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洪莲 曾泽军
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管护巡护队
牛羚
每年的特定时期,总有一行六七人的身影在西岭雪山的大山林里穿梭。他们分工有序,各自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大包,在深山里敏捷地行进。白天,他们四下里小心翼翼地观察,在领队的带领下赶往一个又一个目的地。夜晚,他们撑起帐篷,休整后再出发。他们就是大熊猫公园大邑片区的巡护队——雪山脚下的“守护神”。
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巡护队成立于2004年,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推进,2020年发展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管护巡护队。巡护员巡护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是邛崃山系大熊猫繁衍生息的重要保护地,也是同时拥有大熊猫、雪豹双旗舰保护物种的区域之一。境内的西岭雪山因“诗圣”杜甫的千古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闻名于世。
据大熊猫公园大邑片区的巡护队长张学良介绍,2018年5月28日,一只大熊猫跑进了村民种的竹林里偷吃竹笋,被他“逮到现形”:嚓嚓嚓,竹林中,熊猫吃得正惬意,他拿起手机拍下视频,并学熊猫“嗯嗯”的声音呼唤它,“它一点也不怕,叫它‘老猫儿’也不怒。”拍摄的视频里,能听到他宠溺的语气:“好大一只猫,慢慢吃哈”,偷吃竹笋的家伙一点也不客气,愣是吃饱了肚皮才回到山上。2014年3月“守护神”利用红外线触发相机捕捉到两只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雪豹活动轨迹,这应该是首次在全世界离千万人口最近的城市发现雪豹种群。
血雉
巡护队员
林木苍翠、溪流淙淙的小河子沟,是他们日常巡护的起点之一。顺沟而上约半小时,队员们依次踩着湍急水流中凸出的石头跨过溪流,爬上斜坡,钻进密林深处。“原始森林中根本没有路。”这时“刀就派上用场了。”负责开路的队员在前方用刀披荆斩棘,队员们手脚并用无畏前行。随着海拔从1000多米到5000米以上,森林逐渐变成高山草甸、雪山。一次巡护下来经常需要十天左右。最困难的事就是2020年在高山上安装监测装置。那年秋冬之交,十一月初,张学良率队一行三人向海拔3500多米的山脊进发了。要想装好一个设备,单是电池就需要8块;每块电池重达41公斤,体积巨大,无法拆分,一人一次只能运送一块。好不容易把部件运送就位,时间已临近初冬。他们一边向上走,一边收集干柴。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气候之严寒让他们的眉毛都结起了冰。三人在山脊下搭好帐篷,清扫出一片空地烧起取暖的篝火。此时,两人守在营地,一人孤身直上3500米的高山,进行组装工作。大雪漫天飞舞,严寒至极,每拧好两个螺钉就必须下行营地烤火。如今,看到自己安装的设备监测到了各种宝贵的野生动物,巡护队员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在无人区的密林中穿行,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天跋涉二三十公里是常态,艰苦的环境使得巡护员练就了“草上飞”“树上爬”“河里跳”的必备技能。
除了防火、防盗伐、防偷猎,安装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取存储卡是队员的重要工作之一。2020年4月的一天,队员赵建国和5名队友正在更换红外相机电池,忽然前方密林中出现上百只牛羚。受到惊吓的一群牛羚慌不择路,朝着队员方向飞奔而来。牛羚个大体壮,要是被撞上,后果不堪设想。“快上树!”,情急之下,“嗖嗖嗖”,6人就近快速爬到树上躲避。“我们低头看着一只只牛羚飞奔而去,大气都不敢出!”赵建国说。
大邑管护总站大蒜坪站负责人庞明建介绍,2015年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邑县区域内野生大熊猫数量已经增长至26只,“现在实际上可能更多。”此外,珍稀动植物也更加丰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0多种,红豆杉、珙桐等高等植物有2063种。
常年守护雪山森林,他们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巡护队中年纪最大的赵成伟说:“在山里,我们走的都是动物走过的路,它们给我们引路。” “人和野生动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了,人与自然才更和谐。”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雪山脚下的“守护神”已经做好一切准备让它们度过千秋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