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
又到了一学期的期末复习阶段,复习阶段给人的印象就是试卷多,教师忙着批,忙着讲;学生忙着做、忙着改,教师累,学生苦,家长急。那我们应该如何将数学核心素养真正物化在我们的期末复习工作中,真正提高我们的期末复习的质量?我将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具体谈一谈。
一、复习课的目的
1、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已学知识,还要对相关知识进行联系、沟通,把平时学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逐渐形成认知结构。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链,形成知识网络。
2、对概念、规律等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达到深化、巩固的目的。
3、引导学生理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系统深入掌握知识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数学学习习惯。
二、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1、提出复习目标
在上课刚开始的1—2分钟内,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及复习目标。复习目标应做到全面、准确、具体。全面,即要做到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品德养成三方面提出要求;准确,即针对性要强,要做到复习目标重点解决学生在新授课后出现的问题;具体,即不能抽象或空泛而谈。
2、引导回忆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再现的过程,大约4—5分钟。教师应尽最大的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当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导,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相互对白,教师设置“总结性”问题提问等方式完成。
3、分类整理
这是复习中的重点,大约需要9—10分钟。这一过程要完成的任务是:(一)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二)把各知识点分化(求异)。这些工作在备课时应充分作好准备,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混乱。这一过程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
4、整合沟通
整合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新授课的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个知识点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复习课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大约需要10分钟。 沟通不是知识点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还要在同中存异。在前面谈到,回忆阶段即只要求“是什么”,而这里还要追求“为什么”的问题。沟通的目的不仅是求同或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5、设计练习
这一过程大约占据课堂15分钟左右的时间。 针对易错易混点设计练习,针对典型题例设计练习,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去设计练习。
三、上好復习课几点建议:
1、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
每到学期末,学校都会让教师制定复习计划,许多教师对制定计划有抵触心里。其实,我们的复习时间并不长,如何安排复习时间,只有制订了计划,才会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不然的话,就会形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局面。
2、教师先行梳理内容
可以按单元,也可以按领域,通常情况下一般按领域进行梳理。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才能不被学生牵着走。
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把握知识的本质特点。如:面积单位复习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它们的共同点在哪?1、都是用正方形来定义的。不同点: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是用数量1定义边长的。公顷是用数量100米定义边长的。 平方千米是用数量1000米定义边长的。
3、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面向全体
改变以往“习题一统天下”的状况,充分调动学生复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整理知识时,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别一着急了,就亲自上阵,发挥小组合作优势,让学生亲自整理、感悟,加深理解。不强求一节课解决多少数学问题,而更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是否提出合理的思路、作出大胆的假设、进行广泛的交流等。强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努力焕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生命活力。
4、关注结果、关注思考
有些题目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当同学们的答案正确时,往往就往下进行了,而不去问问学生怎么想的,其实有些题目学生的想法会很奇妙,有时我们都可能都想不到,一定要听听学生的想法,重结果,重过程。
5、切忌机械的重复
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大忌,复习一定要有目的,有重点,要对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习题要具有开放性,创新性,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要正确评估自己,自觉补缺查漏,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己的经验。
6、切忌死教方法
思维训练很关键,应该多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画一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们期待着通过期末复习帮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梳理,并藉此能更加准确、熟练地解决相关的问题,能在数学情感、数学观念、数学态度、数学思考、数学意识等众多方面帮助学生获得一次全面、和谐的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