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道恩·强森主演、布莱特·拉特纳执导的3D动作大片《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从巨石强森饰演的海格力斯的悲剧命运开始,讲述这位古希腊神话英雄的心灵救赎与复仇史。不同于以往传统神话英雄的还原,影片在保留传统电影叙事的同时,也充分注意到神话的非真实性,在“破环性”叙事中将传统英雄的神秘面纱缓缓揭开,运用了“祛魅化”的手法,使传统英雄复仇历险主题产生翻转,强调英雄的凡人化特征,同时加入了更多的后现代关照,从而成功解构了英雄神话。
《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沿袭了古希腊神话文本中的英雄故事内容,从赫拉克勒斯的传说开始讲起,与原始文本一脉相承。在古希腊文本中,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英雄,他的母亲是阿尔克墨涅是帕耳修斯的孙女,因受到宙斯诱惑而生下赫拉克勒斯,宙斯的妻子赫拉嫉妒阿尔克墨涅,就派两条毒蛇去加害他,但是赫拉克勒斯阴差阳错地喝了赫拉几滴乳汁,因此拥有了神性而幸免遇难。他长大以后建立了十二大功勋,死后终因功勋卓著而位列仙班,完成了从半人半神到神的转变。
数千年来,以赫拉克勒斯为原型所衍生出来的关于的冒险、成长、历练、拯救等母题代代流传,成为作家笔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电影领域,勇气与智慧并存的赫拉克勒斯也是最受欢迎的英雄代表,目前以赫拉克勒斯为主角的电影多达几十部,最著名的是与《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同期的几部,如《大力神》《大力神重生》《大力神在纽约》等。《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没有探讨赫拉克勒斯半人半神的身份是否属实,也没有探讨他是否真的是宙斯的儿子,包括开头部分的出生和童年时代,刚出生时举手触摸天花板顶宙斯的神画和掐死从神像雕塑中爬出来的两条蛇,完成十二试炼,都是从一个被强盗绑架的小伙子口中讲述出来的。可以说,电影只是借用了赫拉克勒斯的人设和零星的情节,剪辑与拼贴出基本的故事内容,所要表达的又是另外的主题和内涵。
“祛魅化”是马克斯·韦伯在研究19世纪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用到的一个概念,影片中“祛魅化”有几个方面的内涵。
反宿命主题的翻转性。生命的变化莫测和宿命的不可改变是希腊神话的魅力和魔力所在。古希腊人相信诸神是幸福的,但是他们也相信神与人之外还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难以改变,这就是宿命。与宿命相对应的是神谕,于是在古希腊神话中,神谕和宿命论无处不在。三代天王乌拉诺斯、克洛罗斯、宙斯出生的时候都被神谕预言将来被自己的儿子夺取王位,俄狄浦斯生来被预言杀父娶母,阿基琉斯被预言会射中脚跟而死等。正如罗素所言:“在荷马诗歌中所能真正发现于真正宗教感情有关的,并不是奥林波斯的神袛们,而是连宙斯也要服从的‘命运’,‘必然性’和‘定数’这些冥冥的存在”,可见宿命的不可违抗性。在影片中,这种宿命论被祛除,主要体现在先知安菲阿拉奥斯的两次求死事件上。先知安菲阿拉奥斯预测到自己将来会被一支箭射死,第一次在大战绿皮人的时候,漫天飞箭,他没有任何躲闪的伸开双臂迎接死亡,结果一支箭都没有射中他。第二次是色勒斯和希腊王的阴谋败露,他跟赫拉克勒斯一干人等被锁进天牢,但是赫拉克勒斯依靠自己的力量逃出升天,安菲阿拉奥斯紧跟其后的时候一支箭飞来,他又做好了迎接的准备,这支箭被赫拉克勒斯接住,他又没被射死。可见,影片表达的宿命并不是真正存在的,连先知都没有预言成功,极具挑战性和讽刺性。
人物形象设置的凡俗性。《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并没有按照古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神形象人设赫拉克勒斯,包括他的传说都是一个被强盗绑架的小伙子口中讲述的。影片告诉观众赫拉克勒斯只是个传说,而且还被添油加醋过,这个添油加醋的人就是他的侄儿,他还三番五次告诉同伴怎样添油加醋,怎样着力宣传赫拉克勒斯的名声,让他名声大震。赫拉克勒斯和他的伙伴们在影片中都是雇佣兵,他们当雇佣兵只是为了挣钱,为了生存,谁给他钱他就帮谁,为了挣钱赫拉克勒斯被色雷斯国王利用,误以为瑞瑟斯是叛军,结果错抓好人,最后真相大白才幡然悔悟。他是普通人,自然和普通人一样烦恼、无助和苦闷。他不是神,他就是人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不过他是被”神“化的人,也有着普通人没有精神和毅力。他与世无争、忠君效国、爱护人民,但是屡屡遭到陷害和欺骗,生存之路困难重重,跟芸芸众生一样想要简单的生活却始终无法简单。影片告诉观众赫拉克勒斯不是神,将神话英雄身上的魅力和魔性全部祛除,使英雄离普通人更近更亲切。
