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

2021-11-15 01:08黄国勤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30期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绿色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 330045)

0 引言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中国正在实施的五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旋律和鲜明导向[1]。农业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产业、国计民生产业,农业绿色发展对于实现长江经济带整体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基于这种认识,本研究拟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 地位与作用

长江经济带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km2,占全国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1%,人口6亿,生产总值(GDP)占全国的45%[3]。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经济带农业在全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4—2018年的统计资料表明[4],长江经济带以占全国1/3的耕地,养育着占全国近43%的人口,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0%,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36%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4%以上)、棉花播种面积占11%~23%以上、油料播种面积占全国54%左右;从农作物产量来看,长江经济带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36%以上(其中稻谷产量占全国的65%)、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7%~17%、油料产量占全国的44%~46%(详见表1)。

表1 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农业中的战略地位(2014—2018年)

续表1

2 问题与挑战

当前,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突出表现在: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灾害频发、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等。

2.1 资源浪费

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浪费对农业绿色发展极其不利。长江经济带农业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耕地资源的浪费。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有相当部分耕地甚至是良田变成“非农田”,被工业或城市建设(如建房、修路、架桥等)“占用”,耕地“非农化”了。长江经济带耕地面积从2014年的4504.35万hm2,减至2017年的4490.87万hm2,4年共减少耕地13.48万hm2(表1)。另一方面,耕地闲置、撂荒、废弃不用,如冬闲田、秋闲田,甚至夏闲田在很多地方非常常见。如2014年长江经济带的耕地复种指数为150.13%,2017年却降至146.99%,减少了3.14个百分点。这是对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是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严峻挑战。何亮等[5]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长江流域及长江经济带耕地减少17.09%,人工表面却增加56.80%。杨锁华等[6]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3省(江西、湖北、湖南)就有未利用地1914.54 km2。(2)水资源的浪费。水资源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资源。中国40%的可利用淡水资源在长江流域,6300 km的长江是4亿人的饮用水源[7]。韩颖等[8]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长江流域农业用水效率为0.71,低于黄河流域(用水效率0.90)和西南地区(用水效率0.81)。(3)肥料资源的浪费。统计资料表明[4],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农用化肥施用量为1987.4万t,占当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653.4万t)的35.15%,其中,氮肥用量830.4万t、磷肥用量265.3万t、钾肥用量196.3万t、复合肥用量696.5万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0.21%、36.4%、33.25%和30.70%(表2)。长江经济带农用化肥施用量大,利用率较低,一般当季(或当年)利用率只有30%~35%左右,即约有2/3的化肥或是流失(淋溶或渗漏),或是残留在土壤中(当季或当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造成农业面源污染。(4)农药资源的浪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药施用量近年来一直呈现增长趋势,且利用率低,约有近2/3的农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农业生态环境。(5)作物秸秆资源的浪费。根据笔者近年来对长江经济带有关省、市作物秸秆利用状况的典型调查及粗略估算,长江经济带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率大约为1/3左右,即有约2/3的作物秸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被白白浪费,而且还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6)厕所粪污和畜禽粪便资源的浪费。由于农村人口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的厕所粪污和畜禽粪便基本上没有得到利用,对乡村卫生健康和生态文明建设极为不利。

表2 长江经济带农用化肥施用量及占全国比重(2018年)

2.2 生态破坏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及周边地区开展一系列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活动,如开山采矿、建路架桥、“炼山”造林、开荒增地(耕地)、围湖造田、修建水利等,不仅对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及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甚至是破坏作用,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

2.2.1 造成水土流失 根据水利部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9],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34.67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9.36%。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嘉陵江和岷江、沱江中下游、乌江赤水河上中游及三峡库区等区域。

