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建 肖卫 胡小花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疾病发生主要原因是慢性支气管炎症以及胸廓运动障碍,或者肺部血管疾病导致的右心室肥厚、扩大等情况。在患病过程中患者会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劳动耐力降低等症状,严重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自身身体健康[1,2]。如果不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则会引起患者心律失常、静脉血栓栓塞症、消化道出血、肺性脑病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作为我国目前较为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疾病病程长治疗周期长。常规的西医治疗多为抗感染、抗血栓、补充电解质以及吸氧利尿,强心治疗,效果欠佳而且部分西药有一定的副作用,对患者脏器有所损伤。中医中药治疗效果较好,对于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标本同治,不会造成其他脏器损伤,更加有利于患者疾病恢复[3-5]。基于此本次研究以80 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例,探究自拟温肺化瘀汤对疾病的治疗价值。
1.1一般资料 以2017 年1 月~2020 年11 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 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 例。研究组中男女比为7∶3;年龄50~81 岁,平均年龄(62.28±6.24)岁;平均病程(5.71±0.51)年,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4.12±0.71)kg/m2。对照组中男女比为13∶7;年龄51~87 岁,平均年龄(62.49±8.17)岁;平均病程(5.74±0.71)年,平均BMI(23.82±0.88)kg/m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符合1980 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内科学》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确诊患者;对本次医学研究内容知情患者;家属同意研究且一定在知情同意研究书上签字患者;同意临床分组观察。
1.2.2排除标准 年龄<50 岁、>90 岁患者;对本次药物严重过敏患者;严重精神障碍,交流障碍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残疾患者;不接受临床医学观察患者;对本次研究不知情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低流量氧疗、抗感染、平喘、祛痰、平衡酸碱及电解质治疗,同时给予强心、利尿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心功能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适当增减药物。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肺化瘀汤治疗,温肺化瘀汤组方:红参、桂枝、桃仁各10 g,葶苈子、茯苓、白术、地龙、丹参各15 g。阳虚明显加制附片10 g;阴虚明显去桂枝,加麦冬15 g、五味子10 g;兼有痰浊加半夏、陈皮各10 g;兼有心悸、脉结代加炙甘草10 g;水饮凌心,水肿明显加车前子、冬瓜皮、茯苓皮各20 g。加水煎煮,1 剂/d,水煎2 次,共取汁300~400 ml,分2 次空腹温服。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以及心功能分级,治疗后SF-36 评分,肺功能指标,治疗前后PaCO2、PaO2、HR 水平,治疗效果。SF-36:用于评价患者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该量表共含有4 个维度(心理状态、生理功能、社会情况、躯干水平),满分100 分,评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心功能指标包括EF、SV、CO。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MVV。治疗有效判定标准:临床症状缓解,各项指标显著改善。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以及心功能分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F、SV、CO、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EF、SV、CO 均高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以及心功能分级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以及心功能分级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 评分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生理功能、社会情况、躯干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FVC%、FEV1、MVV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CO2、PaO2、HR 水平比较治 疗 前,研 究 组患 者 的PaCO2、PaO2、HR 分 别 为(49.20±9.82)mm Hg、(56.53±15.40)mm Hg、(101.20±10.28) 次/min,与 对 照组的(51.07±15.88)mm Hg、(54.82±12.20)mm Hg、(100.61±22.08) 次/min 比 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3、0.550、0.153,P=0.528、0.584、0.879>0.05)。治 疗 后,研 究 组PaCO2、HR 分 别 为(40.48±4.39)mm Hg、(90.52±10.20)次/min,低于对照组的(44.37±6.14)mm Hg、(97.52±11.70)次/min,PaO2(87.40±9.00)mm Hg 高于对照组的(81.50±12.80)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9、2.852、2.385,P=0.002、0.006、0.020<0.05)。
2.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38 例(95.0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30 例(75.00%),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12<0.0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疾病。流行病学显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冬季以及春季极易发作,而且通常没有性别之分[6,7]。疾病发生过程中,患者出现最为典型的疾病症状主要有胸闷、心悸、乏力、下肢水肿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一定的发绀,极易导致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常见的治疗方法为西药治疗,多使用抗生素、支气管舒张药、强心利尿剂进行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8]。中医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反复感受风、寒、暑、湿等外邪促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继而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程中可形成痰、瘀等病理产物,常虚实兼夹,互为影响[9]。“久病必瘀”,而瘀是形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环节,既是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重疾病的重要原因,故治疗不忘活血化瘀[10]。活血化瘀法能降低血液粘度和循环压力,改善缺氧,减轻肺水肿,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自拟温肺化瘀汤的基础方中红参、白术、茯苓健脾益肺、培土生金;桂枝有发汗解表、助阳化气利尿、温中补虚、温通心阳、调和营卫的作用;桃仁可活血化瘀、润肠通便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心肌缺血,抗纤维化作用;丹参活血化瘀、清心除烦,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地龙化瘀通络、平喘利尿,止咳平喘。阳虚明显者加制附片10 g,有增强温阳化瘀利水作用;阴虚明显者去桂枝,加麦冬15 g、五味子10 g,有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功效;痰湿偏胜者则加法半夏、陈皮各10 g,有理气燥湿化痰功效;兼有心悸、脉结代者加炙甘草10 g,有增强益气复脉、平喘功效;水饮凌心、水肿明显者加车前子、冬瓜皮、茯苓皮各20 g,有增强利尿消肿之效。
本次研究以2017 年1 月~2020 年11 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 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F、SV、CO、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EF、SV、CO 均高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生理功能、社会情况、躯干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FVC%、FEV1、MVV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CO2、PaO2、HR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aCO2、HR 分别为(40.48±4.39)mm Hg、(90.52±10.20)次/min,低于对照组的(44.37±6.14)mm Hg、(97.52±11.70)次/min,PaO2(87.40±9.00)mm Hg 高于对照组的(81.50±12.80)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9、2.852、2.385,P=0.002、0.006、0.020<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12<0.05)。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说明,自拟温肺化瘀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心功能,让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同时对不同等级的心脏疾病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使用温肺化瘀汤治疗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生理功能、社会情况、躯干水平等质量均有所提升,同时使患者对医院的护理服务更加认可与满意。
综上所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使用自拟温肺化瘀汤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心肺功能、血气、HR 水平,治疗效果显著,而且中药不会造成患者脏腑损伤,可以实现标本同治,值得在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