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到振兴有效衔接的“海雀”模式

2021-11-14 12:03唐任伍温馨
民生周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海雀攻坚村民

唐任伍 温馨

海雀村是贵州省毕节市辖的一个贫困村,其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成为类似贫困村实现脱贫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典型,也是理解贵州省减贫奇迹的关键。厘清“海雀”模式,一方面为“十四五”时期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贵州特色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为贵州探索“十四五”时期破解乡村振兴难题提供了路径选择。

海雀村的“脱贫三角”经验

海雀村在脱贫攻坚阶段形成了“党建引领—生态脱贫—产业脱贫”的“脱贫三角”特色模式。其中,党建引领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核心领导力,生态脱贫形塑了海雀村脱贫攻坚阶段的天然环境与资源基础,产业脱贫助推海雀村形成脱贫攻坚阶段的经济基础与内生动力。

党建引领。海雀村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形成脱贫攻坚党的领导力和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工作体制。坚持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创新推进“十子法”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基于党建引领脱贫路,海雀村党支部将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主体紧密协同,共同建设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并共同接受党的思想教育,以党的思想凝聚脱贫共识,共同探索独具海雀特色的脱贫路。

生态脱贫。海雀村是贵州省毕节试验区“生态脱贫”的典范。在几代党组织和村民的艰苦奋斗下,实施“种绿山头、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的超前绿色布局,2020年海雀村森林覆盖率达到77.2%,成为乌蒙高原的天然氧吧。利用自然资源禀赋,海雀村革新农业技术,探索杂交种植,初步形成了山上“绿色银行”、山下增收增粮的绿色发展模式。历史上生态脆弱、土壤贫瘠的海雀村走出一条生态脱贫之路,不仅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赢局面,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的生态脱贫模式。

产业脱贫。海雀村针对自身高原气候条件,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因地制宜、反复试验,逐渐摸索出药材、果树、食用菌等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多种种植产业混合发展,形成产业互动与协同发展,并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有效激发了村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海雀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四大桥梁”

海雀村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为更好地提升村民的生活幸福感且有效地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在“四不摘”的基础上,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力接续乡村振兴战略,构建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的“四大桥梁”。

产业融合巩固脱贫成果。产业兴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的经济基础。海雀村建立合作社并创新经营方式,形成“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运营管理模式;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极大激活村民创新创业动力,彻底盘活乡村集体资产,显著激活集体经济活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依托互联网和交通网与物流网,构建现代化农村电商产业体系;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带领村民拓宽乡村产业链、升级乡村价值链,以完备的利益连接机制构建乡村振兴命运共同体,产业融合增值收益由全体村民共享。

多元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党的思想文化是海雀村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全村文化生态的核心。作为“省级党性教育基地”之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广大党员同志的“精神故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的文朝荣精神吸引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前来学习,既构成了海雀村的精神内核,又树立了海雀村的“精神品牌”。依托红色基因、建构红色文化记忆、加强红色符号传播、突出红色仪式展示,通过红色精神的弘扬和讲好红色故事,极大地提升了党员的党性修养,为推动乡村振兴事业提供精神力量。璀璨民族文化是海雀村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发民族文化和苗族大迁徙舞等民俗风情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让海雀村各族人民群众搭上多元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列车。

?

绿水青山绘就宜居乡村。实现整体脱贫的海雀村始终坚持生态和发展两手抓,带动村民坚守绿色生态初心,为万亩林海配备专业护林队、建立国储林生态保护项目、制定树木“花名册”、开设“绿色银行”,最终建立起“生态资源变股权、村民变股民”的“绿色红利”共享链,为海雀村可持续发展构筑坚实基础。同时,海雀村拓宽资金扶持渠道,大力推进乡村庭院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宣传环境卫生知识并整治公共卫生问题,贯彻开展垃圾分类、统一处理,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质量,生态宜居“新海雀”的雏形展现在全体村民面前,极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基层组织打造善治乡村。海雀村党支部是打赢脱贫攻坚、决战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不仅担负着发展壮大基层组织队伍、建立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的核心领导责任,还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对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形成科学决策支撑。目前,海雀村基层治理形成了乡级领导和驻村干部联合办公机制,制定了“海雀村村规民约”,创新制定“文朝荣群众工作六法”等体制机制,构建起具有“海雀”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此外,海雀村定期开展政策宣讲群众会,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应村民所需和解村民所困的基层治理平台,构建起了常态化的返贫复贫动态监测网络。

海雀村实现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未来打算

乡村振兴是海雀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战略选择,也是贵州省支撑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海雀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马不停蹄,乘胜开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定规划,抓举措,见行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着共同富裕的美好前程迈进。

持续强化资源要素支持,破解城乡资源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构建农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乡村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质量变革。推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完善乡村水、电、交通、燃气、网络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尤其对于交通、信息网络的规划与建设,要立足区域乃至国家全局,力争突破行政与区域的壁垒,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效协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标准统一与制度并轨,提升乡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与居住环境,显著提升乡村人民幸福感,使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

強化知识与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实现乡村发展从“输血脱贫”向“造血致富”演进,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变革。建立以乡村经济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为构成主体的乡村振兴人才结构,形成囊括人才引进、选拔、培养、管理、考核和激励的人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建立知识与能力基础。注重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推动贵州大数据等数字化优势产业向乡村振兴赋能,实现数字经济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创新为路径提升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打造贵州乡村产业品牌优势;以数字技术支撑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依托数字化能力赋能乡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探索形成乡村振兴战略创新的贵州样板。

抓紧总结构建凸显贵州特色的典型模式,形成在全省范围内可推广、可学习的先进经验,推动乡村振兴的效率变革。进入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需要发挥乡村战略规划的导向作用,探索适合不同乡土环境和现实条件的战略发展路径。由于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着战略规划的能力短板,因此构建巩固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至关重要,为全省乡村探寻全面振兴发展路径提供学习和借鉴样板,在凝聚发展共识、提升制度效率的基础上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效率变革。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十四五时期贵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海雀攻坚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大西洋海雀
有了党的好政策,还需自己更争气——海雀脱贫实践的经验启示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大西洋海雀
大西洋海雀,你真倔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