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吉林 长春 136000)
东北秧歌起源于民间,是一种兼具欣赏性、娱乐性的一种集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等地。东北秧歌经过了民间艺人的传承,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价值。东北秧歌吸收了满族的舞蹈艺术精华,通过民间的传播发展,在道具的使用方面也逐渐形成了特色。花棍在东北秧歌道具中使用较为广泛,通过秧歌舞蹈的演变,花棍在秧歌中普遍使用形成了东北特有的花棍秧歌。东北秧歌广泛利用道具花棍是东北地区满族人民孕育出的东北特色的秧歌舞蹈,花棍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角色定位,增强舞蹈张力,是丰富舞蹈表演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值得我们深刻研究和运用。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东北秧歌中道具花棍运用较为广泛而形成了特有的花棍秧歌舞蹈。花棍秧歌通过表演者充分运用花棍道具和秧歌表演基本功创造,通过一系列秧歌特有的动作风格等表现形式来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等地域文化特色。
花棍作为舞蹈道具源自满洲贵族舞蹈,花棍表演是满族舞蹈表演形式之一。顾名思义,花棍的组成包括花和棍两方面。用一根棍长约80-100 厘米,直径约2.5-3 厘米的木棍或者主干支撑,在距离两端5-10 厘米的距离上分别制造透空孔,利用一定的装饰:包括小铜钱、彩色绸布等对棍子进行装饰,让花棍玲珑作响的同时更为色彩斑斓。花棍的产生是来源于满族萨满祈福。现在,东北秧歌中花棍的制作过程一般较为简单,长度上也有所不同,同时装饰也更为简洁,有时以红绸为饰。东北秧歌中打花棍,是对东北人民生产生活的展示和体现,更是展示人类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重要内容。
舞蹈文化厚植于传统历史,人们生存和思想情感的共鸣形成固有的舞蹈形态。民间艺人受传统思想和民族审美观念的影响,花棍秧歌的创新速度较为缓慢,舞蹈表现的情感张力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东北秧歌展现出满族祖先狩猎、战争、爱情等方面的内容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依然存在涤荡作用,并被高度认同。花棍秧歌源自于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和萨满礼教的影响,传承了萨满文化万物皆有灵性的理念。同时,运用舞蹈动作展现满族风土人情。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进行了情绪化的肢体表演,进而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以至于形成了东北花棍秧歌特有的舞蹈。作为小舞种舞蹈、地域性舞蹈,东北花棍秧歌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花棍舞蹈已经逐渐流行于东北地区,是一种受地域限制,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集歌、舞、乐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于一体的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
东北花棍秧歌有其充分的地域特征,火辣、热情而又不失稳重、幽默。东北花棍秧歌兼具了百姓娱乐的特征,充分彰显了秧歌舞蹈特有的表演艺术,其风格特点呈现出泼辣、妖娆、艮劲儿,其舞蹈动作呈现出“稳中浪”的风格特色。而秧歌打花棍舞蹈难度高、动作夸张,需要很强的舞蹈技术和力量作为支撑。东北秧歌通过花棍“前后打”、“左右摆”、“拐肘打”等表演技巧为舞蹈增色不少。花棍的使用节奏明快、风格独特,展现出东北黑土地上淳朴豪放的灵性和风情。同时,花棍的使用,以基本动律为据,扩充民间舞的表演空间,将动作、道具、感情三者结合,提高形体表现力、情感的抒发。
东北秧歌中,通过在欢快明亮节奏较强的打鼓伴奏下,表演者运用花棍表现出花样繁多的“花活儿”,体现出东北秧歌稳中浪、俏中浪等艺术特点。东北花棍秧歌的艺术风格在热辣火爆、滑稽幽默的同时展现出全面真实的东北人民朴实大方,热情醇厚的性格特点。随着民族融合、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满族文化、民俗舞蹈道具的运用值得我们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深入探析。东北花棍秧歌在舞蹈教学中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不断向适合舞蹈教学的模式发展。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花棍,展现秧歌的艺术价值,给观众呈现出更多更好的舞蹈作品,是现阶段舞蹈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在传承传统东北秧歌对道具花棍的运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充分利用多元化的舞蹈舞台表演形式让东北秧歌更加完美地呈现给观众,从地方性区域舞蹈走向国际。
