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美学在动画中的应用

2021-11-16 11:37梁嘉程
大观 2021年9期
关键词:动画电影

梁嘉程

摘 要:物哀美学是一种深含日本民族心理与地域特色的审美形态,它作为传统日本文化的重要观念,深刻影响了日本动画创作。以动画导演高畑勋与今敏的具体动画电影创作为例,对他们作品中体现的美学思想结合艺术美学的概念如“陌生化”“生命化”等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作品中所隐含的美学特点。今敏、高畑勋的作品代表了日本动画电影制作的中坚力量,对其进行分析深感我国动画电影的制作也应该进一步呈现具有中国特色内涵的审美元素,最后对我国动画电影艺术内涵的完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物哀美学;动画电影;艺术美学

一、美学在动画中的应用

当下,新媒体蓬勃发展,艺术的表现形式日新月异,传统的审美范式不断受到新审美观念的冲击,在这种条件下,如何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充满文化碰撞的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了一个值得仔细思考的问题。而通过研究深含日本地域与民族特色的物哀美学,并结合日本优秀动画导演所创作的电影进行具体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动画作品及其背后的美学思想内涵,希望借此反观现阶段中国动画电影在美学思想表达方面存在的待改进之处,从中吸取有价值的观念为创作所用,这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输出的软实力,使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促进传统文化与动画电影的更佳结合具有正面意义。

二、简述物哀美学

(一)物哀美学的特征

在“物哀”二字中,“物”指的是能被人感觉到的事物,具体指世间的森罗万象,即任何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物以及人工造物,甚至只是一段心中的情感。而“哀”是对这些存在的感知,人自身存在的感情。把“物”与“哀”结合起来,就能达到主客观融合、物与心和谐的状态,获得更强烈的美学感受,使这种对于美学的感知建立在更高的情感基调之上。

在日本的文化艺术作品中,“物哀”概念广泛存在,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质。第一,“物哀”不仅仅是表达对物的感受所引起的哀,更是一种人们身处特定精神状态下“对于哀本身”的体验。第二,“物哀”是对情感的一种单纯化,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精神境界。

在物哀美学中,作为感受主体的人所感知到的一切情绪,可以通过景色产生,被具体物品打动。物哀不是一种负面情绪,而是外在对人产生影响后内心中生成的一种感慨,抑或对客观存在产生的一种感觉。简而概之,“物哀”中所含有的精神表达能够融合于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并且在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作品中,基于艺术语境的升华,物哀还会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具有較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物哀美学的起源

在历史上,日本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日本人也对外来文化具有较强的吸收与同化能力,且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民族精神内涵,开创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文化,物哀美学就是这种流程的一个具体实例。物哀美学思想就是日本文人学者学习了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感兴思想后在当地继续演化而来的,如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春望》中的佳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及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都表现出一种因自然之物而诱发出的强烈感情波动,这些都对“物哀”有巨大启发。江户时代,本居宣长作为日本的国学大家,他评价日本经典作品《源氏物语》时,提出了平安时代的美学理念可以用“物哀”作为总结[1]。之后,随着物哀的逐步发展,“知物哀”等概念相继产生。

(三)物哀美学的表现

物哀美学对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日本艺术作品的美感体现和创作方法,也深深浸入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由于受到相同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的塑造,会产生趋向性的心理性格。物哀美学提倡简约淡泊的生活方式,以朦胧的手段来表达个人情感,如同郁达夫对日本文化的评价:在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深意。

三、物哀美学在动画电影中的具体呈现

(一)陌生化——《辉夜姬物语》中的物哀美学

由高畑勋监督导演的《辉夜姬物语》取材于日本民间传说《竹取物语》中的故事,描述了从月亮贬落凡尘的月之人辉夜姬的浪漫经历。该片的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将日本传统文学中的美学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片中高畑勋导演利用时而写实、时而写意的方式推进剧情,利用物哀美学所蕴含的陌生化特点深刻运用日本传统美学观念,描绘出了一出浪漫的爱情悲剧[2]。

