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走进遵义红军街,经常能看到一群老人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放声高歌。
“遵义是革命老区,我们从小接触红色文化,有责任继续传承下去!”71 岁的罗光华,连续唱了17 年红歌,退休前,每次单位组织合唱,总能看到她的身影。退休后,她更是将爱好做成“事业”,因为常年坚持合唱团名气渐响。“团里能人多,单簧管、萨克斯、笛子、口风琴都会用,自己还会配乐。”为丰富表演,罗光华还整理出12本集子,有上千首歌曲可选。
近年来,遵义立足当地红色资源,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开展红色文化研修等主题活动,传承好红色基因,筑牢文明城市创建的精神基础,让红色成为遵义的鲜明底色。红色文化孕育出丰硕的物质之花。
“十三五”期间,遵义依托红色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在贵州率先整体脱贫。2020 年,全市GDP 总量达3720.05 亿元,同比增长4.6%,10 年间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190 元,年均增长8.3%。
(万秀斌 苏 滨)
点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是我们的根和魂,坚持以红色文化感召人、以革命精神激励人,让市民主动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维护遵义城市形象,让文明之花在遵义绽放。遵义深耕红色文化,实现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孩子放学后,有人接管,安全得到了保障,家长在单位也安心。孩子作业还有人辅导,功课成绩也理想了……”一说到共享“鲜”课堂,山东省高唐县姜店镇人和街道金兴社区的居民们都对周美凤啧啧称赞。
76 岁的周美凤是金兴社区文化活动室的负责人,也是一位退休教师。去年10 月份,周美凤利用社区图书室,创办了共享“鲜”课堂,专门照顾下午放学后的孩子们。目前,小区里共20 余名小学生参加了周美凤的共享“鲜”课堂。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咱的日子开心也充实。”周美凤说。
在高唐,像周美凤这样,利用闲暇时间服务群众的党员不是个例。据了解,全县1.2 万余名农村(社区)党员建立起10 万余个互联对子,解决群众关心问题2200 余件,为群众送政策1200 余次,送温暖600 余次,送演出百余场。
去年,姜店镇被确定为全县党员联系户工作试点。姜店镇齐盛新能源农业综合体项目是目前山东省规划面积最大的光伏食用菌基地,同时也是产业模式最新、繁育技术最先进的食用菌基地。
截至目前,该项目一期项目1800 亩,已建成300 个光伏食用菌棚和6 个建筑面积2 万余平方米的玻璃温室。预计今年年底基地可年产3000 吨滑子菇,带动附近村民增收千余元。
(蒋欣然)
点评:让每一名有能力的党员按照就近、方便联系、解决问题的原则,从思想、生活等方面帮助服务群众,用亲情、友情推动政策落地,调动发挥基层党员作用,山东高唐的做法值得推广。
用活全市9000 多处革命文物、83 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 个国防教育基地等“活教材”,让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纪念馆等成为“家门口的红色学堂”,这是广州近年来一以贯之的做法。
巍峨的广州解放纪念像屹立在羊城新八景海珠广场中央。纪念像雕刻的是一位英武的解放军战士,他肩挎小米袋,一手紧握步枪,一手捧着鲜花,昂首挺胸,目光坚定,微笑着凝视远方,雕像座四角分别刻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印文。
不远处,则是广州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东亚大酒店,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在广州的主要秘密联络点——中原行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学院旧址——新亚大酒店;对面的缤缤广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交会”的举办地。
以红色为底色,以精品为引领,广州积极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艺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达2826 家,数字文化产业形成超千亿级产业,2020 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预计1620 亿元;拥有文化产业园区220 多家,其中国家级园区(基地)16 个,成功创建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示范园区;顺利举办4 届广州文交会,成功承办2 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
旅游服务业也行动起来,打造了6 条“不忘初心、红色传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系列,受到各大旅行社热推,短短一个月就组织了110 个红色旅游团,吸引了4100 多名市民参与。
(罗艾桦)
点评:广州以打造红色文化地标、擦亮红色广州品牌、打响红色之旅名片等为抓手,用好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融入城市发展,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城市文明的精气神,让广州这座鲜花之城、红色之城、英雄之城格外动人。
早上10 点,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幽兰镇桃岭村72 岁老人余爱凤刚从菜园忙完,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村里的“颐养之家”。尽管未到饭点,这里已经非常热闹了,老人们聚在一起,有的下棋、有的练字、有的看采茶戏……“每餐两菜一汤,有荤有素,不用麻烦子女,还有这么多伴儿,在这里真是享福了!”一位老人说。
在江西,像桃岭村“颐养之家”这样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多达10225 个,覆盖了全省60.4%的建制村,惠及160 万老人。
近年来,江西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农村养老服务”为抓手,推动相关部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无缝衔接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按照“政府补贴、村级配套、社会捐助、个人出资”等多种模式,新余市已建成农村颐养之家736 个,为10000 余名老年人提供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和有需求人群,做到了财力够得着、基层办得起、老人负担得起。
在总结借鉴新余做法的基础上,江西省委组织部把“党建+农村养老服务”作为党建融入中心、服务民生的重要内容,推动相关部门形成共识、凝聚合力。“组织部门将其纳入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内容,民政部门推动将其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对项目申报、资金保障予以支持,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农村医养结合工作,做到了统筹党建一起抓、统筹资源一起用、统筹工作一起推。”江西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盛茵说。
(赖永峰 刘 兴)
点评:为破解农村留守、独居和贫困老人养老问题,江西省从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入手,探索党建与民生融合、低成本可持续的“党建+颐养之家”农村居家养老新路,做到了基层党建与民生事业有机融合,老人舒心、子女安心、党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