2.2.2 加剧石漠化 2012年原国家林业局调查结果显示,长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石漠化总面积的55%以上,主要集中在贵州省和云南省[10]。《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显示[11],截至2016年底,长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为599.3万hm2,占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1007万hm2)的59.5%;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为247万hm2,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4.5%;云南、重庆和四川石漠化面积分别为235.2万hm2、77.3万hm2和67万hm2。和2011年相比,各省(市)石漠化面积均已减少,但石漠化面积仍较大,部分地区有继续恶化的风险。

2.2.3 引发湿地萎缩 水土流失必然加剧湿地萎缩。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的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称。20世纪50年代该省有单个湖泊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湖泊1332个,湖泊水域面积85.28万hm2,2012年则下降至755个,湖泊水域面积只有27.06万hm2,湖泊数量和湖泊水域面积分别缩减了43.32%和68.27%[12]。

2.2.4 破坏生态平衡 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破坏,直接破坏了生物栖息地,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破坏了生态平衡,如不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必然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甚至崩溃,后果极其严重。长江白鲟的灭绝,就是明证[13]。

2.3 环境污染

农业环境污染是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3.1 造成大气污染 长期以来,长江经济带高强度的开发建设、高密度的人口产业布局和高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区域内大气污染问题突出,灰霾天气频发,不仅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更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黄小刚等[14]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长江经济带PM2.5年均浓度为33.6 μg/m3。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北部和安徽中北部已形成连片的PM2.5高污染区域,浓度多在55 μg/m3以上,是长江经济带分布面积最广、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中部江西、湖北、湖南次之,平均浓度39.0 μg/m3,大部分地区超过了二级标准限值。长江经济带上游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浓度最低,平均浓度 19.9 μg/m3。

2.3.2 引起水体污染 田欣等[15]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广泛分布,加上农业的面源污染,长江流域、长江经济带的水质没有明显改善,水体污染仍然较严重,这对区域乃至全国的农业绿色发展均不利。

2.3.3 引发土壤污染 刘红樱等[16]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分布的土壤中,有四级(重度污染区)土壤面积26543 km2,占评价土壤总面积的4.46%,三级(中度污染区)土壤面积42838 km2,占7.19%,二级(轻度污染区)土壤177711 km2,占29.84%,三者面积之和247092 km2,共占评价土壤总面积(595400 km2)的41.50%,即长江经济带有40%以上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3.4 加剧生物污染 按照生态学中的“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原理,长江经济带环境(大气、水体、土壤)中的污染物质最终必然进入生物体内(如农作物体内),在生物体内富集、放大,造成生物污染(甚至中毒、死亡),不仅影响农业绿色发展,还严重危及人、畜健康。

导致长江经济带农业环境污染的根源(污染源)主要有:农业生态系统外的工业“三废”(废气、废液和废渣),农业生态系统内的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制品造成的面源污染)、农业副产品(副产物)和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厕所粪污等),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上述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质,都会以不同形式和不同途径直接或间接污染农业(农田)生态系统,对农业绿色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4 灾害频发

灾害的频繁发生是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最大障碍、最大问题、最大挑战。总体而言,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的原因,长江经济带农业灾害的发生发展具有灾种多、灾面广、灾时长和灾损重的特点。长江经济带农业灾害不仅严重威胁着区域农业绿色发展,还危及地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2.4.1 自然灾害 2018年长江经济带农作物受灾面积为477.29万hm2,占全国农作物总受灾面积的近23%,绝收面积53.82万hm2,占全国总绝收面积的近21%,由自然灾害造成当年直接经济损失982.7亿元,占全国总经济损失的37%(详见表3)[4]。

表3 长江经济带自然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2018年)

2.4.2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阻碍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灾种。2018年长江经济带共发生地质灾害1574处,占全国发生总数的53%,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72200万元,占全国总经济损失的49%(表4)[4]。

表4 长江经济带地质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2018年)

续表4

2.5 农业生态系统退化

由于上述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灾害频发等多方面原因,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5.1 结构退化 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衰减,尤其是系统中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大为减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结构严重退化,出现土壤酸化、养分贫瘠化和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累积等,直接危及农业(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甚至造成系统功能衰退。

