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兰芳身上窥探名角的养成

2021-11-14 17:30段瑜佳张兰芳
剧影月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梅兰芳京剧艺术

■段瑜佳 张兰芳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其杰出而独特的表演艺术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基于长期的舞台表演实践,梅兰芳广采博收前辈所长,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体,形成“花衫”行当,并在唱、念、做、音乐、舞蹈、服装、化妆等方面大胆革新,独创“梅派”风格。作为中国京剧界的翘楚,梅兰芳的成名、社会地位的确立有着多方面原因。挖掘其中的奥秘,将对当下艺术表演者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专业技术过硬

(一)吃得苦中苦——超乎常人的勤奋和毅力

对于戏子而言,玩意儿好是成为名角儿的基础。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得见梅兰芳成角时“一朝看尽长安花”的风光无限,更要懂得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艰辛。梅兰芳虽出身京剧世家,但幼时梅兰芳的京剧天赋并不高。在梅兰芳八岁时跟着朱小霞先生学戏,仅教了四句老腔,许久梅兰芳还是不能上口,遭到先生罢退。姑母秦老太太也直率地说,幼时梅兰芳“言不出众,貌不惊人”。

梅兰芳自己也常说:“我是一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每天早上五点,吴菱仙先生就带着梅兰芳出去遛弯,回到家继续吊嗓子、练身段、学唱腔,晚上念本子,一整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都有工作。别人唱七八遍的唱段,他要反复琢磨二三十遍。尽管苍天没有给他独得之厚,但他却有坚韧之心。

(二)不疯魔不成活——观摩钻研从而开悟

京剧界能吃苦的人比比皆是,最后能成为名角的却不多。想成为名角,仅靠苦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心领悟高层次的审美。为了更好地体悟特定环境下不同人物的性格、心情,以及相对应的神态、体态、动作等,日常生活中梅兰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譬如老妇人的和颜悦色、浣衣人的劳作细节等。为了捕捉女人猛然吃惊的样子,梅兰芳故意将兰花瓷盆狠狠地摔在地上,惊得一旁正洗着衣服的夫人福芝芳大叫起来,将手中的衣服掷了老远,半响才说出话来。如此细致入微,最终梅兰芳能够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为了超越自己,他还另辟蹊径探索独特方法。幼年时梅兰芳目光有些呆滞,于是他就每天放鸽子,眼睛盯着鸽子远眺来锻炼眼力。还通过养殖牵牛花、练习绘画来培养自己的审美,边观花边揣摩戏剧中的精巧身段。《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卧鱼”赏花的优美身段就是经过反复推敲琢磨,将探花、闻花、折花的悦目动作融入表演而成。此外,赴苏演出中,他积极向西方艺术家请教西方戏剧表演,赴日演出也十分认真地观摩歌舞伎表演,无时无刻不在开拓眼界、精进技艺。

(三)化腐朽为神奇——舞台应变能力

日常生活中,意外无处不在,没有人可以保证万无一失、始终一帆风顺。舞台上更是如此,忘词、唱错、嘎调,甚至裤子掉下来、鞋子被踢飞、盔帽飞出去等状况都有可能发生。如何及时作出应对,即兴发挥,甚至将事故转化为经典,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梅兰芳曾和俞振飞合作演出对手戏《白蛇传》,俞振飞饰演许仙,梅兰芳饰演白娘子,《断桥》一折唱到最后,白娘子叫了一句念白“冤家”,当念到“家”字时,手指点到许仙的额头,许仙有一个头往后仰的动作,虽幅度不大,但当时俞振飞没站稳,差点摔倒在台上,梅兰芳顺势用水袖一翻,把他搀了起来。本是一次失误,看上去却十分自然,一点一扶显得又爱又恨、合乎情理。从此便都如此表演。梅兰芳之所以能完美化解这次美丽的意外,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状态和稳定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对人物的深刻理解,能够打破常规、灵活运用各种技巧,为舞台表演带来更多精彩的可能。