舞蹈可以说是以人类身体为主要媒介的一门艺术,是透过其来研究身体审美的学问,舞蹈是一种人体运动的艺术。通过借助人体完成系列动作,展现舞者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情感认知。在舞蹈教学研究中我们要注重对“情”的把握。东北秧歌道中“花棍”的使用,既能展现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花棍秧歌在民间传承的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传播,逐渐被吸收走向课堂。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意对花棍“情”的把握。秧歌本身作为一种民俗舞蹈,它从群众中来,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花棍的运用也要深入到东北基层进行研究,熟练掌握花棍道具的使用,做好资料搜集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怀有对民间艺术尊重敬畏之情。对于民间艺术丰富的、娴熟的、美妙的艺术技巧以及表现形式的开拓和提炼,需深深扎根于民间艺术的土壤,对大量的资料素材整合分析进行深入的研究,细心品读花棍在东北秧歌中的精神内涵,从民间舞蹈中提取出更加纯粹的艺术珍品。在舞蹈教学研究中,教学者要将课堂和舞台有机地融合,在对东北秧歌道具花棍的运用过程中,让表演者充分把握花棍秧歌的风格特点,通过肢体语言,利用舞台表演,将耍花棍的精髓传递给观众。
东北秧歌中花棍的运用最为精妙之处在于其蕴藏的韵味,花棍秧歌中蕴含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东北秧歌中对于道具花棍的运用一方面需要娴熟掌握花棍在“耍”的时候的动作要领,另一方面要在娴熟的基础上将东北秧歌的风格韵味巧妙、自然地展露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反复琢磨,揣摩花棍在“耍”中的奥妙,最终让花棍的运用来呈现给受众不一样的舞台风格,形成一连串值得看的舞蹈“动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东北秧歌舞蹈的风格特征,利用手中的花棍,利用秧歌的动作要领,配合歌曲律动风格,传递舞蹈精华。
在教学中,对于花棍的运用要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进行部分修改和加工,但是在基本的技术动作上,要保持东北秧歌的韵味和风格,这就需要教学者在教学中将技术性和知识性有效结合。一个成功的舞蹈,要形神兼备。对于花棍秧歌中的技术动作,不仅要做到形似更要神似。对于花棍的基本动作要领,需要舞者们准确把握花棍秧歌的风格特点,更好地去用肢体传送给观众美感。舞蹈教学要通过培养学生的素质来提高学习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对花棍秧歌和表演风格的挖掘,让学生更多的协调性掌握花棍秧歌的精髓。这需要舞蹈表演者对于东北秧歌的历史文化,及动作展示的文化内涵领会到位、准确把握,这种训练不能单单靠舞蹈技术来完成,需要表演者有更高的知识结构,在舞台上更好地利用花棍来传递东北秧歌的精神实质、民族特色,完美呈现东北秧歌的舞台效果,给予观众更大的视觉冲击及舞蹈的文化传播。
东北秧歌中的花棍秧歌是一种原生态舞蹈,这种原生态其中一方面的展示就是花棍的原生态,前面我们已经对花棍进行了介绍,花棍的原生态造就了东北秧歌所展现的内涵的原生态。东北秧歌中花棍秧歌追求的是一种“带劲”,这种带劲通过人体的肢体动作的展现以及音乐律动来展示。那么,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东北秧歌中对花棍的使用中“带劲”,继承和传承传统花棍秧歌的艺术技巧和浓郁的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深化和升华的循环中形成课堂的表演风格形式。
东北花棍秧歌具有独特的地域、民族特征,属于民族民间舞蹈小舞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格外注意花棍秧歌的民族特点,在经历了历史的沉淀、环境的影响之后,花棍秧歌所呈现出来的人文变化;吸收整理搜集花棍秧歌的经典套路和打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出符合学生训练,保留传统花棍秧歌精髓的舞蹈作品。
东北秧歌中的道具花棍的使用,对东北秧歌的特色风格的形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保存原有舞蹈风格的基础上,花棍秧歌需要更多地吸收外来的艺术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保留花棍秧歌传统的地方艺术特色,同时也要积极创新突破这种东北秧歌的地域限制,吸收多元化元素让东北秧歌发扬光大,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方法,做到从整体到局部系统把握、统筹安排对东北秧歌道具花棍的运用。我们要本着从群众中来到教学中去的原则和理念,创造出更多适合花棍秧歌、花棍秧歌课堂教学的打法套式。东北秧歌道具花棍在舞蹈教学发展中,对于风格的设定是十分重要的过程,教学者要在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东北秧歌发展的教学模式,在长时间的教育教学中逐渐摸索出教学体系,让东北秧歌道具花棍在舞蹈教学中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