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倩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200)
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与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被称为西方三大里程碑式作家。同时,他也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其作品以丰富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对封建教条主义的反抗和对自由、平等、开明的政治政策的美好追求。其思想主张对当今时代发展依然有参考意义,其作品对于爱的追求表现得尤为明显。人文主义关怀思想更是莎士比亚作品的灵魂支柱。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爱与人文主义关怀思想的进一步探讨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矛盾,同时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和艺术水平。
爱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构建。莎士比亚率先将其应用于戏剧创作中,揭示出幸福爱情的获得需要摆脱周围环境的束缚,需要爱的双方共同争取。在表达爱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出作者对挣脱禁欲主义枷锁的强烈欲望。作品体现了旺盛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对时代的不满与抗争精神。我们现在认识到,人类对于爱的渴望是无穷尽的。莎士比亚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仁慈之爱、和谐之爱以及平等之爱,不仅是当时社会中的一道光,更是推动人们积极向善,切身感受爱的真谛的思想动力。上述内容即莎士比亚在戏剧中表达的爱。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对不同事物的表现形式往往不同。在戏剧中,被表现出来的爱是高于一切的,并且由于戏剧的夸张表现,其中的爱自然也被视为魔法,可使一切愿望实现。爱关系着国家的兴盛衰亡以及世界的危急存亡。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没有爱,似乎世界都会灭亡,国家和人民也会陷入灾难之中。虽然戏剧存在夸张部分,但作为思想解放的作品,再结合作者所处时代,其作品中对爱的标准的解释自然也就合情合理。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缺失爱心,凶残的国王受尽谴责,最后获得悲惨下场,其争权夺位的阴谋被批判得一无是处。对时刻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作者则给予了同情之爱以及多种关怀。戏剧作品《理查德三世》的人物塑造极具戏剧性。理查德三世是一个身患残疾,走路不便且其貌不扬的君主。从人物形象的最初塑造来看,这为后续丑恶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由于其童年尝尽人间辛酸,君主理查德三世嫉妒一切关于爱,关于美好的事物。他对万事万物都怀着一颗仇恨之心,内心愈发邪恶,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他不惜大开杀戒。缺少被爱的经历直接导致君主形成了残暴的性格,从而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社会动荡不安。在戏剧的结局,莎士比亚给予理查德三世受到正义之师讨伐的下场。整部作品充满戏剧色彩,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出爱的重要性以及残酷冷漠、暴力无情等缺乏爱的行为带来的悲惨结局,最终,理查德三世死在正义之师脚下。除此之外,莎士比亚还设置了另一个人物形象,用以映衬缺失爱的后果:亨利五世及时醒悟,在治国理政方面开始注入仁爱之心,企图用爱救赎自身,并对以往行为进行忏悔。对亨利五世的结局,莎士比亚大力赞扬,从而与前者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在其另一部戏剧作品《仲夏夜之梦》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类似于古典文化中世外桃源的场所——雅典附近如同仙境一般的森林,此地没有被国家扭曲的婚姻法,只有相思花的汁液,这种液体具有支配爱情的力量。显然,此故事情节为虚构且部分夸张。但就内容而言,这部作品主要反映对自由、爱的向往以及对封建专制主义不合理规定的抨击。同样,此种故事叙述方式再一次被莎士比亚应用于其作品《皆大欢喜》中,此故事主要发生地被设置在一个叫亚登森林的地方,作恶多端的君主弗莱德里克在森林中偶遇了修道士。在修道士的一番指引下,其突然开悟,放下手中权力,诚心悔过,并且放弃了自己君主的身份,置身于和谐安宁的世界中享受万物的美好。通过分析上述几部作品中人物的塑造以及情节的设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莎士比亚的戏剧天赋,其通过不同的手段向世人诠释着来自内心的爱。
爱的形式分为很多种,上文所讲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家国大爱。接下来,我们通过莎士比亚的部分作品来论述其对男女之间爱情的歌颂。莎士比亚认为,盲目冲动的爱不会长久,也不可靠。就当今时代而言,闪婚闪育以及最后的闪离现象充分印证了他的观点。在《爱的徒劳》中,作者以那瓦国国王为核心人物展开故事。国王最初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因而带领众大臣立下誓言:三年不近女色,抵制外界诱惑。然而,当法国公主与其三个女伴来访时,大臣们以及国王纷纷向女人们示爱。突然的转折使作品充满了戏剧性,但最终臣子与国王均找到伴侣,开始了幸福安宁的生活。这个结果出人意料,莎士比亚并未对国王等人的行为进行抨击,反而设置了皆大欢喜的结局。从这方面也能看出莎士比亚对爱的重视与无限追求。姑娘们在对国王等人进行考验时设置的一系列难关暗示了爱情的获得并非容易之事,需要爱的追求者不断努力与付出。此种情节的设置映照现实,因此,人们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莎士比亚对爱情的赞颂。
首先,莎士比亚在作品中极力宣扬与肯定人类存在的价值,这对当今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戏剧《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围绕丹麦王子复仇的事件展开描写,这部作品所要传达的就是极为典型的人文主义精神。哈姆雷特由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反差而在心里埋下了矛盾的种子,而矛盾又是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此种情节的设置不仅体现了莎士比亚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戏剧天赋,更为作品后半部分中人文主义关怀精神的宣扬埋下伏笔。在复仇过程中,哈姆雷特纠结、彷徨、无助、最后失败,我们也可以把这一过程类比为追求梦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者充分表现了人文主义者想要挣脱封建主义枷锁的强烈诉求。虽然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也是阶级统治的人物,但其并未居高临下,剥削百姓,而始终在用平等的心态与百姓相处,宣扬关爱人性,民主平等的意识。作者急切想要表达的诉求毫无保留地通过戏剧角色展现在人们面前,往往来自心灵深处的怒吼最容易被大众所感知。哈姆雷特被称为时代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以及举世瞩目的中心。在文艺复兴时期,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个青年形象,大力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哈姆雷特悲观、犹豫,踌躇,但又摒弃世间一切丑恶。他从善良与爱中体会着幸福的味道,似乎真的变成了有血有肉的现实人物。他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葆活力,也肯定了人本身存在于世间的重要价值。
在作品《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着重表现了人人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作者通过塑造鲍西亚这个人物角色,向同时代人传播自己不屈的意志与思想。作品中,鲍西亚渴望打破封建家庭的枷锁,得到自由恋爱的机会。她是莎士比亚创造的较为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她拥有很高的智慧,且为人勇敢。她敢于打破精神方面的禁锢,以自身的力量维护法律与正义。这正是文艺复兴时代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真切体现。从此部作品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时期所要表达的思想。他考虑到爱与人文主义关怀,考虑到女权,讽刺封建专制……这再一次体现了其极高的艺术造诣。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生活的时代距现在已经很久远了。莎士比亚表现在作品中的思想带有时代局限性(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其作品大多基于文艺复兴背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固然显示出其思想的进步,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对“恶人”形象的塑造。他对恶人“恶”的源头阐释不清,给人一种横空出世的感觉。同时,当时社会矛盾的加剧也为人文主义关怀精神的表现增加了难度,虽然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不满,但莎士比亚也无能为力。
综上所述,莎士比亚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爱与人文主义关怀思想十分深刻。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充满着戏剧性。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作品对解放人们的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部又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将莎士比亚推到了如此高的历史地位。但辩证地来看,我们也能发现其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即便如此,我们也应学习莎士比亚的思想,用爱去对待“不足”,发扬人文主义关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