真实飞禽走兽的替代性。赫拉克勒斯生活的时代还在原始时代,那是个茹毛饮血的时代,飞禽走兽在神话中也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但在影片中,这些都是以最真实的面貌出现的,神性和魔性完全祛除。赫拉克勒斯的十二大功勋在影片中以战胜九头蛇怪许德拉为代表,九头蛇是希腊神话中的怪物提丰和人头蛇身怪物的儿子。影片中它被赫拉克勒斯砍掉了脑袋,但是带给国王复命的时候一看,里面的头竟然是带着毒蛇面具的人头。与叛军瑞瑟斯对战的时候,传说中的半人马也被揭下了神秘的面纱,在希腊神话中,半人马是人间国王伊克西翁和云雨神女结合的怪物,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马。影片中,半人马只是镜头的一个错觉,实际上是瑞瑟斯的骑兵部队从远处看像半人马,拉近一看就是人骑在马背上。当色雷斯国王和希腊王的阴谋暴露后,赫拉克勒斯被关进了大牢,这时候希腊王过来向赫拉克勒斯承认了是自己让狼咬死了赫拉克勒斯的妻儿,这里用铁链拴起的三只狼实际上是科尔波罗斯的“祛魅化”替代品。科尔波罗斯是冥王哈德斯冥府的怪物,它的工作就是不允许任何死灵魂离开冥府。真实飞禽走兽的代替作用使影片彻底颠覆了神话中的怪兽形象,还原了本真的神话面目,或许神话就是这样流传开来的,从而也实现了解构神话的目的。
新历史主义发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后期,已经成为英美文学和文化批评领域内非常有影响想的跨学科、多方向的主要文学批评方法,是一种新的“文化诗学”体系,即站在更新更高的领域去解读过去的历史文本,阐释新的社会和政治意义。新历史主义将眼光放在文艺复兴上,希望从中发现社会的指义系统和游戏规则,发现不同意识形态和认知建构之间的冲突和协调,新历史主义者不是要恢复历史,而是要从历史中寻找出新的启示录和自我认知。新历史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后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从根本上反对历史主义的“旧”的形式,倡导“新”的理念,反对形式主义的“冷”的情况,倡导“热”的创造。为了更接近历史,他高举克利福德·格尔茨的所谓“厚描”理论,注重野史和轶事的采用,尤其是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蒙特罗斯,将对轶事或者是野史的采纳和掌握说成从History到histories的过程,也就是讲述到叙述。我国学者张进把它称为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
因此,在新历史主义的影响下,原本传统的神话和英雄观念在影视文本中都发生了解构。以此部影片为例,主人公从神坛走入凡尘,传统的英雄神话被解构。赫拉克勒斯在影片中的设置平凡而单纯,有着高贵的血统和煊赫的业绩的大力士并没有任何神力,既不能腾云驾雾也没有神仙相助,声名远扬的过程中还有夸张成分的加入,最终成就他威名的是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至于新历史主义最为关注的文化价值取向问题,新历史主义的意义在本部影片中也通过对英雄矛盾体的塑造,实现了完美的“历史转向”效果,不再单一从社会功能角度探讨英雄的存在,转而开始注意他的文化价值。斯托特认为,“我们的大部分心理获得是作为心理痕迹或倾向而为我们所有的,而非以实际的意识形式来呈现的。”
总的来说,影片通过反传统、颠覆“宏大叙述”,以赫拉克勒斯为主要代表解构了神话,使英雄的面纱被逐渐揭开,这也说明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人们对英雄观念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英雄宏达叙事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英雄形象的逐渐人性化,体现在英雄“缺陷的美”和内心更多的情绪感受等。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凡人背后超我价值诉求以及人在环境中实在自我潜能的新历史主义意义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