2.5.2 功能退化 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出现退化,表现在:系统生产效率降低,如资源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降低等;农业(农田)经济效益下降,群众普遍反映“种田不赚钱”、“种稻要亏本”等等。

2.5.3 可持续发展能力退化 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下降,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波动大、稳定性弱,农产品“不安全”——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减产和产量不稳定,还表现在质量上和安全性等方面,尤其是区域内一些地方因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而出现“汞米”、“镉米”、“铅米”等,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农产品(尤其是稻米)的出口。亟待采取措施予以治理。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上述5大问题的表现、危害及其原因,可作如下简要概括(表5)。

表5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面临问题的表现、危害及根源

3 对策与措施

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挑战,必须按照“资源节约、生态保育、环境友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系统稳定”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具体来说,应采取如下有效对策与措施。

3.1 充分利用耕地,全年绿色覆盖

如上所述,资源节约、资源集约利用,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特征。要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做到全年绿色覆盖。这就要求做到以下4点。

(1)恢复耕地资源。如前所述,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的“非农化”、“农转非”(即将用来种植农作物的耕地,转变为“非农”——用来发展二、三产业之用)问题突出,这也是导致区域内耕地特别是良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实现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必须将这部分耕地恢复其本来面目、本来用途,即重新回到农耕本位。

(2)恢复耕地复种指数。耕地复种指数是衡量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长江经济带是中国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较高的区域,在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为实现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实现耕地资源节约利用、集约利用,宜在近3年内将区域现有耕地复种指数(146.99%,2017年)[4]提高3~5个或5~8个百分点,即恢复到150%~155%或155%~160%,这对增加区域粮食等农产品产量、维护地区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数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恢复双季稻。双季稻是长江经济带的特色与优势。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长江经济带曾一度出现“双改单”,即双季稻改为单季稻(一季稻),对确保区域乃至全国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17]。为发挥资源优势、维护粮食安全,必须毫不动摇地恢复长江经济带的双季稻生产,坚持双季稻是长江经济带,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江西、湖北、湖南)稻田耕作制度的主体地位。要将已经降为一季稻、单季稻的稻田耕作制度,全部恢复为双季稻,这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粮食生产的基础,不可忽视。

(4)恢复冬季绿肥。农田,特别是稻田,冬季种植绿肥紫云英,是实现双季稻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这既是重要传统,更是现实需要。稻田种植冬季绿肥,不仅可有效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还可增加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起到以磷增氮的作用;同时,对于减少化肥用量,以及消除土壤有毒、有害物质,优化稻田土壤生态环境等均具有明显效果。如实行紫云英“过腹还田”,还有利于农牧结合,农牧双丰收。可谓“一举多得”,势在必行。

3.2 减少化肥施用,扩大生物养地

3.2.1 正确认识化肥 施用化肥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化肥施用合理、科学,则农业不仅增产增收,而且有利于地力提升。相反,多施、过施、滥施、不合理施用、不科学施用,则必然导致减产失收、地力衰退和环境污染。为此,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提倡正确地、合理地、科学地、“适量”地施用化肥。

3.2.2 减量施用化肥 当前,长江经济带如全国许多地区(省、区、市)一样,化肥过量施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不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绿色发展。因此,减少化肥施用量,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根据作者多年调查和粗略估算,将现有农业(农田)化肥施用量普遍减少1/5~1/4用量,在化肥施用强度高的地区(如高产农田、城市郊区)可比现在减少1/3。只有这样,农业绿色发展才有可能。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话。

3.2.3 增施有机肥 为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在减施化肥的前提下,必须增施有机肥,如实行作物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积造农家肥,尤其要将农业农村中的猪牛栏粪、鸡鸭鹅屎、河塘沟污泥、草皮树叶、瓜皮果壳、生活垃圾等,加以积制、堆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施入农田,则成为优质有机肥。对实现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十分有利。

