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犯罪研究及治理

2021-11-16 19:42胡博陈光宣
计算机与网络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个人信息诈骗公民

胡博 陈光宣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创新突飞猛进,重构、改造着各行各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变革也更新了传统犯罪模式,提高了犯罪成功率和效率。当下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网络诈骗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扰乱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影响社会稳定。针对该类犯罪,相关部门重拳出击,多次开展专项行动予以严厉打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控制了该类案件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秩序。但是网络诈骗由于本身低成本、高收益等特性难以彻底根除,需要各方参与共同治理。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传统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滴滴打车、共享单车、美团外卖、饿了么以及知乎等一系列便民利民的App层出不穷,这些网络应用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满足了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手机的不断普及,使得国内网民的数量也屡创新高,截止2020年年底,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70.4 %,然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大规模普及应用也给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网络诈骗的现状

根据最高检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涉嫌网络犯罪14.2万人,同比上升47.9 %,特别是利用网络实施的诈骗犯罪持续高发。新型涉网诈骗手法不断翻新,犯罪分子利用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或情感缺失等人性的弱点精心设计出各式各样的网络骗局诱使群众上当受骗。

网络诈骗的犯罪模式

网络诈骗中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交友诈骗、退款诈骗、信用卡贷款提额诈骗及刷单诈骗等较为突出,并且这些诈骗案件中有1/4的案件是在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实施的精准诈骗,大大提高了犯罪分子的诈骗成功率,这也反映出当下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比较严重的问题。

当下网络诈骗多以团伙或集团形式作案,参加过犯罪团伙的犯罪分子占比高达83 %,诈骗团伙内部分工明确,有人专门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公民个人信息,有人精心研究骗术通过电话或聊天工具对受害人实施诈骗,也有人负责诈骗相应的网络技术支持等。网络诈骗团伙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了犯罪分子诈骗成功率和效率,也给办案人员增加了网络诈骗的破案难度。

网络诈骗的趋势

由于我国对电信诈骗持续地高压严打态势,使得出境实施诈骗犯罪的人数不断攀升。2020年,利用暗网或境外通信软件实施的网络犯罪案件同比增长70 %,出境实施网络犯罪的人数超过2019年的2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21年6月23日发布的《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显示,目前境外窝点作案已超过6成。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成本低、收益高、跨境作案风险低、犯罪嫌疑人被抓获难、人案应对难、办案耗时长等特点,并且各国之前也存在法律的差异以及司法制度的漏洞,这些问题都给治理境外诈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实施网络诈骗的犯罪主体

实施网络诈骗犯罪的主体也呈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的趋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同比增长35.1 %,在校学生同比增长80 %,这也反映了学校在关于学生品德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问题。而高中及以下学历占90 %则反映了诈骗犯罪分子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无法在社会上谋求相对稳定、收入尚可的工作机会,存在易被金钱诱惑从而走向电信网络犯罪的问题。

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分析

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以老年人和年轻人居多,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面临健康问题增加、收入来源逐渐减少等现状,养生保健和拓展收入渠道需求明显,加之“触网”时间相对较短、对各种技术不熟悉、相关专业知识不足等原因,在遭遇关于金融投资、养生保健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诈骗时,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和控制,投入大笔资金,劝导难度也较大。年轻人尤其是尚未步入社会或刚步入社会,思想比较单纯,防范意识较差、阅历较浅、没有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分辨是非能力比较差。并且年轻人经济能力有限、渴望赚钱,因而容易轻信网络上的各种诈骗手段如网络兼职刷单、平台股票、期货投资等。还有一些年轻人长期情感缺失,渴求感情,从而容易被犯罪分子通過交友诈骗的方式骗取钱财。

网络诈骗的危害

网络诈骗性质恶劣,社会影响极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扰乱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网络诈骗侵犯公民合法权益

网络诈骗侵犯了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和隐私权,严重的甚至危害到公民的人身安全。据统计2020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及财产损失达到了惊人的353.7亿元,网络诈骗人均损失也在不断攀升,根据2020年360公司发布的《2019年网络诈骗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的网络诈骗人均损失为2070元,而到了2019年已经高达24 549元,仅仅6年的时间增长了10多倍。