二、梨园深厚情谊

(一)忠厚恕道的门风

艺人技艺高深能称得上“大家”,倘若还有一份热忱仁爱,那便多了一丝温情。梅兰芳的先祖都是疏财仗义、忠厚待人的榜样,梅兰芳伯母也常告诫梅兰芳要遵守忠厚恕道的门风。家族世代良好的口碑与人缘,让梅兰芳有更多机会转益多师。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曾在吴菱仙家境困难的时候,丢给了他一个“槟榔果”。吴菱仙打开一看是支票,为他家里解了燃眉之急。十几年后,吴菱仙感念梅兰芳祖父梅巧玲雪中送炭的侠义和温情,成为梅兰芳真正意义上的开蒙老师,对梅兰芳也特别关照,慈心通达、严谨不苟。当时的“京剧大王”谭鑫培也因与梅巧玲关系不浅,而为当时只有19岁的梅兰芳“挎刀”。先祖的情谊无疑为梅兰芳成名开辟了快速通道。

正是门风熏染,促使梅兰芳始终保持为人仁厚的品格。齐如山先生评价梅兰芳“为人不但谦和,且极讲信用而仁慈,又自爱而讲气节。”清末民初,士人权势衰落、国民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但社会上依然存在招伶侑觞的习气,梅家长辈极力反对梅兰芳参与相关场合。据《梅冷生集》载“伯母督之綦严,无放辟邪侈行,故同辈如朱幼芬、朱素云等皆以淫败其喉,而兰芳独完,实守伯母之教也。”梅兰芳自觉与带有私寓嫌疑的行为划清界限。

梅兰芳成名并非偶然,谨行“一师二友三观众”。在一场《霸王别姬》演出中,大家都在喝彩,只有坐在第一排的一位老者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转天梅兰芳亲自登门拜访、鞠躬请教。老者姓朱,深谙剑术,道明梅兰芳舞剑路数与武生尚小云一致,刚劲十足。而虞姬是位贤惠女性,应以柔胜刚,整个路数都要改。梅兰芳连声道谢,回去之后另起炉灶,重新编排才形成新的路数。正是倚靠诸多师友的批评指点,才使他不断纠正错误、改善不足。靠天资技艺红,其实并不难;若要名留青史,则靠的是德艺双馨。

(二)“四梁八柱”

京剧名角的舞台表演绝不是独角戏,是靠协作来成就“角儿”的艺术,讲究“四梁八柱”。名角一般都有固定的团队、经纪人、后台管理人员、跟包等。舞台上,鼓师、琴师、主演被称为是“铁三角”,相互之间默契配合才能成功演出。然而默契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梅兰芳从天乐园唱到文明茶园,操琴都是伯父梅大琐。后来伯父年老,换徐兰沅,当时的徐兰沅受大江南北男女名角重金聘请,但他始终矢志不移,傍了梅兰芳一辈子。正是凭借大家齐力协作,才使梅兰芳能够得心应手地演出,获得观众青睐。

当然,梅兰芳能成为“名角儿”,还因其为人谦虚、善听意见,身边有一支由文人、政客、财团组成的智囊团——“梅党”。他们或被梅兰芳炉火纯青的艺术所惊艳,或被其高尚的人格所打动,围绕在他周围出谋划策,为其弥补文化方面的欠缺,提供事业上的帮助,甚至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提点他。正是由于“梅党”的齐心协力,在那个老百姓还不知道何谓“明星”的年代,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他们甘愿充当成就“名角儿”的铺路石,将梅兰芳打造成传统文化的代表,将梅派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三)受人提携而后成就他人

演员成“角儿”离不开前人提携,但自立门户后也要懂得成就他人,这是成“角儿”的普遍规律。1913年上海演出中,王凤卿为梅兰芳挎刀让他压轴《穆柯寨》,使梅兰芳一炮而红,成名后的梅兰芳也是非常乐意做其他戏子的桥梁,毫无保留地为后来人创造机会。