3.2.4 改进施肥方法 无论是化肥,还是有机肥,都有许多种施肥方法。为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甚至避免农业面源污染,以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必须选择“最佳”的施肥方法。实践证明,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深施,肥料条施、点施(穴施),以及水肥一体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等,都是生产上较为成功的施用方法,值得在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此外,还可在改进施肥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施用专用肥、缓控肥、生物肥(如微生物肥料)等提高肥效。

3.2.5 扩大生物养地 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必须扩大生物养地。即利用生物因素与方法来恢复、保持、提高农田土壤地力,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绿色养地”的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种植豆类作物或绿肥、水田放养满江红、施用菌肥,以及作物合理轮作等,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2)农田中种养自生固氮菌、藻类、菌根等,可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增强作物吸磷能力,从而改善土壤肥力状况。

(3)农田放养蚯蚓,蚯蚓活动有松土和形成良好土壤团粒结构的作用。

(4)稻由养鱼、稻田养鸭等,有助于防治杂草和害虫、排粪增氮,是当前长江经济带稻田广泛推广的一种生物养地方法。

3.3 加强绿色防控,实施生态减灾

传统农业上,防治病虫害主要依靠大量喷洒农药,造成农药浪费(农药利用率低)、天敌死亡和环境污染,最终破坏农业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则要改变这种状况,做到“三改”——改人为打药防病虫为自然天敌控病虫、改化学防治为生物防治,改喷洒“有毒”、“有害”农药为施用“绿色”生物农药,从而实现“生态减灾”——“绿色、生态、环保”之目的。具体措施如下。

3.3.1 理化诱控 利用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诱虫板(黄板、蓝板)防治农作物害虫,推广应用植物诱控、食饵诱杀、防虫网阻隔和银灰膜驱避害虫等理化诱控技术。

3.3.2 生物防治 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加大赤眼蜂、捕食螨、绿僵菌、白僵菌、微孢子虫、苏云金杆菌(BT)、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牧鸡牧鸭、稻鸭共育等成熟产品和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开发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诱抗剂等生物生化制剂应用技术。

3.3.3 生态调控 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套种、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孳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

3.3.4 科学用药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物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的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3.4 发展循环农业,“废物”再生利用

针对长江经济带存在作物秸秆、厕所粪污、禽畜粪便、农用薄膜、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各种“废物”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现状,必须通过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废物”再生利用,从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3.4.1 作物秸秆 长江经济带作物秸秆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高,是一项极其宝贵的农业资源。目前,利用率低,浪费大,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对农业绿色发展构成威胁。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对区域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各地可根据具体条件,推进作物秸秆“五化”利用,即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利用。可以设想,在有机肥短缺的地方,可重点实行作物秸秆的肥料化,扩大作物秸秆还田的比例和面积;在养殖业发达而饲料不足的地方,要注重作物秸秆的饲料化利用;在能源、燃料紧张地区,可优先考虑作物秸秆的燃料化;在原料不足的地区,可重点推行作物秸秆的原料化;在一些地区,因扩大食用菌种植,可选择作物秸秆的基料化利用。总之,各地可因地制宜确定作物秸秆利用之途径。

3.4.2 厕所粪污和禽畜粪便 厕所粪污和禽畜粪便是优质的有机肥资源,必须十分珍惜并加以充分利用。一是广泛收集。各地要广泛收集厕所粪污和禽畜粪便资源,包括人粪尿、猪牛栏粪、鸡鸭鹅屎等。二是妥善保管。决不能让收集起来的厕所粪污和禽畜粪便资源随意堆放,并暴露在大气中,散发臭味、污染环境。一定要加盖密封贮藏,既保住了肥效,又可保护、清洁环境。三是充分利用。可通过密封堆沤,积制有机肥,适时施入农田,促进农田土壤培肥和作物增产增收;亦可通过入沼气池,进行沼气化利用,这种利用方式肥效更佳、资源利用效率更高。

