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枫,茅幸城
(浙江省德清县中医院针推康复科,浙江 德清 313200)
肌筋膜炎主要表现为疼痛、肌肉僵硬,局部可触及条索样筋结,以肩背肌常见,是由肌肉劳损、寒冷刺激、外伤等引起的肌筋膜及肌纤维水肿、渗出,最终导致肌筋膜粘连产生的慢性软组织疼痛。往往缠绵难愈,夜间发作时疼痛难忍[1-2]。笔者用针刺结合火龙灸治疗肩背肌筋膜炎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共50例,均为2019年6月30日至2020年6月30日我科就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男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0.76±8.43)岁,平均病程(2.28±1.372)个月。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50.32±9.71)岁,平均病程(3.2±1.87)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①多有外伤、劳损或风寒湿侵袭史,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项背部长期单一姿势者;②背肩部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感觉发凉或有重压感,向一侧或两侧背部与肩胛之间放射,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反复发作;③查体项背部肌肉起止点处常有压痛,可触摸到疼痛性筋膜条索或硬结节,并可触及筋膜摩音,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肿胀、项背部活动受限;④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纳入标准:①符合筋膜炎的临床诊断标准;②近1周内未进行治疗干预;③年龄18~75岁;④病程超过2周;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筋膜炎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存在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等脏器原发性疾病不能配合;③年龄未达标;④严重的软组织挫裂伤或皮肤破溃;⑤孕妇及妊娠期;⑥对针灸不耐受;⑦浅感觉减退。
治疗组:用羌活、独活、牛膝、葛根、桂枝、红花、桃仁、桑枝、秦艽、威灵仙、海风藤、伸筋草、络石藤按相同比例共研细末(80目筛)。用水在模具上调和成约长20cm×宽12cm×厚1cm大小的长方形药饼,用纱布包裹,用微波炉适当加热至温热状态备用。根据疼痛部位循经选穴,一般选取患侧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华佗夹脊穴及局部压痛点,不超过20穴。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肩背部(施术部位),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所需的腧穴,再用0.25mm×40mm毫针斜刺0.5~0.8寸,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然后将温度计探头置于施术部位皮肤上,将4条干毛巾平铺于施术部位四周,再另取4条毛巾浸湿拧干后分别置于干毛巾上起保护作用,将药饼平铺于患者背部,覆盖针灸针,调整毛巾位置,防止有皮肤暴露在外。最后将一湿毛巾平铺覆盖于药饼上,四周折边,用注射器抽取50mL酒精均匀注射于湿毛巾上,点燃酒精,观察温度计温度,一般控制在42~45℃,根据耐受程度调整,待因温度高,快无法承受时,取一湿毛巾将火焰覆盖住即可灭火,待温度下降后再重复操作,共操作3次。1次40min左右,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
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患者俯卧位,暴露肩背部,取穴同治疗组,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6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
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用t检验及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好转: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未愈:症状无改善。
治疗组治愈11例,好转12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治愈7例,好转11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7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5 6.96±1.02 1.96±1.79△对照组 25 6.48±0.96 3.20±2.38
肌筋膜炎属中医“筋痹”范畴。是由于感受风寒湿之气发病[4],但也与情志、饮食等因素相关,病机为外感风寒湿之邪,内伤情志、饮食、体虚劳倦之后,邪气入内,风寒湿之邪瘀阻于筋肉关节,气血不畅,不通则痛。因此,治当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针刺刺激经络腧穴,可使背部气血得以运行,阴阳得以平衡,筋骨得以濡润。火龙灸治疗疼痛最早见于葛洪的《肘后急救方》“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随处者,取干艾叶一斛许,丸之,内瓦甑下,塞余孔,唯留一目,以痛处著甑目下烧艾以熏之,一时间愈矣”。[5]现代火龙灸经改进后配合中药药饼治疗增强了祛风散寒、活血化瘀之功,羌活、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通络除湿,红花、桃仁、牛膝等活血化瘀,桂枝温阳散寒。中药通过温热之力,将药效通过皮肤腠理直达病所,从而消除肩背部炎症、水肿。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述使药性从皮肤入腠理,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同时火龙灸覆盖针灸针的方式,可以通过针尖将热量导入病变组织深层,改善病变组织的微循环、加快炎性反应消退[6],使肩背部疼痛缓解。
针刺结合火龙灸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炎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