“不可以”。

两派阵营人数之悬殊、结论之一边倒,在近年的调查中也算少见了。这个结果引起了调查人员极大的好奇。

仔细分析后发现,尽管“不可以派”人数很少,但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甚至有些话还很值得“可以派”好好咂摸,从中获得一些警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双方的意见吧。

调查人员发现,无论选择“可以”还是“不可以”,受访者的立足点都围绕着三个“是否有利于”:第一,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第二,是否有利于巩固亲子关系;第三,是否有利于父母自己。

在“可以派”中,占比最多的是D选项(父母示弱等于“让出舞台”,促使孩子学习独当一面),占比35%,其实就是聚焦在“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

受访者认为,孩子平时目睹父母做事做人,会潜移默化学到一些技能。然而,他们需要经过亲自实践,才能真正巩固。所以,当遇到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时,父母应该适当示弱,鼓励孩子下场试水。

受访者方女士就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段时间,她学会了做提拉米苏蛋糕。女儿非常喜欢吃,经常要求她做。但做蛋糕非常占用休息时间,坚持两个月后,她有些疲惫,实在忍不住就向女儿坦白:“我有点儿累,今天就先不做了?”她原本以为女儿会失望,谁知女儿想了一会儿说:“那我试一试?”然后,她自己捣鼓了一晚上,做出了人生第一块提拉米苏蛋糕。方女士不禁感慨:“父母不能太强,更不能包揽一切。否则,孩子就没有任何机会了。”

占比第二是B选项(活得真实,能让亲子关系更近),占比26%,聚焦在“是否有利于巩固亲子关系”。受访者认为,软弱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拒绝展示软弱,就等于拒绝让孩子进入父母真实的内心世界,会无可避免地造成隔阂。

受访者阿刚说,离婚后,他和17岁的儿子共同生活。有段时间,他的情绪很不好,害怕影响儿子,选择故作坚强。直到一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回家后忍不住偷偷哭了。儿子发现后,主动对他说:“我一直都知道你不开心。没事,我陪你喝。”那天晚上,阿刚没让儿子喝酒,却对他说了很多心里话。从前难过时,他总是躲着儿子,儿子也很沉默,但现在,父子相处起来反倒坦然多了。

C选项(父母也是人,也应该释放人性啊)占比和B选项差不多,但聚焦点在“是否有利于父母自己”。

受访者认为,父母着眼于自己,这不是自私,而是利己利人的行为。如果展示软弱、宣泄情绪能够让心态保持平衡,那父母就该大方去做。比如孩子要求妈妈抱抱,如果妈妈精神不好抱不动,也不妨坦然承认,然后拒绝。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充分的调整和休息,然后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去支撑整个家,继续照顾好孩子及其他人。

最后,A选项(让孩子看到“软弱也可以想办法活得好”,这是一种身教)占比14%,同样聚焦于“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相对来说,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

受访者往往具备不错的生活智慧,他们了解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去弥补它。有些人不善言辞,于是结交伶牙俐齿的朋友,在需要沟通的场合请朋友帮忙。有些人畏首畏尾,遇事过分焦虑,于是就去参加课程,逐渐学会分辨“真相”和“焦虑的想象”,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焦虑影响决策。

这些人都在想办法与自身的弱点共存,让生活在不完美中也能好好过下去。同时,他们也希望孩子能够沿袭这份态度,学到和弱点共生的技能。

选择“不可以”的受访者,同样聚焦上述三个“是否有利于”。其中,A选项(父母应该坐言起行教孩子坚强)占比最高,达到了43%。这一选项聚焦的是“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

不少受访者表示,孩子是否坚强,很大程度要看父母的身教。例如打针,开始时,绝大部分孩子都会怕痛畏缩。但如果父母鼓励孩子勇敢,并且在自己打针时表现出坚忍的态度,那么孩子也会慢慢试着配合,学会用一时的忍耐来换取长久的疗愈。相反,如果父母自己听到“打针”都吓得哆嗦,怎么都不肯一试,那么以后要孩子打针就会难上加难了。受访者认为,正是因为父母具有“做孩子榜样”的责任,所以他们不该随便流露软弱。

排第二位的B选项(有些父母示弱,只是为了迫使孩子扮演“父母”,照顾自己)占到25%,聚焦的是“是否有利于父母自己”。

这其实是心理学常说的“亲职化”或“亲子倒挂”。在一些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父母表现得像个孩子:任性、低能、随时渴求情绪安抚……于是,孩子不得不表现得像父母,牺牲自身的成长,变得早熟、老成,从情绪到生活都得照顾父母,过早承担起与年龄不相配的责任。

这种类型的父母示弱的动机往往是病态的。受访者小李说,母亲非常依赖父亲,父亲却嫌她太缠人。两人离婚后,母亲转而把他当成依赖对象,经常向他诉苦,动不动就掉眼泪。有一次,公司有个外派职位很适合他。但当他把准备竞聘的消息告诉母亲时,发现她口头答应,却渐渐变得郁郁寡欢,甚至看起来快要病倒的样子。小李只好放弃竞聘,专心带母亲去检查。结果,查完一轮没有发现任何问题。随着竞聘的结束,母亲的“病”也消失了。小李虽然明白怎么回事,却拿母亲没有办法。

排第三的是C选项(父母经常刻意示弱让孩子独立,容易让孩子感觉“父母只爱独立的我”),占比21%,聚焦的是“是否有利于巩固亲子关系”。

受访者认为,这种亲子关系不够真实。父母的示弱是假的,所以,孩子的独立往往也是假的。为了达成父母的愿望,孩子不得不发展出一个貌似独立的“假性自我”,看起来相当理智、坚强。但在内心深处,因为身为孩童“需要依赖”的天然属性从来没有被父母满足过,所以他们心里一直是有缺失的。亲子关系也因为双方都戴着一副假面具而变得障碍重重。

D选项(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占比最少,聚焦于“是否有利于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父母是有点儿小自戀的。在孩子面前,他们总是端着,喜欢强调自己是长辈,社会经验丰富,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我吃的咸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他们很看重自身“强大”的形象,认为只有强者才能获得孩子的崇拜和信赖。所以他们不敢流露脆弱,生怕会被孩子瞧不起,更怕身边很多人会因此转身离去。

以上就是“父母可不可以在孩子面前显示软弱”的调查结果。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虽然结果是绝对的一边倒,但作为极少数的“不可以派”,有些观点依然是发人深省的。

比如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企图迫使孩子照顾自己,是无法接受孩子的软弱而逼他们独立,还是自然而然地表露父母自己的人性?这些真正的目的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也是父母在判断“可不可以示弱”时,应该认真考虑的决定性因素。

选择“可以”或“不可以”本身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父母需要搞明白自己示弱到底是为了什么。

猜你喜欢
受访者选项儿子
认识亚健康
“民生清单”承载幸福期待
打儿子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房价还会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