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方永
摘要:教育的发展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青年教师的发展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实力的体现。教育情怀是青年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必备品质,它是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青年教师的教育情怀是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教师;叙事;素养;情怀
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在积年累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与自身专业发展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突出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情怀与教育智慧。本人认为,其中最為重要的当属教育情怀。
一位老教师曾经说过,他最为敬畏的是20-30岁的青年教师,40岁以上的可以忽略不计了。当时我对他这句话不甚明白。随着教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渐渐理地理解他的意思了。我曾经也是一位青年教师,现在逐渐成为一名“资深”教师。我走过的路,许多青年教师也终将面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往往是一个学校的实力体现。很多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生力军。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容易接受新观点、新理论,敢于尝试,不走寻常路,往往在新课程改革中能占领一席之地。
青年教师希望生活好一点,这无可厚非。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总觉得我们的一些青年教师缺乏一种教育情怀。当年,初为人师的我每次走上讲台都是诚惶诚恐。我总感觉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生怕无法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怕一节课没有讲完知识。年复一年,我慢慢不再担心我的教学成绩不如人家辉煌,我的教育故事不够感人,无法使人声泪俱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一生践行着他的座右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三年一个轮回,每当有毕业生离开校园,我的心中总会生出万般不舍,但是每当新生入校时,希望又会从心中升起。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学科知识内容、意义行为规范以及对生命内涵的领悟等各种文化遗产的新老传承,使得年轻一代能够遵循天性,自由地生成。”
好教师不是天生使然,大部分还是后天修炼的。这种修炼不是被人强迫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他们教育情怀。这种情怀源于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在我的身边也有一大批这样的老师,他们践行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他们平凡而又伟大。
我的一位同事的教育故事一直激励着我前进。他是一位外省籍的老师。大学毕业就远离家乡来到了汕尾的山区学校,数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无怨无悔。甚至他的父母亲生病了,因为路途遥远,他都无法侍奉在双亲身边。他热爱他的教育工作,更舍不得离开自己的讲台。难道他不想回家吗?他把满腔热情留在了学校和那群高三的学子们。这种教育情怀不正是需要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学习的吗?这种教育情怀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天我也成长为一名老教师了,我终于理解他了。正是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把他留下来了。
另一位同事的教育故事也一直感动着我。由于她的丈夫是一位海员,长期不在家里,家里的一切都需要她亲力亲为。她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孩子。所幸孩子贴心懂事,会主动分担家务。有时候她也很无奈。有时我们学校晚上要开会,她就把小孩锁在家里,让小孩开着灯睡觉。有时候,我们下午我们下课比较晚,她就让自己的小孩待在小学里面,一等就是半个小时。当其他孩子都回家了,她才骑着车赶到学校接自己的孩子。她的孩子非常懂事,面对父母忙碌的工作,从来没有抱怨。生活艰辛,这位老师却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有一次,她的孩子生病了,她都没有请假陪孩子,仍坚持将孩子送去了学校,因为自己也要上课无法照顾小孩。碰巧,那天下课后很多学生问题目。当她赶到学校接小孩时,小孩委屈地说,“妈妈,我以为你忘记来接我了。”当时她泪流满面。当我们知道后,不由得感叹,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将别人的孩子视为自己的孩子,但却让自己的孩子成了别的孩子。这位同事的教育情怀,默默地感动着我们。
还有一位同事的教育故事也让人敬佩不已。由于他家距离学校比较远,这位教师无法照顾年迈的父母。他一心扑在教学上,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私事而影响教学工作。老母亲打电话来,每每都会问一句:“你什么时候回来?”更多的时候,他都是沉默以对。再后来,他的老母亲因病去世了。他回家奔丧仅待了两天便匆忙地赶回了学校。同事们都问他,为什么不多待两天再回来,他说怕因为自己的请假而耽误学生的学业。那年,他教高三。
正是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向这样的教育楷模与榜样不胜枚举。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年复一年,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却做着不平凡的事情。这就是教育者的教育情怀。
参考文献:
[1]方琦.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简介[J].地理教学,2014(19):1.
[2]贾冰.谈教师核心素养领域的探索[J].才智,2017(35):40+42.
[3]韩延伦,刘若谷.教育情怀:教师德性自觉与职业坚守[J].教育研究,2018,39(05):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