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高职院校都在乘势而上,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而教育质量评价是促进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性手段,是当前教育改革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新时期,职业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完善教育质量评价对于高职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助力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
一、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概述
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招,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带来的教育质量的挑战不容忽视扩招后在校生整体质量明显下降,学习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基础较差。如何将学生“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达到有效统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才能够为学生就业创造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因此,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体系,则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二、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忽略了以人为本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告诉我们,对于教育质量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习者的素质养成、应该彰显育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但是,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评价基本上是从社会本位出发,比较注重职业院校的宏观发展领域,比如对于学校办学条件、招生规模、学生技能比赛成果、师资数量和结构等方面的评价,而对微观领域“人”的因素考虑较少,特别是缺少对学生成长成素质养成、道德培育及就业能力等因素的衡量。因此,新时期,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必须要完善其评价体系,回归“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政府的支持是中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政府主导能让评价结果具有权威性,但是也必然会导致高职院校自身的作用很难发挥,在评价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此外,近年来,行业企业及社会组织逐渐参与到教育质量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但是,参与程度及评价的广度远远不够,目前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价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显著。在我国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当中发挥的功效仍旧不够显著,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在这样一种评价模式下,就会导致评价不够完整,教育质量评价的目的也很难得到实现。
(三)评价标准过于统一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因此,评价标准也应该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进行调整,但是,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几乎是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的,“大一统”的评价标准既有利,能保证政府评价的有序进行及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同时也存在缺陷,不加区分的采用统一标准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这就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失去特色,很多学校为了达到主导部门统一的标准,往往会不顾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优秀”,从而最终造成高职教育发展受阻。
三、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原则
(一)参与主体多元化原则
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需要多元的参与主体与评价手段,仅依靠学校主体远远不够,要想对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设计,需要按照行业发展现状、教育教学规律、教学管理水平等进行顶层设计,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吸收第三方,如行業企业、政府机关、用人单位等,对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因第三方参与主体不隶属于学校,与学校之间无利益冲突,能够客观评价,因此借鉴外部的力量评价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能够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
(二)机构队伍权威化原则
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主要由质量管理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校院两级督导组、各学院教研室、教师、学生等部分组成。不同的评价主体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调动各评价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够确保从不同角度全面地、系统地评价教育质量。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系统维护、日常运行管理及信息汇总、反馈等工作,并不定期进行系统相关知识的培训,确保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行;教务处负责开期中、期末的教学评价工作;人事处负责对学生及督导组反映问题较明显的老师给予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院校两级督导组负责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反馈,并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指导;教师监控包含教师自评与同行互评两个方面;学生监控主要指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及对教师授课情况的评价。通过多元化的组织与管理,各评价主体相互配合,形成责任明确、分工有序的教育质量评价系统。
(三)管理文件与制度保障规范性原则
全面规范的教育质量标准是科学评价教育质量的依据,高职院校可结合行业特点、学校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出发,依据国家、国际上有关法规、公约制订最新规则和要求,并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质量策划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基础性的制度文件,如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大纲、质量体系文件等,明确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涵盖体系规定的各个要素,并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闭环状态。文件内容覆盖教学全过程,这不仅为日常教学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教育质量评价的有效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达到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静茹,郭扬.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政策发展探析[J].职教论坛,2013(25).
[2]周德锋,崔媛.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职业学校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32).
作者简介:崔利宾(1981.03—)男,民族:汉,河南滑县人,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高职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