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远芳
摘要:在我国优秀文学文化中,文言文是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小学高段语文中也有所涉及。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开展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小学语文开展文言文教学的具体策略,旨在提高小学文言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基础内容,也是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就要重视小学文言文课堂的教学策略。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促使小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合理选择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1小学语文开展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阶段来说,高年段已经接触并学习比较基础的文言文内容,开展文言文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并掌握容易理解的文言文理论知识,以此来为初中阶段学习更高难度的文言文内容奠定基础。只有白话文的小学语文教材相对来说比较单调,文言文教学能够让小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多样性,并且能够为小学生语文学习带来不一样的乐趣和挑战。因为文言文教学需要小学生具备比较全面的词汇和比较牢固的语文基础,所以小学语文开展文言文教学还能够锻炼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文字语言基础,在引导小学生了解文言文语言的过程中帮助小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另外,文言文内容与白话文内容在语文教材中属于互补状态,白话文的学习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白话文时的表达能力。总体来说,在小学语文中开展文言文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能够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2小学语文开展文言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2.1激发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中蕴含着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文言文作为小学生接触优秀经典文学的重要方式,需要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才能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学习文言文之前,需要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带来的快乐,从而促使小学生主动参与到文言文学习中,并在探索和思考中掌握课本文言文的主要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伯牙鼓琴》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鼓在现代语言中是什么意思”的问题,消除小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感,同时还能够提高小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参与感,在学生说出“乐器”、“凸起”等答案时,再提出“本篇文言文题目中的鼓是什么意思”的问题,能够引导小学生对本篇文言文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说出“敲”的答案,在不断引导小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其文言文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文言文理解能力。
2.2将文言文内容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
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内容中蕴含着不同的生活现象,那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就要充分结合实际生活,在增加小学生生活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提高小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语言的积累量。在现代语言中还有大量词汇的意思保留文言文中的语言词汇意思,所以在现阶段的日常生活交流中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的过程中,老师首先带领小学生学習并体会两小儿在实际生活中都能够善于观察,并可以从不同角度发现同一事物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同时能够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接下来老师提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争辩话题,引导小学生从文言文学习中转移到日常生活学习中,有的小学生能够回答出“数学课堂中长方体从正面看和从侧面看的形状不一样”的答案,有的小学生能够回答出“西红柿是水果还是蔬菜”的答案,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活跃小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加深了小学生对两小儿辩日的学习和记忆。
2.3带领学生学会概括中心思想
文言文教学不只是教会小学生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还需要传授小学生对整篇文言文的理解概括能力,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就要带领小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中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学弈》的过程中,老师首先带领小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重要字词,并在小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大意有所了解之后,要求小学生分别用词语来概括两人学弈的状态,引导小学生对一人的专心致志进行概括,对另一人的三心二意进行概括,并在这个基础上对两人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进行对比,引导小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培养小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3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在语文教材中学习文言文内容,老师如何选择高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尤为重要。通过激发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将文言文内容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带领学生学会概括中心思想,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文言文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文言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剑峰.小学语文高年级文言文教学初探[J].新课程,2020(34):18.
[2]陈兰兰.引领趣味,风景这边独好——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2020(35):44.
[3]黄银莲.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课文的解读及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