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人物形塑新解

2021-11-14 17:30江静雪
剧影月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后浪

■江静雪

近年来,随着国漫崛起,《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风雨咒》《白蛇缘起》等动画电影精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愈发呈现出“民族化”“全龄化”的创作趋势。作为一部“合家欢”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结合现代工业智慧与想象力美学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大胆改创,将“商业”“艺术”“技术”完美融合,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融入主流价值与现实关注,提升了其类型创作的艺术品质与社会价值”,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市场上的“高峰”力作。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艺术作品,“其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只有经过接受者的接受和再创造才能实现”。以“受众”为中心,通过探寻其审美心理,创作出满足其审美期待的动画电影,进而实现电影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未来之路。

由于“人物是电影的核心,对人物进行审美是电影接受的重要内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人物形象塑造准确把握了受众的接受审美心理,通过“人物外壳:超越传统的喜剧元素”“人际互动;润物无声的关怀伦理”“人性内核;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三大艺术呈现形式层层递进,对受众心理进行“疏导”“移情”“重建”,使其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审美感悟,对其人生观、价值观重塑和升华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导向效能。

一、人物外壳:超越传统的喜剧元素

《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一部“合家欢”动画电影,其受众具有“全龄化”的显著特征。在“全民奋斗”的时代号召下,国家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同时,人们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需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观看具有超现实美学特质与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受众梦幻、娱乐的审美期待,能够有效缓解其焦虑情绪、疏导其心理压力。本片将超越传统的喜剧元素和视听艺术进行巧妙融合,塑造了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带给受众轻松喜乐的直观感受,帮助他们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中解放出来,实现心理宣泄和压抑情结的转换、净化、升华。

(一)意趣盎然的“川方言”

在电影审美体验的初始阶段,受众通常出于“休闲娱乐”动机进行观影,以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和感官上的享受,而贴近日常生活的人物形象更容易拉近电影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其紧张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

相较于“不食人间烟火”的传统神仙形象,《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说着一口“川方言”特色普通话的太乙显然十分接地气,增添了意趣盎然的喜剧色彩。以往人们对“太乙真人”的认知大多来自《封神榜》里法力高强、仙风道骨的智者形象,而在该影片中,他摇身一变成为说着一口地道的“川普”(四川普通话)、关键时刻掉链子的胖大叔,作为其标志性语言,带有浓厚川方言韵味的“川普”本身便充满了喜剧色彩,拉近了电影人物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听觉上更容易获得受众自觉性的接受与认可,太乙也因此成为整部影片中最具笑点的人物形象之一。如在“殷夫人临盆”情节中,太乙于千钧一发之际忘记了宝莲密码,在仅有五次输入机会的前提下,他却输错了四次,当众人深感绝望之际,他误打误撞地把手掌压在了宝莲上打开了它,太乙恍然大悟后说出的一句台词“我怎么忘记了,忘记密码还可以指纹认证呐”使受众吊到了嗓子眼儿的心在一片笑声中瞬间放松下来。憨厚可爱又极具烟火气的“川普”使太乙真人的形象更加活泼灵动,给受众带来了无数欢声笑语,容易使其获得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利于人们长期紧绷的心弦得到放松。

(二)韵味隽永的“烟熏妆”

该电影中另一位韵味隽永的新喜剧形象便是“烟熏妆”哪吒,融入了“黑眼圈”的韵味,亦是调侃当代“社畜”的标志性符号,结合轻松愉悦的喜剧氛围引人入胜,有助于受众在电影接受审美的过程中体验情愫变化、进行情绪宣泄、获得情感补偿。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哪吒以“烟熏妆”全新视觉符号出圈,全盘颠覆了《西游记》第五十一回里所描绘的“玉面娇容如满月,朱唇方口露银牙”的萌娃形象,“烟熏妆”哪吒也因此被调侃为“史上最丑哪吒”。在“山河社稷图”里,天赋异禀的他趁师父太乙熟睡之际悄悄学会了变身术并成功捉弄太乙,导致太乙被蛤蟆喷了一脸毒唾液,原本就胖嘟嘟的脸瞬间肿成了“大气球”。该情节所营造的嬉笑喜乐的氛围感染力极强,使受众沉浸在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哪吒和喜气洋洋的胖太乙带来的无限欢乐中,对长期承受高压工作的受众出现的心理焦虑具有极佳的抚慰作用。此外,该影片并非单纯以娱乐大众为目的,观赏电影作为人类的审美活动之一,能够激发受众的潜意识,即“人类审美活动中的潜意识”,这在影片中亦有精妙入微的体现。如该电影中“熊猫眼”哪吒以红色的视觉造型贯穿全片始末,从视觉感官角度而言,红色属于暖色调,能够使其视觉形象在调皮、欢乐、搞笑的特色中增添一丝温度,带给受众温暖、和谐的审美感受,从而呼吁他们热爱生活、珍惜当下。

