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解构主义与建构主义

2021-11-14 16:39冯洪学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建筑师建构主义

冯洪学

【摘要】解构主义是对于原有的单元式秩序的打破,其中除了包括基本的伦理道德秩序之外,还包括对个人意识以及各种习惯上的改变。解构主义建筑派的代表人物-弗兰克·盖里,他想要探索的是一种不明确的社会秩序,而这种不确定的社会秩序,又可以理解为反中心,反权威,反非黑即白的理论。与解构主义有所差别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在建筑上的体现是有文化或者诗意的建造。建筑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自己的空间、材料、结构与建造本身的方法。其代表建筑师为密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以及路易斯康,两种主义各有其有优缺点,我们应该用客观全面的观点来看待。

【关键词】解构主义;建构主义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1.114

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而提出。其核心理论是对结构本身的反感,实际上则为对于原有的单元式秩序的打破,其中除了包括基本的伦理道德秩序之外,还包括对个人意识以及各种习惯上的改变。解构主义是从结构主义中演化出来的,别名又称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者认为万物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万物没有定势,人们的思维也不应该有定势,不应教条化。后成为一种设计思潮,风靡全球。其主要的设计思想在建筑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解构主义建筑,不得不先提及解构主义建筑派的代表人物-弗兰克·盖里。盖里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建筑师,有人说他自负,固执己见,异想天开。更有人说他的建筑师用纸团揉出来的,但是不管如何,有意或者无意,弗兰克·盖里,让大众记住了自己。接下里笔者将从盖里两个著名的代表作阐述其解构主义思想在其建筑中的体现。

其一为华特·迪士尼音乐厅。该音乐厅因其独特的外观,使其成为洛杉矶的重要地标。其主要造型是波浪形和角型的结合,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流动的乐符和洛杉矶音乐文化的结合。建筑材料上采用高结构的特殊钢,12500张13英寸到110英寸不等的不锈钢片构成了音乐厅外部,其中没有任何两块金属形状是完全相同的。不同于外部醒目而又亮眼的金属钢片,其内部表演区域内墙体,天花板却用暖色调加以衬托。

其二为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该建筑有一种雕塑感,富有建筑语言,以大尺度的体块组合,其中又运用扭转、增减等艺术手法来创造复杂的建筑形体。因其建筑所具有的极强的抽象感,盖里又被誉为“建筑界的毕加索”。建筑本身流动的造型呼应了波光粼粼的水面。建筑材料上采用外露的钛合金属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衬托,互相结合又特立独行,其昂扬的曲势展现了建筑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也正因为建筑本身的独一无二使其成为毕尔巴鄂市复兴的标志。

从其建筑特色中可以反映出盖里在设计中想要探索的是一种不明确的社会秩序,而这种不確定的社会秩序,又可以理解为反中心,反权威,反非黑即白的理论。正如盖里本人所说,你要成为你自己。而这种理论在建筑中的主要体现则为世人眼中一些奇形怪状的建筑,例如当代社会中所出现的鸟巢,央视大楼等都是在这种思潮中因运而生的,当然,这些建筑也毁誉参半。正如这些颠覆更应该是艺性的艺术形式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有人认为,建筑师本身术家,建筑师要表达的是时代的语言,因为建筑本身就是时代的体现,但值得讽刺的是建筑本身不会改变,而时代在进步,那解构主义建筑到底是建筑师的一厢情愿还是时代的人文精神对建筑本身的选择呢?

笔者认为二者皆有之,建筑师有了自己的想法并将其赋予时代的特征。正如上个世纪的建筑,我们要解决的是技术的问题,而在当代社会,当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便将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观察社会其他方面,在原始的课堂中,师为主,学为辅,老师的话是不可以质疑和反抗的,而如今,我们也更愿意对权威本身提出质疑,也更愿意创造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师生身份互换等。而这一切,也确实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文学思潮的盛行,进而促进了教育本身的进步。从这个角度而言,建筑本身的解构主义从某种程度上的确促进了建筑艺术的构筑。进而我们更应该用客观的观点来看待解构主义的建筑。

与解构主义有所差别的建构主义,其最早的提出者是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与建构主义有所区别的是结构主义注重知识系统本身,要求学习者从零开始,接纳新知;而建构主义刚好相反,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加以构建,形成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在建筑上的体现是有文化或者诗意的建造。建筑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自己的空间、材料、结构与建造本身的方法。建构主义本身为一条纽带以连接建筑本身与建筑艺术性和文化性。近年来,由于建筑师结构意识的相对匮乏,建筑本身的艺术性与建筑结构技术渐渐脱离,建筑变的五花八门,建筑师沉迷于空间的抽象与形式的奇特,外形特异的建筑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建筑师的个性,但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剥离,无疑让建筑成为表现主义的俱乐部而沦为功能主义的埋葬厂。所以,我们倡导重提建构主义,重新结合技术与艺术,建筑与构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建筑沦为机械主义与表现主义的桎梏。

