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宣告设立。四川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之一,划入面积达两万余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绝大部分。
过去40年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其中分布在四川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今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显示,随着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快速优质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10月12日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记者采访了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景弘。谈到大熊猫受威胁等级程度降级主要得益于什么,王景弘表示,“国宝”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得到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的肯定,这主要得益于六个方面:
一是制度优势;二是法制保障。几十年来,国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对大熊猫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三是政策体系,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四是经费投入,特别是1998年以来,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投入,仅四川省就达到了1160多亿元;五是科学研究,对濒危物种,特别是大熊猫的科学保护、专业保护和有效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最后,则是得益于大家共同的努力,包括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生态环境系统、林草系统所有干部职工不遗余力的投入和艰辛付出。
而大熊猫从濒危到易危,为全球濒危野生物种的保护,提供了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王景弘表示,所有参与保护大熊猫的团队,他们的意志、决心、思想、理念、思路路径、政策制度和措施办法都非常值得全球借鉴,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全世界都有指导性,它的系统的观念,为大家解决问题提供了一揽子的办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