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背你回家”
——记背八路军战士遗骸下山安葬的共产党员郭海波

2021-11-15 10:22李剑力徐孝敏
支部建设 2021年4期
关键词:遗骨遗骸海波

○ 李剑力 徐孝敏

八年,他为了寻找八路军战士遗骸,上山近百次,穿梭于悬崖绝壁之间;

八年,他翻越200 余座山头,穿破上百双胶鞋,先后将21 具八路军战士遗骸从太行山上背回安葬;

八年,他怀着对革命先烈无限的缅怀,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在和平年代深沉的家国情怀。

他,就是黎城县洪井乡孔家峧村共产党员、村委主任郭海波。

用真心抵抗遗忘

庚子年孟冬,位于太行山深处孔家峧烈士墓前的丰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加巍峨。21 具八路军烈士的遗骨静静地躺在这里,他们再也不用遭受风雨的侵蚀。这21 具烈士之所以能从大山的“岩石旮旯”回归到这里安身,应该归功于孔家峧的郭海波。

见到1975 年出生的郭海波,是在孔家峧村委会大院。他头发较凌乱,胡子也没刮,穿着一件老旧的条纹短袖,总之浑身上下散发着浓浓的庄稼汉气质。我主动和他握了手,能看得出来,他有些拘谨,但是从他粗糙而有力的手掌中,我感受到了他的真诚。

我问他:“你为什么愿意花八年的时间,去深山背八路军遗骨?”郭海波的回答很有水平,干练的四个字:“抵抗遗忘!”

我们遗忘了什么?

郭海波主动为我讲述了村里的一段峥嵘岁月。

1938 年,八路军进驻黎城县洪井乡孔家峧村,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郭家,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重要机关也入驻郭家,郭家也因此成为八路军总部机关秘密驻地之一。

当时,郭海波的曾祖父郭建仁是闻名乡里的医生,他积极为八路军筹措、经管钱粮财物,至今,郭家还保存有大量的八路军收支和调运钱粮的账单。郭海波从小就听爷爷、父亲讲述八路军的故事。他说:“听爷爷说八路军是在一个晚上来到我们家的,第二天早上一开门,看见门前的空地上躺的都是八路军,八路军对村里的人秋毫无犯。我的爷爷小名叫郭个斗,还是八路军给我的爷爷改名叫‘郭宜民’的。”

当年,出于保密的需要,郭海波的曾祖父郭建仁为子孙立下“不搞宣传”的祖训,一家三代人谨遵祖训,隐藏秘密80 多年。如今,随着黎城县红色文化研究和红色百村保护的不断深入,郭海波将尘封70 多年的泛黄的账单和单据向世人公开披露,钩沉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年鏖战急”,牺牲了的八路军战士没来得及安葬就草草掩埋在大山的石壁崖下。孔家峧周边的山山岭岭都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热土,郭海波从小就听爷爷和村民说过这些光荣的革命故事。

“都说青山处处埋忠骨,要是连‘忠骨’都没了,青山怎么办呐?”郭海波的这句话,使我很受感动。这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郭海波,他是怕村里年轻的一代忘记80 年前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的英雄,所以他才要给烈士们一个家,让后人永远不要忘记这些为国尽忠的英雄们。于是就有了八年背骨安葬八路军遗骸的故事。

用行动缅怀先烈

黎城县孔家峧村是太行山区一个狭长的村庄,5公里长的村落分布在山沟的中间地带。这里三面环山,十分隐蔽,抗战时期曾是八路军总部、北方局高干会议会址、一二九师师部、太行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将领都曾在此工作和生活。

据村里92 岁高龄的赵玉清老人回忆,孔家峧村及黎城县周边的大山中,当年有数千八路军战士在山上和日寇打游击,作战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各级政府组织民政部门上百次进山寻找八路军遗骸,但因烈士遗骸均散落在山中的石缝和密林中,加之80 多年的风吹雨打、山石滑落等自然变化,一些八路军烈士遗骨“不见了”。

2009 年,郭海波在山上偶然发现几块疑似人体骨骼。这些遗骨散落在草丛中,大多都不完整了。一位放羊老人说,那是“八路军的骨头”。这样的情景让郭海波很难受,“必须带烈士们下山!”他暗下决心。

2012 年,郭海波放弃在外打工的机会,开始在山上寻找烈士遗骸。怕妻子和孩子担心,他没对家人透露半个字。刚开始,他将遗骸悄悄放到院里不住人的西屋。有一次,妻子张建玲做饭找柴火,打开袋子一看,是骨头,把她吓得够呛。看到妻子拎着布袋,郭海波吼道:“别动!那是人骨头!”张建玲一下就火了,她大声说:“你不打工挣钱也就算了,还把死人骨头背回家,你不怕吓着我和孩子?”

