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聪
(盐城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我国文化中和的意境。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及意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将其看作民族声乐的重要体裁。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及人文修养。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进行古典诗词歌曲教学时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诗歌既是诗,也是歌。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诗词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音乐的作曲作词,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古典诗词歌曲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近年来,这样的艺术形式却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在过去,我们通常将古典诗词歌曲看作阳春白雪,换言之,古典诗词创作年代久远,且部分词句晦涩,很多艺术家无法对古典诗词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也无法把握其真正的内涵价值。与此同时,部分公众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古典诗词歌曲毫无价值。久而久之,这一高雅艺术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关注。由此可见,在当前社会,古典诗词歌曲的普及和发展难度较大。
我国著名声乐教授王苏芬至今仍然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发展而不懈奋斗。她积极推动古典诗词歌曲走入高校,使古曲教学走入了本科、研究生等良性的教育轨道,2007 年还推动成立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中心”。这一举措对古典诗词歌曲的普及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不断引导着当代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艺术。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目前社会中从事该领域的人才极其匮乏。
受社会多元因素的影响,目前部分高师音乐专业教师缺乏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正确认知,没有充分意识到其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作用,不够重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十分考验演唱者的音乐素养,因此教师的专业能力、文化修养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果高师音乐专业长时间处于盲目发展阶段,就根本无法对古典诗词艺术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也就无法将其发扬光大,使之走入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大多数高师院校使用的声乐教材都是咏叹调及其他艺术形式,有关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教学内容极少,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一歌曲类别,久而久之,古典诗词歌曲成为了高校声乐教学的盲区。
中国音乐学院是目前我国从事传统音乐教学的最高学府,其开设了《古典诗词歌曲》这一艺术专业课程。随着王苏芬教授退休,这一专业课程却没有任何一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学院曾明确,教授该课程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极高的音乐素养和文学修养,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而王苏芬教授所带的研究生虽然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却因为外界的种种因素没有接班继承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育事业。由此可见,即便是音乐最高学府也无法有效开展这一课程,更别说其他地方院校了。
对我国古典诗词歌曲来说,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改革创新才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运用拿来主义,之后再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二次创作,开展有效革新。这样的文化理念对现代作曲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普及古典诗词歌曲,作曲家谱曲必须立足大众的实际需求,分析其接受程度,最终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例如,知名作家琼瑶对古典诗词就有着自身的理解和认知,其最擅长运用古诗词,《在水一方》《几度夕阳红》《月朦胧鸟朦胧》等歌曲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琼瑶对我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和认知,也显示了其较高的文学素养。琼瑶的歌词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流行音乐,实现了二者的有效融合,并且整体效果较好。歌手邓丽君对古典诗词的演唱也有一定的研究,其改编创新的《但愿人长久》《独上西楼》《思君》等歌曲,即便在当前社会,传唱度也是极高的。通过这样的创新,可以使民众更为全面系统地感受古典诗词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所散发的艺术魅力。
由此可见,不管是琼瑶还是邓丽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古典诗词歌曲的教学及创新提供了参考。历朝历代创作的诗词歌赋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当代社会的演唱者和作曲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他们可以通过改写古典诗词歌曲,融入自身的思想情感,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本质上都能推动古典诗词歌曲在现代社会的普及发展,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高师院校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场所,更应注重对古典诗词歌曲的研究与保护。
1.将古典诗词歌曲作为声乐专业学生的必考曲目
在音乐专业的考试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要求学生演唱咏叹调或其他形式的歌曲,并没有将古典诗词歌曲引入考核曲目中。面对这一现象,高师院校必须对声乐专业进行有效改革,立足学生实际,将古典诗词歌曲作为必考曲目。在考核时,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演唱一首古诗词歌曲作品。这样的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音乐修养及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考核曲目能在高师校内形成积极和谐的氛围,切实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作品的认知,明确其体裁,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定期组织开展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音乐活动及讲座
王苏芬教授的学生尹祎雯在2009 年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演唱了《小梁州》《菩萨蛮》等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作品。整个音乐会十分成功。同年,山东某高校也举办了古典诗歌专场音乐会,声乐专业的学生演唱了《大江东去》《长相知》《红豆曲》《春晓》等相关的歌曲。通过深入演绎每一首歌曲,所有的师生都深深地感受到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所在及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在音乐会结束之后,有声乐教师提出,古诗词艺术歌曲音乐会的开展不仅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及教学能力,最重要的是在高校中有效推广普及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作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使其积极继承并发扬我国古典诗词歌曲作品。近年来,北京大学也举办了中国古曲北大专场音乐会。在音乐会中,表演者演唱了《凤求凰》《敕勒歌》《春光好》等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作品,使人们切身感受到我国民族的强大以及古典音乐的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高师院校也可以举办一系列多元化的声乐讲座,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周边优秀院校及骨干教师的合作,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使学生切身体会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中文学与音乐融合的魅力。
王苏芬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歌唱家。她在公开场合多次表明我国古典诗歌后继无人,呼吁广大民众保护和发展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师院校作为音乐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必须正确看待中国古典诗歌音乐的重要性。长期以来,王苏芬教授致力于保护并传承古诗词歌曲,她不仅推动古诗词歌曲进入高校,还招收学生,传承古诗词歌曲教育事业。尽管已经退休,她仍放不下这份事业,依旧承担着古典诗词歌曲传承与发展的工作。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的中青年声乐教师更应肩负起自身的责任,积极学习,深入探究,为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高师声乐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必须帮助学生系统深入地了解我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内涵,明确其体裁特征,加强系统化认知,引导并鼓励学生独立演唱,使其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自身爱国之情,感悟中华民族音乐的丰富底蕴,树立民族自信心。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古典诗词歌曲的普及和传承,为学生做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推动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进一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