受害人中低收入人群占比较高,尤其是在校学生成为电信诈骗的重灾区,学生普遍经济能力有限,抗经济损失能力较差,往往在遭受诈骗后会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轻则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则对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2016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山东临沂考生徐玉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邮电大学,然而诈骗犯罪团伙通过QQ群在网上购买到了大量山东高考学生实名详细信息,利用徐玉玉家庭贫困的情况,精心编织了助学奖学金的骗局。因为已经掌握了徐玉玉的基本信息,所以犯罪分子在与徐玉玉沟通的过程中,让受害人深信不疑,最后受害人将家人好不容易筹集到的9 900元学费转入到犯罪团伙指定的账户中并被全部盗取。徐玉玉因为伤心过度、精神压力巨大,最终在报警回家的路上心脏骤停猝死。徐玉玉案并非个例,2016年8月广东揭阳准大学生蔡淑妍收到诈骗团伙发来的虚假中奖短信,被骗走9800元学费和生活费,家庭同样困难的她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选择了跳海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些鲜活的生命本应该拥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但却因为电信网络诈骗结束了自己短短的一生,在令人扼腕叹息之时,也给与我们警醒,电信诈骗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必须加大力度,全力惩治。

网络诈骗的社会危害性

网络诈骗扰乱正常社会生产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网络诈骗的受害者中有小部分人在被诈骗后心态失衡,在了解该诈骗手段后反而去诈骗他人。2017年安徽邹某和妻子因为做钢材生意被他人电信诈骗20余万元,在被骗后,夫妻二人却萌生邪念,注册皮包公司,伙同他人续演“销售钢材”的电信诈骗,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跨区域诈骗20余起,涉案价值100余万元,严重扰乱了钢材市场的正常秩序,邹某及其妻子也由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最终二人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2021年湖北省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发现2个理财App涉嫌网络诈骗,该涉案资金高达2.49亿元、被骗人数超过5万,而赵某也是其中的受害人之一,在被诈骗25万元后,赵某为挽回损失,竟介绍他人参与投资以此来获取佣金弥补损失。最终经赵某介绍的投资人多达几十个,致使这些投资人资金损失惨重,血本无归。赵某在被网络诈骗后没有第一时间报警,而是通过诈骗他人方式挽回自己损失,这种行为带有明显的主观故意,性质极其恶劣,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赵某也由受害人变成了诈骗犯罪分子的帮凶,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还有小部分人性格偏执易冲动,在被诈骗后,心理发生扭曲,逐渐产生了报复社会的极端想法,这对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网络诈骗的治理困境

网络诈骗的危害之深,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成全民共识,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公安机关一直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严厉打击了这种恶劣的犯罪行为,但网络诈骗不同于传统犯罪,难以彻底根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网络犯罪治理难

网络诈骗犯罪属于网络犯罪的一种,网络犯罪与其他传统犯罪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方式是通过互联网实施犯罪。互联网跨时空性消除了地理空间分隔的障碍,为犯罪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就使得公安机关在需要侦查、抓捕、押解等環节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网络犯罪行为的痕迹主要表现为电子信息形式,因此网络犯罪证据具有易销毁的特性,而证据的发现、提取需要较高的信息技术支持,其真实性和关联性在实践中也很容易引发争议,利用特殊手段获取的电子信息不易被检察机关和法院认可。

网络犯罪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技术潮流,通过代理服务器和VPN加密已成为网络犯罪的技术常态,爬虫、嗅探以及逻辑炸弹等新型网络犯罪层出不穷,涉案产品类型、技术手段和违法行为不断更新迭代,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办案人员的取证难度。

网络黑灰产治理难

网络诈骗团伙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越精准,行骗的成功率就越高,对社会的危害性就越大。目前贩卖公民个人信息已经成为黑灰产的重灾区,在暗网上有海量的公民个人信息被出售,一条包含公民姓名、手机号、准确住址的个人信息可能只卖到1元,而这样一条信息往往会成为诈骗团伙诈骗成功的核心关键点。而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又有诸多原因,比如黑客攻击掌握海量公民个人信息的公司数据库,盗取公民个人信息;拥有数据权限的公司内部员工为了获取巨额利益,利用职务之变通过技术手段将数据窃取出来在暗网上进行贩卖;还有公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为获得礼品随意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在他人提供的平台上注册个人信息等,这些都极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而想要解决网络黑产问题、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仅凭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

网络诈骗跨境治理难

由于国内打击力度的不断增加,网络诈骗的跨境趋势日益凸显,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如,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和菲律宾等专门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的人数高达几十万。部分国家能力有限,对网络诈骗打击的力度不够,甚至有部分地区为了经济利益纵容该类犯罪,这给诈骗团伙实施犯罪提供了有利条件。跨境网络诈骗的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铤而走险,跨境实施犯罪,境外诈骗犯罪集团不断壮大,跨境治理的难度也在不断提升。

跨境治理的难点还在于该类案件涉及到不同国家政治体系、多元司法主体、执法理念不同、资源整合困境以及技术侦办困难等众多问题。例如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在情报线索合作、共享、交流等方面,相关措施不够完善,共享平台没有建立,共享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大量有价值的情报线索无法及时传递和共享,情报资源流失严重,这些问题导致了治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难度远远高于境内网络诈骗。