妻子跟郭海波生气,好几天不说话。郭海波反复跟妻子沟通,告诉她那是八路军的遗骨,他们是因为保卫我们生活的家园才牺牲的。最终,妻子的工作做通了。

就这样,郭海波由此开始了正式寻找八路军遗骸的艰辛之路。

“在和平年代,他们不能被忘记,在他们流血牺牲的地方,我要尽最大努力,把他们全部找回来安葬。”郭海波这样说。

披荆斩棘寻骸骨

地处太行山区的黎城县,仅狭长的孔家峧村就有十几个山头,茫茫大山怎么找?即便是找到,怎样确认就是八路军的遗骸?郭海波心头一直萦绕着这样的疑问。在郭海波家的祖宅,曾经驻扎过八路军将领,至今还保存着近千张粮单、账单。根据粮单上记录的方向,大致可以定位出当年八路军的活动范围。粮单上记录的送粮数量,大致可以估算出游击根据地的范围。而从粮食种类来看,送细粮的位置大多是野战医院,送粗粮的位置是山上驻地和临时指挥部。他还寻访过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根据老人的讲述和积累的经验,八路军遗骸周边会有砖头和石板,活着的战士会在上面写上或刻上牺牲者的名字和部队番号等。有时候战斗激烈紧迫,有的牺牲战士就近、就地掩埋,会堆积起一些小土包。在他的脑海中,八路军烈士遗骨分布图越来越清晰。

八年来,一身迷彩,一把镰刀,一个布袋,一壶白开水,两三个馒头,这是郭海波每次出发前的“标配”。往山上走几乎没有路,平均1.5 米高的植被,满地碎石,石块锋利的棱角、带刺的植物和90 度的悬崖让人寸步难行。植被茂密的地方,郭海波就用镰刀砍出一条路,但凡人能钻过的地方,哪怕爬着也要钻过去。有些地方太陡峭,只能拽着树杈往上爬。找到散落的遗骸后,他每次都深鞠一躬:“八路军老爷爷,咱们回家吧。”然后把散落的遗骨装进一个编织袋背在身上。

郭海波说:“我们村周围有大大小小几百座山,有时候会连着找20 多天,白天在山里找遗骨,晚上下山睡觉。家里人开始并不支持,但是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他说,“村子周围和邻村周围的山里现在基本都找遍了,开始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但是现在很多地方都找过了,所以最近一两年发现得少了,八年多的时间,一共找到了21 具八路军的遗骸。”

这就是郭海波,一位“70 后”共产党员,用一言一行诠释着和平年代深沉的家国情怀。

用丰碑唤醒后人

采访到这儿,如果我们打道回府,或许收获到的是一个不忘历史,背回忠骨的故事。但是主题真的就止步于此吗?

事实上,郭海波背回遗骨并安葬后,并没有消停。2017 年,他在当年八路军曾经开荒的山头,筹款修建了这座纪念广场,在广场中央,还树立起一块无名纪念碑。

我问郭海波:“既然烈士已经入土,为何还要多此一举?”郭海波的眼神中,透露出些许睿智的目光,他又和我分享了村里曾经的“怪象”。

前两年,村里有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壮汉,就因为父亲去世前留下了一些积蓄和粮食,结果他不再种地,拒绝打工,整天与麻将为伴,最终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而像那位壮汉一样的人,村里还有很多。郭海波说:“以前抗战的时候条件那么苦,村民与八路军一起努力,军民共同开荒,整个村里充满了活力。可如今和平年代,村民们却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孔家峧村因此成了贫困村。所以,应该有一样东西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父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

听到这里,我终于恍然大悟:郭海波才不傻,他是在用丰碑来唤醒300 多个村民血液中的艰苦奋斗基因!

据村民们说,前几年,郭海波家利用自家的老宅,办起一个小型革命历史陈列室,里面陈列了许多珍贵的展品,包括八路军当年的保粮单和生产生活用品,许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他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向游客们讲解八路军当年艰苦奋斗的历史,让一批又一批游客了解了八路军在孔家峧村的光辉历史。

2018 年6 月开始,黎城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孔家峧村实施黎城县八路军总部司令部孔家峧旧址保护修缮工程,建设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以及后勤仓库、旅游接待中心等设施,把这里打造成黎城又一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如今,郭海波一方面收集有关八路军的各种文物,一方面购买了多种有关八路军研究的书籍,他要通过研究,让红色基因永久地传承下去。

采访中,当初喊他“郭傻子”的村民,全部尊敬地称呼他为“郭主任”。他们告诉我:“太行山下的这片土地,不会再忘记洒下鲜血保家卫国的烈士,更不会忘记父辈们身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村民们的言辞中,透露着对郭海波深深的感恩。

与郭海波告别时,他依然不善言谈,但是从他有力的手掌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位庄稼汉的生命力,那是一种名叫“唤醒”的力量。而此刻正在读文章的您,是否能看懂郭海波的所作所为?

猜你喜欢
遗骨遗骸海波
后山的遗骨(下)
后山的遗骨
山清水秀
琉球王族后代要京都大学返还先人遗骨
牛津科学家找到“圣诞老人”遗骨
这里有爷爷
我的宝宝要出生了
36具志愿军遗骸在韩入殓 31日归国
韩将归还68具志愿军遗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