二、人际互动:润物无声的关怀伦理

“合家欢”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受众既有“关怀教育”的实施者(成年人),又有“关怀教育”的接受者(幼儿、青少年),关怀伦理的理论建构者诺斯丁认为,“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就是人的基本需要”,亦是“关怀伦理”的核心。本片通过人物角色之间的互动将电影传达的内在“关怀伦理”外射或迁移至现实生活中的受众身上,看到现实的镜像影射并获得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启发,使其在润物无声的审美体验产生强烈的“移情反应”,从而实现了电影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一)师生之情的深刻诠释

幼儿和青少年作为动画电影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典型代表,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更加温暖的人文关怀。其中,学校作为“育人的摇篮”起主导作用,电影中“哪吒”与“太乙”的师生之情正是对现实生活中学校关怀深入浅出的镜像影射。

“关怀伦理学把学会关心作为学校教育最根本的使命,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关心人、爱人也值得爱的人”,这在电影中得到集中体现: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虽然知道他是魔丸转世但并没有将他的生命扼杀在摇篮里,而是给予他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即使哪吒不断闯祸,太乙也从未放弃过他,始终以勇敢正义的价值观引领他、以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他、以温暖深沉的爱感化他。所谓“影视艺术源于生活”,动画电影中的“哪吒”和“太乙”分别是现实社会中某些叛逆少年和学校教育的镜像缩影。然而“人之初,性本善”,顽劣的孩童本性非恶,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正确引导,在社会歧视中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自我保护(敌视一切)的铠甲,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十分孤独,对温暖美好的情感充满了渴望。正如在电影中,哪吒遭受到大家的误解时用小烟嗓叛逆地大喊“他们把我当妖怪,我就当妖怪给他们瞧瞧”的气话,但是他却从未真正伤害过任何一个人,最终在父母和师父太乙真人始终如一的真诚感化下选择大爱,在生死存亡之际解救了曾经敌视过他的众人。影射至现实社会,当学校用温暖的人文关怀对某些秉性并不坏的叛逆少年进行正确引导时,他们也可以像哪吒一样成为一个坚守纯净初心、摒弃世俗偏见、追求善良正义的“大英雄”,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力,这对鼓励青少年树立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英雄梦”具有积极的引导价值。

(二)亲子之爱的含蓄表达

《孟子·离娄上》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受儒家思想潜濡默化的影响,自古以来,“家”的理念在人们心中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于儿童而言,家庭是其最主要的生活场所之一,家庭关怀尤为重要。电影中“哪吒”与“李靖夫妇”之间含蓄的亲子之爱正是对现实生活中部分孩子与其父母之间亲子关系的镜像影射。

诺丁斯认为对于家庭而言,“正确的关怀观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生命安全和学习成绩,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以及思想品德状况”。在该影片中,李靖夫妇虽然很爱哪吒,但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降妖除魔,因此极少陪伴哪吒。这一电影情节不禁让人联想到现实社会中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和关怀。在电影中,父母外出降妖除魔,哪吒则被禁足在家内无聊地唱着打油诗:“关在府里无事干,翻墙捣瓦摔瓶罐,来来回回千百遍,小爷也是很疲倦……”这些台词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哪吒内心的孤独以及对获得家人陪伴的热切渴望,“哪吒”正是现实社会中缺乏家庭关怀的孩子的镜像缩影。从父母的角度出发,父亲李靖看似对哪吒要求极为严厉,实则是“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他跪下请求太乙:“我已决定用我一命换哪吒一命,还请仙长替我保密,天劫时我便与哪吒同生死共进退”;当“长生云”问李靖,哪吒是他什么人时,李靖用简短而又深情的回答“他是我儿”,便将剧情推向高潮,这份深沉感人的亲子之情唤起了受众强烈的心灵共鸣。转向社会现实,当父母与孩子同时观看这部“合家欢”电影时,他们的情感在微妙的碰撞中紧密融合,对亲子关系的改善和升华产生了极其关键的启发意义。

三、人性内核: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电影文化产业被迫陷入“凛冽寒冬”,电影复工期间,《哪吒之魔童降世》被纳入首批公益复映电影并在复映电影票房中排行前五,这与其所蕴涵的时代价值密不可分。由于受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并非仅仅通过一次审美经历就能够完成,而是“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多次‘对话’的基础上瞬间完成的对‘意味’和‘深度’的高峰体验”,在疫情背景下再次观影,使受众对本片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其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超燃“哪吒精神”及哪吒的“英雄成长故事”正是对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隐喻,对受众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重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一)全民抗疫的时代共情

