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大寨

2021-11-15 16:20
支部建设 2021年32期
关键词:大寨生产队大队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境内,新中国建立前是太行山区的一个穷山村。当时,全村共有60 多户人家,802 亩土地被分割成4700 多块,分布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生产条件极差。群众概括说,这里是“山穷水恶土地薄,七沟八梁一面坡”。恶劣的生产条件给大寨的群众带来了无穷的苦难,偶遇风调雨顺之年,粮食亩产也不及70 公斤。全国解放后,为了改变恶劣的自然条件,彻底摘掉贫穷的帽子,大寨群众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向大自然宣战,开辟了一条发展生产的道路。

大寨大队在努力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且建立了群众监督机制。这些制度坚定地坚持了民主办社、勤俭办社的原则,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寨大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为全省农村树立了榜样。1963 年3 月,在山西省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单位代表会议上,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系统地向与会者介绍了大寨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经验。中共山西省委对此做了总结,正式向全省提出“学大寨,一带二”的口号,同时还要求在有条件的地区要“一带三”“一带四”。所谓“一带二”,就是要求先进生产队帮助落后生产队搞好工作,同时也要求落后生产队要找出差距,努力向先进学习,在农业战线上进行比、学、赶、帮,实现共同富裕。

1963 年8 月,大寨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在严重的洪涝灾害面前,大寨党支部提出“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即不要国家救济粮、救济款和救济物资,并做到统购不少、社员的口粮不少、收入不少。大寨人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粮食夺得丰收,并且把12 万公斤余粮卖给了国家。11 月9 日,山西省委发出《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向大寨人民学习的通知》。10 日,《山西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大寨人民志不屈旗不倒》,同时发表了《学大寨之志,长大寨之风》的社论,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向大寨学习“藐视困难、敢于革命的英雄气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以国为怀、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从1963 年11 月至1964 年春,《山西日报》特地在农村版中开辟了《大家都来向大寨人民学习》的专栏,报道了全省各地向大寨学习、促进农业生产的情况。一场“学大寨,赶大寨”运动在全省很快掀起了高潮。

1964 年1 月19 日,中共北京市委邀请陈永贵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1 万多名干部群众介绍了大寨大队抗灾夺丰收的事迹。2 月10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大寨之路》,向全国广泛宣传了大寨群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事迹。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榜样》的社论。1964 年5 月10 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在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毛泽东讲道:“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要在种好16 亿亩地的基础上,建设4 亿多亩稳产高产田,要逐步减少粮食进出口,以增加新技术的进口,加强内地建设。”12 月,经过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同意,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业学大寨”学什么的问题作了精辟的概括,提出要学习大寨大队“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毛泽东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山西大寨和大寨精神因此闻名全国。

猜你喜欢
大寨生产队大队
一头老黄牛的尊严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塬上千阳(外一篇)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驱猴大队
过去的苹果
郭凤莲:昔日“铁姑娘”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大寨精神新启示
大队委员也有烦恼
赤橙黄绿新大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