网民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

为提高公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预防网络诈骗,全国上下正不遗余力地宣传反诈知识,揭秘电信网络诈骗套路,但仍存在部分群众警惕性差、贪图小利、轻信他人,在没有核实对方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转移自己的财产到他人账户,致使财产损失且无法挽回。还有部分群众在遭遇网络赌博、网络色情和“杀猪盘”等类型的网络诈骗时羞于报警,正是这种心态致使网络诈骗犯罪分子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实施犯罪,这也是对犯罪行为的纵容,会造成对他人的二次伤害,应该坚决抵制。

网络诈骗的治理对策

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共同协作,仅凭公安机关等执法部门是无法彻底解决的,要从预防、打击、治理等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度出发,合力围剿电信网络诈骗。

全力推进网络侦查技术提升

针对网络犯罪治理难的问题,尤其是网络犯罪技术的不断提高引起的网络破案难度的增大。一方面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开展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攻关,密切关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另一方面要提升网警队伍的技能战术素养,结合当下网络犯罪的新趋势、新技术,组织相应的技能培训课程。我们的网警队伍还要与当下网络技术领先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多配合,一方面可以借助他们的先进技术提高网络犯罪侦查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他们的互联网思维弥补自己的短板。要定期组织双方开展交流讨论会,促进技术与业务更好地融合,不断提升网络犯罪的破案成功率和效率。

提升网络侦查技术的关键还在于网络安全执法人才的培养,公安类院校责任重大。警校学生是未来警务人才的主力军,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往往是未来公安队伍技能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安院校要与时俱进,将教材与当下网络犯罪形式紧密联系,不断推陈出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尤其是网络安全方向的学生与其他警种学生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网络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内容很难充分掌握其精髓,要培養网安专业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网安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努力学习网络基础技术知识,才能在工作以后有能力应对网络犯罪新技术、新形势的挑战。

全方面打击网络黑灰产业

网络诈骗的源头是公民个人信息的贩卖,斩断诈骗的源头可以大大降低该类案件的发生。为解决当下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日益严重的问题,首先要提高犯罪分子的违法成本,完善刑事责任和行政监管体系,加大刑事责任打击力度,建立起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体系。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出台的专门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经验,建立独立的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法规,完善关于“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界定,以及明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具体行为及其判定标准。

建立数据保护的行政监管体系,需要网信、工信、公安、市场监管和通信等多个部门形成监管合力,还要加强对企事业单位收集、处理、保管个人信息的规范,对行业实践进行监督指导。尤其是现在一些掌握大量客户实名信息的互联网公司,要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严格管控掌握数据权限的职工,落实主体责任,责任到人,公司内部还要建立全方位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提高抵抗网络攻击的防御能力。

加强网络诈骗跨境治理

治理跨境网络诈骗犯罪,需要多国家多区域共同治理。近年来,我国在充分尊重他国主权和司法制度的前提下,已经和不少东南亚地区国家以及其他区域国家建立了合作桥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从境外抓获网络诈骗犯罪团伙并押解回国,给受害者挽回了部分经济损失,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境外诈骗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但是因为低成本、高收益等诸多原因,境外诈骗犯罪屡禁不止。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中方作为与东南亚地区接壤且实力较强的国家需要充分发挥大国引导作用,与其他各国建立更加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共赢关系。要定期主持开展全方位、多区域、高层次合作会晤机制,逐步提高合作打击层次,不断完善合作打击内容。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第一时间精确打击诈骗犯罪团伙。

治理跨境诈骗不仅需要政府层面严厉打击,还需多方参与。可以调动中国边境群众的积极性,依靠基层群众的力量获取涉及跨境诈骗案件的重要信息。政府部门可以定期开展反诈宣传活动提高基层民众的联防联控意识,动员其参与到跨境诈骗的基层治理中。还可以建立针对跨境诈骗的激励机制,对于提供有效线索的群众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

提高公民反诈意识

提高公民反诈意识是预防网络诈骗犯罪的核心关键点,近年来国家在反诈宣传上不遗余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网络诈骗案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宣传还不到位,要在宣传方式上要因地制宜,结合该区域居民结构、居民类别、居民文化水平调整宣传模式和内容;在宣传力度上仍需加强,不能仅靠公安机关等政府部门,要依靠多方协助,包括媒体、互联网、科技公司等社会力量,要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宣传反诈知识,让群众能够真正了解网络诈骗的犯罪模式。另一方面公民自身也存在贪图小利、心存侥幸等问题,针对这部分群众,要多安排教育讲座,比如实际案例揭秘等内容,提高自身防范意识。

猜你喜欢
个人信息诈骗公民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保护死者个人信息 维权要不留死角
春节前夕小心“实名诈骗”
敏感个人信息保护: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内容
浅论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刑法规制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诈骗
警惕电信诈骗
注意防范电信诈骗
公民并积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