面对新中国历史上形势最严峻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之一,中国人集结全国之力迎难而上、直面挑战。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们在“全民抗疫”的行动中展现出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正是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朴素彰显,与电影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超燃“哪吒精神”产生山鸣谷应之效。

再次观影能够唤起受众内心对现实的回忆和联想,使其获得新的时代共情。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当敖丙对哪吒说“你生来就是‘魔丸’,只能认命”时,哪吒做出强力反击,“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唤起了无数受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当受众的目光从荧幕转向现实,“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超燃台词正是对疫情背景下十四亿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向命运低头、不向疫情服输的中华民族精神内蕴的崇高表达。通过再次观影的形式激发了受众内心深处对全民抗疫时感人情景的回忆:深入疫区前线、全力控制疫情的钟南山等医学专家;身居“幕后”、为早日制出新冠肺炎疫苗呕心沥血数月的陈薇院士团队;为帮助病患走出疫情阴霾而带大家跳“新疆舞”的方舱医院新疆籍护士长;争分夺秒奋战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普通施工人员……疫情背景下,受众经历了从初期的手足无措、焦虑不安、极度恐慌,再到最终的众志成城、永不服输、抗疫到底等心理变化,通过全民抗疫的集体行动,中国人民共同打赢了这场持久的“攻坚战”,这与电影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超燃“哪吒精神”以及哪吒在“天劫”中幸存下来的圆满结果一一对应,使受众从表层的视听享受进入深层的心灵碰撞,从而产生浓烈的时代共情,对增强受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价值。

(二)“后浪”意蕴的诗意升华

2020 年五四青年节之际,B 站推出的《后浪》演讲视频被全网刷屏,寄托了“前浪”对“后浪”(年轻一代)的深情期望,与疫情背景下“后浪”们所贡献的惊人力量遥相呼应。曾被称作“垮掉的一代”的“后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部壮丽的抗疫史诗,这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英雄成长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后浪”文化在影片和现实中交相辉映,完成了其意蕴的诗意升华——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崇高表达。疫情背景下,受众的心理变化除了有疫情蔓延所带来的焦虑不安,还有最美“逆行者”们带来的无声心理安抚,像一个个战士一样奔赴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便是“后浪”大军中的小小“缩影”。动画电影的受众大多是有着“后浪”之称的年轻一代,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正是现实社会中“后浪”的镜像影射。“后浪”曾被人们称作“垮掉的一代”,正如影片中“哪吒”从出生开始便被钱塘观百姓视为“魔丸”,但在最后的危急关头,却正是百姓眼中的“魔丸”拯救了他们的性命。在现实生活中,也正是曾被人们称作“垮掉的一代”的“后浪”(众多年轻的医护工作者)奋笔写下“请战书”,毫不犹豫地奔赴最危险的抗疫一线:为预防感染而不惜含泪剪掉美丽长发的90后女护士、在抗疫物资极度紧缺的情况下自制塑料袋防护服的年轻医务人员、脸上被口罩勒出一道道血痕却依然向镜头报以灿烂微笑的白衣天使……“后浪”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着社会曾经给予他们的定义,正如“哪吒”最终抛弃世俗偏见、坚守纯净初心、做出正义选择,彻底改变了钱塘观百姓对他原有的偏见,他亦因此成长为一个心怀苍生、救世救民的大英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复映不仅是对精益求精的“国漫精神”的宣扬,更是对在疫情期间贡献出巨大力量的“后浪”一代的致敬,满足了受众新的审美期待和情感体验,对受众的自我心理重建和价值观升华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现实社会中“生活的一面镜子”,在“温故而知新”的观影背景下承载着深沉厚重的时代内蕴,再次唤醒受众内心深处的“同频共振”,这为电影创作主体“淬炼内功”——深入思考影像创作与接受审美的对应关系,打造出满足受众审美心理的动画电影提供了有力的正面镜鉴。而电影所诠释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超燃哪吒精神不仅是对“国漫情怀”的隐喻,更传达出中国动画电影产业迎来“希望之春”的非凡勇气和必胜信心。影片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受众的接受审美心理,通过人物形塑打造“疏导现实压力、引发移情反应、完成心理重建”的艺术精品,从而实现其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构筑了一道电影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心桥,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发展进路提供了新的审美参照和价值遵循。

猜你喜欢
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后浪
中国“后浪”
后浪与前浪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后浪与前浪
RIDING THE WAVE
《哪吒之魔童降世》经典台词
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干部之严管厚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