3.4.3 农用薄膜 由于农用薄膜(简称“农膜”)过多、过量使用,已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各地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直接威胁着区域农业绿色发展。为此,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减少用量。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膜;二是增加回收。在可能情况下,要将农田使用的农膜,随农作物收获时全部加以回收,不能令其散落、残留在农田土壤中;三是改进质量。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生产合格的农膜,太厚的、不能分解的不标准农膜,严禁进入农田使用;四是强化管理。对不按国家要求生产、使用农膜的人、单位或部门,要问责或作相应处理,对表现好的人或事,要给予表扬或奖励。

3.4.4 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 长江经济带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养分含量高、利用价值大的特点。但目前利用率低,粗略估算,只有约10%~20%得到利用,但也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对其予以利用,任其乱倒、乱堆、乱放、乱流,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严重污染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对农业绿色发展极其不利。为此,为加速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应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其主要途径有3条:一是直接利用。将长江经济带各地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收集起来,直接施入农田用作肥料,既减少资源浪费,又促进土壤增肥、作物增产,效果良好;二是堆肥利用。将过硬、过粗、过生(没有腐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堆放,并加以密封,严加管理,待过一段时间后即制作成腐熟的有机肥(堆肥),之后施入农田,效果更佳;三是入沼气池。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通过沼气池进行发酵、腐烂,产生沼气作燃料,沼液、沼渣作优质肥料还田,则一举多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

3.5 实行“九良”配套,实现综合发展

实行良田(优良农田)、良制(优良耕作制度)、良种(优良品种)、良法(优良的栽培技术和方法)、良物(优良的物质装备和物质投入)、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良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良策(优良的农业政策)、良才(优良的、高素质的农业农村人才)的“九良”配套,是实现农业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之道。

这就要求做到:(1)良田。有计划地对长江经济带现有农田进行全面整理,并开展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农田质量和现代化水平。(2)良制。建立长江经济带“绿色耕作制度”,包括绿色种植制度和绿色养地制度。绿色种植制度,如旱地间混套作多熟种植制度、稻田种养结合型种植制度(如稻田养鱼、稻鸭共作、稻虾共生等)等;绿色养地制度,如种植绿肥、豆科作物进行生物养地,采用保护性耕作保持农田水土,种植森林防护带、实行农林复合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等等。(3)良种。目前,中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5%。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5000万t(实际为65789.2万t),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5%[18]。为适应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未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要进一步选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低碳”的农作物新品种。(4)良法。就是要将国内外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方法应用到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之中,将节地、节水、节能等各种省工、节本、生态、环保的种植技术和方法在区域推广应用,同时,还要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和方法应用于各地农业中,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5)良物。就是要将优良的、现代化的物质装备,如自动驾驶耕种收机械、无人机、机器人等应用于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过程之中;要将生物肥料、绿色肥料、生物农药、绿色农药等各种“绿色、低碳、环保”的物质投入用于区域农业生产。(6)良境。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最终必然反映在生产绿色农产品上,而生产绿色农产品,必须要有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这是前提。因此,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如治理农业生态环境中的脏、乱、差)和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如开展植树造林、建设农田防护林等)是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良境”的关键之举,必须常抓不懈。(7)良品。能否生产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是衡量和检验长江经济带农业是否真正达到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各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实现“绿色化”,否则,就不能算达到“农业绿色发展”或称不上“农业绿色发展”。(8)良策。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只有有了良好的政策,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否则,无从谈起。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可谓中央重视、政策优良,机遇良好、千载难逢。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19],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20],2018年9月农业农村部又进一步出台了《关于支持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2],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还陆续制定了相应的推动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细则。这些好的政策,就是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9)良才。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优良的、高素质的农民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主体。为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亟需尽快建设一支优良的、高素质的农民队伍,这方面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只要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共同努力,必将早日全面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

综上所述,“九良”中,良田是基础,良制是核心,良种是关键,良法是手段,良物是条件,良境是前提,良品是标志,良策是保障,良才是主体。只有“九良”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绿色
绿色低碳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