1919年,“倒仓”后的余叔岩出来搭班,并表示“只能与兰弟挎刀”做第二主演。当时梅兰芳在喜群社,与头牌老生王凤卿合作多年。余叔岩若参加进来,戏码不好安排,还要增加开支,组班成员都不乐意,但是梅兰芳说服大家,吸收了余叔岩。安排戏码既要避开和凤二爷合演的戏,又要保证余叔岩在大轴地位演出,梅兰芳煞费苦心提出和余叔岩合演《游龙戏凤》,演出获得成功,内外行争相称赞余叔岩。后来梅兰芳和余叔岩又合演《打渔杀家》《三击掌》《战蒲关》《南天门》《珠帘寨》等戏,余叔岩名声大振,形成又一个影响很大的流派——余派。此外,老生高庆奎、奚啸伯等人也曾受到梅兰芳扶助、提携而引起轰动,自成一派。

梅兰芳秉承将京剧发扬光大的思想,甘愿为后来人提供艺术实践和施展本领的机会,增强他们在艺术上的进取心,提高他们在京剧界的声誉,扩大他们在观众中的影响。

三、肩负时代使命

(一)来者不拒博采众长

梅兰芳认为广泛学习可避免孤陋寡闻,也可分辨精粗美恶。从青年时代起就左宜右有,认真钻研古典文学、国画、民族音乐舞蹈、中国武术、民俗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多方面传统文化;在戏曲表演上曾跟姑父秦稚芬、丑角胡二庚学花旦,跟名角茹莱卿、路三宝学刀马旦,跟架子花脸钱金福学武生,还跟青衣代表人物陈德霖与名净李寿山学昆曲,最后又师从王瑶卿学习“花衫派”,博采众长,有集大成的恢宏气魄。

梅兰芳随时随地都在观察学习、吸取营养,并把所学知识融注于实践当中,不断完善表演、创新剧目。1915年梅兰芳融合昆曲身段,古代仕女画、雕塑服饰以及古典舞蹈等,对京剧舞蹈、服装、发饰、造型进行全新设计,创编了唱做并重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继王瑶卿创立“花衫”之后,梅兰芳还融合青衣的唱念、花旦的做工,以及刀马旦的身段工架,使“花衫”成为以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塑造端庄秀丽、典雅脱俗的正派女性角色。

梅兰芳到上海演出,开阔眼界的同时,十分注重吸收南派艺术精华来革新北派艺术。1913年梅兰芳吸收海派化妆方法,发明了定妆粉,创造了油彩打底、粉彩定妆的方法。1914 年又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梅兰芳毫不懈怠的进取精神,不苟且于庸常的艺术追求,都是他成为名角的重要推手。梅兰芳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如《嫦娥奔月》的花镰舞、水袖舞;《黛玉葬花》的花锄舞;《天女散花》的绶舞;《霸王别姬》的剑舞等并不是随意混杂糅合,而是遵循传统京剧写意风格,以基本程式融汇古今的有益探索。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大众的审美随时代改变,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自道光以来,京剧形成了以谭鑫培等老生为代表的“前后三鼎甲”。老生的艺术精髓主要沉淀于声腔表现,所以当时更侧重“听戏”而不是“看戏”。1911年辛亥革命促进社会发生巨变,随着女性开始进入戏院,“粉黛盈盈,座为之满”。女演员如同一股新鲜血液为戏曲带来新的审美品味,改变着公共戏园的欣赏方式。为适应男女两性共同参与的观剧环境,梅兰芳剔除旦角陋习,营造出更为健康的京剧生态,不再演“粉戏”,他编创的《贵妃醉酒》《游龙戏凤》等剧目塑造出了新的视觉审美。剧评家冯叔鸾在观看其《二本虹霓关》时称赞:“兰芳之妙,在艳而不淫。”