在辉夜姬因悲愤而狂奔的场景中,充分发挥了水墨画写意的特点,利用水墨那种飘逸空灵的风格详细刻画了辉夜姬的性格,表达了她内心的愤怒和对现实的抗争。风起云涌后,山野寂寥的风景被用来体现辉夜姬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挫败。之后用辉夜姬醒来时帘子内的黑暗景色和微弱烛光、碟子的碎片来表现辉夜姬在传统价值观面前的反抗是多么弱小。这些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由水墨笔触所构成的陌生化世界,延长了观众的审美时间。

(二)陌生化和生命化——《红辣椒》中的物哀美学

《红辣椒》亦可称为Paprika,改编自筒井康隆的小说《梦侦探》。今敏作为动画导演,擅长通过混淆虚幻与真实的界限,实现延伸到电影效果之外的影像叙事,导演出了《千年女优》《红辣椒》《东京教父》等经典名作[3]。动画当中的物哀美学表现绝不单指对静态后的逐帧画面进行审美,而是导演利用传统美学理念给观众带来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审美风格。对于今敏的《红辣椒》来说,物哀美学的审美风格通过他在动画主题当中的对社会问题的表述、揭示与批评来体现,而且其中表达物哀的方式不是水墨、自然风光等“风雅”元素,而是完全与之相反的存在于浓重、狂放,甚至暴力化的场景中的极端化的美,这也是物哀的一种表现方式[4]。

物哀美学运用到动画当中,使其审美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基本都是从最开始的模仿到相继的个性化,物哀美学在动画中的表现同样如此。物哀美学后期在动画中的体现最直观的例子便是今敏导演的作品。他的动画既具有内涵深思,又具有物哀所述的三个层次的思想内涵,画面、声音、镜头语言等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给观众带来极致完美的体验。他不是直接对心理诉求进行激烈化表达,而是通过镜头、剪辑、人物个性、剧情、音乐向观众间接地呈现[5]。在他的作品中,主题意义以及心理诉求都彰显得复杂且具有探究性,哀伤、愤怒与爱在这种叙事语言的运用下表现得淋漓尽致。今敏能从最深层次的理念上抓住根本,将物哀审美理念扎根在他的作品的精神内核当中,这是值得动画创作者们学习的关键点。

在当今时代,人们经常质疑动画电影创作技术提升的同时美学却愈发缺失,很多人认为技术和传统美学是相互矛盾的。但事实上创作技术和传统美学相辅相成,相互依赖。通过新兴的数字媒体动画技术对物哀美学加以演绎,它就变成了提升动画思想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利器,赢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因此,传统美学文化可以通过动画电影创作技术的提升展现出新的活力。

四、结语

通过对物哀美学的分析和阐述,以及对日本动画中的物哀美学的具体研究,发现动画电影创作中追求本土的审美意识、文化传统是很有必要性的。在制作我国自己的动画电影时,也可借鉴日本动画运用物哀美学的思路,要坚持继承本民族的审美价值,使动画电影更具有艺术价值。这种对本民族审美的追求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之所以能够延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中国本土动画创作者在创作时,应该坚持自己民族的审美价值观,探寻中国动画基因,立足于中国动画实践,加强对本土美学资源的挖掘整理,以创作出属于本民族的独特动画。

参考文献:

[1]王向远.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J].江淮论坛,2014(2):151-155,167.

[2]南龙瑞.高畑勋剧场动画的内涵与艺术价值[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9):120-128.

[3]张丽莹.在现实与幻想中穿梭:今敏动画电影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4]兰璞.幻境的反鉴:今敏动画电影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7.

[5]王向远.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J].江淮论坛,2012(5):8-14.

作者单位:新疆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动画电影
中国传统IP动画电影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探究
动画电影《阿里巴巴与神灯》9·5开画
Why Do Adults Love Animated Movies?为何成人爱看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
3D动画电影的发展与美学构建研究
从国产动画电影看文化自信的培养与生成
有修养,不任性
动画电影中文学成人化错位与劣化趋势解析
第五届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举行
小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