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英
2020年7月中旬,我和福州的几位作家为了撰写《红色泮境》,到龙岩上杭县泮境乡元康村白石坑自然村采风。
白石坑,地处泮境乡西南的马鞍山脉腹地。当年,上杭县东部地区的茶地、溪口和太拔的乡民进县城,必需经过白石坑附近的“猴子额”。“雪拦顶”是白石坑自然村最高的山顶,有古驿道经过。
白石坑一带的男性村民有不少是“烧炭客”。他们农忙时耕种,农闲时就上山烧炭,作为家庭经济的补充。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闽西留下一部分红军在本地打游击。
当地国民党政权对红军游击队恨之入骨,不仅对游击队进行围攻,还对山区支持游击队的群众进行残酷打击,多次实行“移民并村”。这时的红军游击队员们,穿山越岭,常常借用农民的身份作掩护。烧炭客,就是他们常用的身份掩护方法之一。
当年,上杭城被敌人占领。而白石坑离上杭城较近,为了更有效地牵制敌人和掌握情报,红军游击队经常在白石坑开展革命活动,活跃在附近的崇山峻岭之中。“烧炭客”挑着木炭到县城去卖,趁机打听消息,并买回红军游击队急需的物资。
1934年冬的一天,罗兰州带领的游击队来到白石坑村江朝恩、江满姑等村民家吃饭。突然接到一位村民报告:猴子额附近有股民团共10多人正在骚扰百姓。
游击队决定前往歼灭。当晚半夜时分,在白石坑居住的秘密共产党员江添茂带路前往伏击。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后,民团被全部歼灭,缴获不少武器弹药,大长了当地群众的士气。
有一天,游击队到元康村活动后返回白石坑时,被敌人发现,敌人企图突袭游击队。正在家里煮饭的江朝恩闻讯后,急忙赶到游击队驻地报告,同时组织村民站岗放哨,让游击队安全转移,使敌人扑了个空。
1935年,敌人为了消灭红军游击队,调集了大批军事力量围剿地下共产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造成山上的游击队缺衣少粮,处境十分困难。
白石坑的民众虽然生活也很艰苦,但他们仍然像爱护自己的亲人一样支援、保卫红军游击队。江立昌、钟妹子、何细妹、江满姑、温纪兰、伍德兰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到县城购买大米和药品送给游击队;秘密共产党员、缝衣工人江添茂以做衣服为掩护,节衣缩食把平时省下来的钱买布为游击队缝补衣服、赶制子弹袋。他还以代英县通讯社通讯员的身份,经常给游击队联络站送土硝、黄药和传递情报等。
1935年10月,江添茂被敌人发现后被捕。敌人使尽酷刑和利诱均无收获,便将他押到家乡枪杀示众。
但是,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白石坑群众仍然积极支援游击队,山上山下连成不倒的钢铁长城。
链接
《烧炭客之歌》是《古田颂》组歌之一,由何英作词,李式耀作曲,姚中译等演唱。以下为《烧炭客之歌》歌词:
我们是大山里的游击队,人们称烧炭客,自小在大山里成长。穿山越岭,炭窑草寮,是我们风餐露宿的战场。啊,忘不了,那一年红军北上,敌人围追堵截,马鞍山脉,猴子额里,雪拦顶上,处处留下我们的足迹。
我们是大山里的游击队,神秘的烧炭客,是穿越森林的奇兵。缺医少食,山果野菜,是我们占胜敌人的主粮。啊,忘不了,敌人对我们封锁,移民并村围剿,我们靠信仰,山上山下,坚持游击战,炭窑当屋草寮为床。
神秘的烧炭客哟,森林的奇兵,翻山越岭,那叮咚的山泉,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虎豹窝野猪洞,是我们制胜的战场。烧炭客哟烧炭客,我们靠信仰,把山上山下,筑成不倒的钢铁长城,不倒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