对女性观众来说,往往爱看爱情戏,渴望在戏中圆满自己的人生。为满足这一需求,梅兰芳开始有意识地加强京剧表演的舞台表现力,注入丰富的表情与身段以贴合女性形象,他不仅改革了贴片子方法,还改良了服饰,加入了舞台灯光效果,一系列革新使京剧逐步由“听戏”发展为“看戏”,以“生行为主”发展到“生旦并重”的演出体制,创造出“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的审美意境。

“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着观众的需要和时代而变化的……要向新的道路上去寻求发展。”梅兰芳先生始终扣紧时代的脉搏,不断促进京剧适应社会的审美需求,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他还尝试采取电子技术手段,灌制唱片、录制电影,将他的表演艺术通过现代媒介保存下来。他前瞻的眼光、开阔的格局,都为他成为名角奠定了基础。

(三)始终不变的家国情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兰芳的戏剧艺术还得到外国友人的青睐,成为政府不发薪水的义务外交官。在与各国文人名士交流过程中,梅兰芳坚定了去美国交流的想法。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国际地位非常低下,面对西方强势文化更是毫无优势可言。梅兰芳不顾多方阻挠,“就算倾家荡产,我也要到美国去走一遭”,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将京剧艺术推向全世界。

访美期间,梅兰芳听到西方流传着耸人听闻关于鸦片烟馆和赌窟的传言,而且西方国家有关中国戏曲的记录甚少,在撰写文稿时还会加入主观情感曲解戏曲,甚至谈到他们毫无所知的中国戏曲和音乐,就作为取笑中国人的谈资,认为花钱欣赏如此喧嚣的打击乐和刺耳的假嗓音有些莫名其妙,但通过欣赏梅兰芳的表演,逐渐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偏见。尽管当时美国出现经济大萧条,但梅兰芳演出卖座率却还是很高。梅兰芳以精湛的技艺演绎古老的东方戏剧艺术,为正在努力探寻戏剧发展新方向的西方戏剧家们,如梅耶荷德、布莱希特等人,发展其理论和艺术实践提供了具体生动的实例和思想资源,进而间接地影响到西方现代戏剧的发展。

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注射伤寒预防针让自己持续高烧40度,宁可变卖家产也不同流合污、助纣为虐,令日寇无可奈何。他还编创《生死恨》《抗金兵》等剧目,借宋兵抗金的历史故事,鼓舞全民抗战的斗志。梅兰芳在家国民族大义面前,不畏高压凶险,果断作出抉择,他的隐退与复出体现出一代艺人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俨然成为中国气节的表率。对于梅兰芳的所作所为,文艺界给予充分的肯定,诗人田汉曾有诗赞:“八载留须罢歌舞,坚贞几辈出伶衲。轻裘典去休相虑,傲骨从来耐岁寒。”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仅一天,梅兰芳就剃掉长须,参加了上海的救济灾民慈善义演,一时民众欢声雷动,筹款高达五十万元。梅兰芳在民族危难关头展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节气与尊严,像他笔下傲雪的梅花一样,永远飘散着迷人的芳香。

结语

放眼历史,或许可以说梅兰芳是中国第一位具备现代特质的“娱乐圈明星”。梅兰芳成名背后有太多秘密值得我们去探寻。他用一颗赤子之心歌颂生命的美好,激发理想的力量,令人振聋发聩。他艰苦卓绝,决意一生为发扬和创新京剧献身,将诸多艺术领域的精华与思想融于京剧艺术表演,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为观众带来审美享受与心灵震撼。他斗志昂扬、不忘初心,一生都在以身作范,将京剧艺术推向高峰。作为把中国京剧引介到世界的第一人,他为世界戏剧艺术提供了灵感,并使京剧成为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宝贵遗产。

猜你喜欢
梅兰芳京剧艺术
梅兰芳评传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纸的艺术
梅兰芳以情打假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爆笑街头艺术
名旦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