说到建构主义,就不得不提一位伟大的建筑师-密斯。密斯在玻璃与钢这两种不变的建筑材料中寻求变化,竭力将建筑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强调构建的简明、意义的清晰以及材料的纯粹。此三者结合起来便形成了密斯眼中完美的建筑。密斯对他的学生曾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而巴塞罗那德国馆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实例,没有多余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造型,空间的流动性与连续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吐根哈特住宅也是密斯最具权威的代表作之一,室内外相互区又相互连接,如书房,客厅,餐厅和门厅作为起居室的四个部分被划分成互相联系的空间。内部流通的空间同时又被玻璃幕墙延伸至花园,造成一种室内向室外延伸的效果,室内外相互渗透。这也是对密斯流动空间完美的诠释。

从西格拉姆大厦、克朗楼中可以看出,在密斯眼中,建筑结构本身也是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而多余的外加装饰只会让建筑看起来更加笨拙,玻璃与钢完美的诠释了建筑的轻盈感以及展现了建筑最原始的结构特色。

除了密斯,建筑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在建构主义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善于观察世界,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正因如此,他们可以透过建筑表面的装饰,外表的奢华,直达建筑的内部,从建筑材料与结构角度直接出发,以最纯粹的方式建造建筑。让建筑回归最原始的面貌。他们的设计摆脱了潮流,摒弃了传统,从城市、人文、建筑本身来思考建筑。强调建筑要与周围,基地环境相融合,建筑要回应自然。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你看看一棵树的变化,在夏天那么丰盛,在秋天开始凋零,到冬天会变成枯枝,不同的时空总是造就不同的情形,所以我的建筑是自然的。”

位于美国加尼福利亚洲的多明莱葡萄酒厂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用石材建造的经典之作,二人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由于当地的可以采集到的天然石块较小,无法直接使用,于是二人研究一种新的金属编制而成你给的笼子,将小石块填进去,进而形成尺寸较大而又规则的砌块。这些砌块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且根据内部功能不同,不同大小的砌块也用于不同的地方,从远处看,犹如给建筑披上一层外衣,具有丰富的艺术感。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建筑是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又偏向于自然主義风格。

相比于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路易斯康更是把材料本身视为一种“天赋”路易斯康认为任何一种材料都有最适合他的结构形式,所以我们要忠于材料,不虚饰任何一个结点,也不虚饰任何一种材料,将材料与建筑物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设计的爱塞特图书馆,简洁干净,不曾有任何装饰,使图书馆本身具有一种亲切感。索尔克学院生物研究所更是将功能的组织、建造技术的表达与形式创造的愿望高度结合起来。

建筑的建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在当代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解构主义的建筑其视觉冲击力是非常强的,适用于大型场所建筑,例如艺术馆,博物馆,解构主义使建筑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品。同时,不同造型形成的不同的空间特色也可以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同时,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很开放的思考方式,在展示新的设计思路,新的建筑形式,技术空间的创造性方面提供了可能性。在当今时代,它仍然具活力,并且也在不断积极的演化。解构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建筑思潮,同时这种理论也是社会发展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提倡反对权威,反对意识形态,反对既定秩序,甚至之前人类所创造出的一切知识体系从而加以重建。这种想法确实有些偏激,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理论也确实带来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它推翻了现代主义倡导的建筑设计规范,让建筑不再囿于规范之中,瓦解了现主义建筑的垄断格局,让建筑师的设计情感得以更好地抒发。

解构主义所带来的新的视觉体验和新奇享受是别的主义所无法替代的。但是解构主义的缺点也是不容小觑的,如果不加以克制,这种反制度的思潮,在建筑领域的大肆应用,就会造就各种外表奇特,内部功能相对混乱的建筑。建筑师们可能会用各种奇葩造型挑战大众的底线。

再来说建构主义,在原有的基础上关注建筑本身固有的特色,摒弃外加的装饰,将建筑与环境相融合,更看重建筑材料所能表达的固有的特色。如果说解构主义是打破规范,冲破制度,那么建构主义便是在制度的基础之上延伸出自己本身固有的想法,丰富制度,完善规范。但如果一味追求建构主义,建筑师的个人情感恐不好展现,建筑设计的进步恐难实现。

建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无法单独拿出一种主义或思潮加以批判或者大肆赞扬,因为二者各有其优缺点。社会本身也是多元化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出现也必然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均有其时代背景。我们不妨客观看待这两种主义,公正的看待这种思想下形成的各式建筑。时代在进步,或许多年后,当我们回过头来,再次审视他们,又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参考文献:

[1]黄茜,陈飞虎.析解构主义建筑艺术[J].中外建筑,2003年3月.

[2]包亚明.德里达解构思想研究(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3]姜竹青.未来时的艺术构筑—瓦尔特·迪士尼音乐厅CNKI:SUN:ZSHI.0.2009-01-026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建筑师建构主义
解构主义对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的影响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小小建筑师
重塑与解构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疯癫亦梦幻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