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芹 赵然
【摘要】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可以促进我国区域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不仅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也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推动海绵城市理论并将其应用于风景园林规划,不仅可以达到控制城市内部资源并合理运用的目的,还可以保障城市内部水循环系统的完善,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率,延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年限。其次,可以改善城市的道路规划、绿地规划、建筑规划等,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系统的修复。最后,可以提高城市的稳定结构,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运用自身的抵抗能力抵御外部风险,不仅可以维持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还可以将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促进彼此协调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运用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1.107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状况日益严峻,2013年中国提出推进“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将城市的降水进行自然渗透和存储,在需要时再将存储的雨水“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防止城市发生积水和洪涝灾害,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的提出是从传统的工程排水到多方位生态排水的历史性转变,可以很好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对于城市风景园林规划意义非凡。
1、海绵城市理论简介及发展历程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雨水管理概念,是提升城市的雨水存储和利用能力,提升城市雨水循环能力,像海绵一样具弹性的城市雨水循环系统。我们所说的“海绵城市”是由城市雨水和水系统的问题切入,以城市雨水管理为核心,实则是我国过去几十年在城市水生态可持续发展实践和探索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提升。海绵城市理论在20世纪中后期被提出,从美国的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到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再到我国的海绵城市,其本质内涵是相通的,我国的海绵城市以城市水生态为核心,将原有水泥管网的雨水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多方位结合,以此构建具有“弹性”的雨水系统和基础设施,在此过程中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的目标,最终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关于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文件,这些文件既有政策层面的,也有技术层面的,对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具体操作都做出了明确翔实的规定,可见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也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力度大,发展快,在海绵城市的建设数量和建设面积上都有着巨大的进步。
2、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2.1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升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的排水系统就像是城市的血管,对城市的地下水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排水系统大多滞后于城市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而且现代城市建设大多是硬化路面,地表的渗透能力较弱,加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一旦遇到暴雨和连续降雨,水无法及时的通过排水系统排除,极易发生城市内涝,影响市民的出行,威胁市民的财产安全。由于城市排水系统的特殊性,其改造工程影响较大,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海绵城市的建设通过软化地面,加强地表渗透能力;清理河道水系,提升自然河流的排水功能;利用蓄水设施存续雨水,综合治理,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防止发生城市内涝。此外海绵城市通过增加绿化面积,绿色植被可以有效地吸收汽车尾气和扬尘,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对城市的归属感,更好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海绵城市还会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乱丢垃圾,浪费资源的不良习惯,进而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形成人与环境的友好相处。
2.2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降低城市建设成本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渐凸显,如何提升城市水资源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污水净化能力,做到开源节流,是城市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海绵城市主张改善自然环境,发挥自然河道和水系对城市水利工程的作用,减少人工设施和工程建设,将城市的地表径流、地下水系统、河道水系、下水道系统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做好水资源的存蓄、处理和再利用工作,有效地积聚雨水,提升地下水径流,增加城市水资源储备。通过对城市水循环的综合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以及供水设施的建设,降低城市建设成本。此外,城市综合水循环系统还可以有为城市清洁、园林灌溉、防火灭火等提供便利,降低运行成本。得益于多年來坚持走绿色发展路线,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成果显著,大大地降低了城市建设成本。
3、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风景园林是海绵城市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无论从宏观的景观格局上来说还是从微观的园林造景来说,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风景园林规划的生态属性。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具体运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大方面。
3.1宏观层面上——应用在构建园林生态景观格局上
水生态作为园林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是实践海绵城市的主要空间载体,在宏观上看,要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将水生态多样性与风景园林规划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改善地表环境,提升水资源循环能力,为城市园林景观提供了更好地生长环境。同时通过对雨水的存续和再利用,为现有园林景观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资源。在大的景观格局上来说,海绵城市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更为低影响地建设规划方案,为园林景观提供了更生态的发展环境,是实现“山水林田湖”有机生长的重要手段。此外,通过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宣传,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对风景园林的保护意识得到提升,为风景园林的维护提供了更好地人文环境。
3.2中观层面上——应用在完善风景园林的系统规划上
一是应用在园林的道路系统规划上。道路是风景园林的脉搏,通过对园林各个景观的勾连,让园林景观井井有条,不仅方便了景观的日常维护工作,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好地观景感受。在景观的道路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生态保护的问题,结合景观的实际状况,科学地进行园林景观的道路规划工作。首先,在园林道路的总体规划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布局,不要破坏生态完整性。其次,在道路的材料选择上,要摈弃以往的水泥和其他硬化材料,选用材质疏松、透水性好、环境友好型材料建设,尽可能地保护园林景观,有条件的景区可以采用自然草地作为景观道路,尽可能地维护景观的自然属性。积极推进绿道建设,将海绵城市理论运用到风景园林的道路规划当中。最后,在对道路的形式进行设计时,采用分段引流的排水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排水口和蓄水池,采用下沉式排水方式,将积水引入道路旁边的储水罐和花园里,将雨水一部分自然下渗,一部分分装储存,以达到合理管控和利用的目的。
二是应用在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上。绿地系统是风景园林规划的重要体现。通过海绵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生态廊道,发挥海绵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特点和优势,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融入海绵城市的理论,将城市中的绿地变成实现海绵城市目标的重要载体,在设计中尽可能的扩大城市绿地的总体面积,优化相关绿地的布局形式和位置,为宏观上的绿色雨水设施的建立和落实工作提供了空间与衔接。在规划过程中,通过合理设置下沉绿地,局部土地进行改良,以增强泥土地渗透能力,选择适应本土生长的植物和一些耐性较强的植物等办法,保障绿色植物的正常生长,确保景观效果。
3.3微观层面上——应用在风景园林的各要素上
一是应用在生态湿地建设上。湿地作为主要的“海绵体”之一,不仅具有调蓄防洪的作用,还可以有效的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污染成分,减轻水污染等状况。在开发建设生态湿地过程中,要确保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其中,在保障生态湿地原有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以最低影响来进行人工开发,建立禁止区、限制区、开放区等,仅在不影响生态湿地功能的开放区构建居民可以亲近的活动区域。
二是應用在河道景观建设上。河道景观是风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景观的自然隔离带,使园林景观分明。河道景观还可以增加园林的活性,使园区更加充满活力。河道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作用,还具有重要的水资源调蓄作用,为园林提供灌溉水资源。河道景观的建设,要依据海绵城市的建设理论,因地制宜,在原有的河流水系基础上,结合生态水岸,合理的规划园林河道景观建设。做到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充分发挥调蓄和灌溉作用。近年来,为了提升绿色生态水平和配合海绵城市建设,各个城市均十分重视河道景观的建设,兴建了大量的河道景观风景园林,成为居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之一。
三是应用在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建设上。作为海绵城市实践中的最小“海绵体”,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都是最直观的生态可持续雨水利用设施,也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在这些微观景观设计上,采用低维护植物等方式,增加城市水生态多元化,更大程度的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结语: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压力较大。海绵城市发展理念,是一种坚持绿色生态的城市发展四项,在推进城市排水、积水洪涝、污染防治、风景园林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这种绿色城市发展思想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能够有效的降低各类生态资源使用压力,合理充分利用城市中的雨水资源,倡导城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一定要积极宣传推广海绵化建设的优势,不断提高我国城市海绵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魏巍,白杨,王忠杰,等.海绵城市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以西咸新区沣河景观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21,37(z1):28-33.
[2]陶卉.风景园林规划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J].写真地理,202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