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亚卓
现如今,网络媒介快速成长和迅速普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的媒介形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起点可追溯到2007年,直到2014年《奇葩说》热播之后,网络综艺届进行了大的洗牌,各类自制综艺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不断涌出新的热门网络综艺,它们不仅种类数量繁多,而且大多数内容优质。随着青年一代的成长,作为综艺节目的核心受众人群,各种综艺节目也开始把眼光投向青年文化,精准地定位到年轻受众,引发他们的文化共鸣。2019年5月25日原创音乐类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第一季在爱奇艺平台播出。在国内,《乐队的夏天》是首次将触手伸向乐队的超级网综,也是将独立音乐融入网络综艺的一次成功尝试,自开播以来掀起了国内乐队音乐和文化热潮。截至目前,《乐队的夏天》播出两季,收视率和大众口碑尚好。
人物设计。首先,嘉宾和评委的挑选就独具匠心。乐队属于小众文化,没有流行音乐那么鲜为人知,当乐队的知名度还不足以在当前音乐类真人秀节目里脱颖而出的时候,节目组并没有放弃名人效应。由于纯素人主导的节目一般都无法保证收视率与点击率,所以该节目组将眼光投入到了国内著名主持人马东,他是国内知名主持人,主持经验丰富、功底深厚,主持风格大胆犀利、活泼有趣、幽默睿智,颇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此外,在专业评审团的选择上,第一季节目组邀请到了张亚东、吴青峰、老狼等国内一些有知名度的音乐人和乐评人,还有Live House的主理人,以及各类的音乐媒体人。节目组还会根据节目效果和宣传需要邀请明星的参与,例如第二季周迅的加入。
其次,乐队的挑选也是别出心裁。节目组历时八个月从1000多支乐队中挑出不同类型的乐队31支,包括摇滚、民谣、朋克等音乐风格。《乐队的夏天》目标受众是热爱摇滚乐的青年,在节目风格上要更符合年轻受众的需要,所以青年摇滚乐队占了很大比重,但同时也兼顾了七零、八零后受众,比如第一季的面孔乐队,第二季的水木年华乐队等这些老牌乐队也被邀请到。总的来看,参赛成员年龄横跨70后、80后、90后三代,可谓老中青三代同台,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受众的需求。
赛程设置。首先,竞争性的表演。虽然这档综艺节目截至目前只有两季,但赛制在不断改版升级。竞争表演是最近几年普遍存在的选秀方式,而它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对参赛选手有一定的选择标准,这就要求参赛选手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乐队的夏天》的定位是原创类音乐节目,参赛者首先要有自己原创作品的展示,其次按照每期指定主题进行表演。各个赛段的设计在满足观众不同喜好的基础上,也考验了乐队的合作与创作能力。
其次,不设置安全区。这样安排使节目更加激烈,更有看点。节目组成立了大众评审团,比赛结果大多掌握在大众评审团手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比赛的公平性。比如第一季第五期,痛仰乐队在第二场淘汰赛就遗憾离场,第二季五条人在九进七比赛中也惨遭淘汰,就两只乐队论实力和知名度而言过早离场较为可惜的。这样一来,不设置安全区作为节目的赛程特点,既确保了竞争的公平性也有很大的戏剧张力,给观众制造紧张感与出乎意料之外的惊喜。
娱乐需求的满足。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倍增,而网络正是新时期人们进行消遣娱乐、释放压力的一个常用工具。总的来说,《乐队的夏天》是一个娱乐性较强的网络综艺节目。首先,在人物设置上体现娱乐化元素。主持人马东幽默诙谐的主持风格无意间给节目增添了许多乐趣,再加上嘉宾和参赛选手之间的相互调侃和即兴表演,使得整个节目呈现出轻松欢快的基调。
其次,利用多元化的赛制迎合大众口味,《乐队的夏天》赋予现场观众投票的权力,在乐队表演完后,乐迷根据是否喜欢本场演出来投票,依据投票结果淘汰乐队。通过比赛淘汰制度,巧用反转冲突,为观众制造悬念和故事,更符合综艺节目的传播规律。除了比赛淘汰制度外,《乐队的夏天》还设计了不同主题单元的比赛项目,比如第一季第四期进行流行音乐的改编。节目组设置这一单元,让乐队改编热度较高的流行歌曲,以此来连接大众。在第一季中,痛仰乐队改编王菲的《我愿意》虽然惨遭淘汰,但网民的关注引起话题讨论。可以说这些讨论和话题扩展了节目的受众群体,加深了观众对乐队以及乐队文化的了解,也满足了大众的娱乐化需求。
情感需要的满足。人们使用媒介观看综艺节目的主要原因是情感需求。在《乐队的夏天》中,节目组营建了两种情绪与受众产生共鸣:一种是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摇滚情怀的回忆。节目组巧妙地设置追忆摇滚黄金时代的怀旧情绪引发一大波受众的情感共鸣,第一季节目组邀请到了资历较深的、见证过中国摇滚乐发展史的“面孔乐队”参赛。面孔乐队成立于1989年,与当时的黑豹乐队、唐朝乐队、超载乐队一起开创了中国摇滚乐的先河。而在第二季,也不乏校园民谣元老级乐队水木年华、后朋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等中国内地具有影响力的老牌乐队。
另一种是对乐队生存现状的呈现引发年轻受众情感共鸣。随着节目组对乐队故事的深度挖掘,人们了解到许多乐队生存状况并不好,演出费用低且不稳定,仅依靠乐队表演是无法生存的,因此他们会另找工作来贴补日常开销。例如刺猬乐队成员的故事仿佛在向大众诉说,程序员赵子建和单身母亲石璐的故事让很多人唏嘘落泪,成立十四年,曾经面临解散的危机,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还有许多乐队为了坚持摇滚梦想,不轻易向现实妥协的奋斗精神触发了很多年轻人的情感共鸣。
社会需求的满足。媒介的社会需求通常指的是,媒介可以满足人们结伴与结群的特殊需求。而社交需求是社会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首先,热爱摇滚的群体可以去节目现场或通过爱奇艺平台观看《乐队的夏天》,乐迷在观看过程中能够和自己处于同一迷群的人一起交流自身的情感。微博用户可以就某一话题参与讨论,这一方面满足了微博用户存在感和认同感的满足,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用户使用社交媒体表达自我的需求。在第二季五条人乐队淘汰后,乐迷们在微博中去“捞”五条人。在新一期的节目播出前后,就有关于《乐队的夏天》的微博热搜,而制造话题的人们正是这些乐迷群。观众在乐迷群中寻求情感共鸣,获得社交的愉悦,排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再者,喜欢摇滚或乐队的受众可以结伴为喜欢的乐队或演出打Call。比如在《乐队的夏天》第一季,为了让受众获得参与感,节目特意赋予观众投票评审的权力,另外观众还可以通过爱奇艺平台为自己喜欢的已淘汰的乐队投票助力重返舞台。在痛仰乐队淘汰后,微博上关于痛仰乐队的话题热度冲上热搜榜单,痛仰乐迷通过微博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并在爱奇艺平台为痛仰乐队助力,最终该乐队重返舞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从未谋面的乐迷通过《乐队的夏天》不仅在线上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在线下他们也一起看音乐节和Live house的演出。这样一来,就将社交媒体中呈现的虚拟社交转化为真实社交,满足了受众的各种社交需求。
《乐队的夏天》作为一档圈层垂直类原创音乐综艺节目,顺应了网络视频受众人群年轻化的趋势,精准定位,把眼光投向年轻受众,收获了许多青年乐迷的青睐,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它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感动与热血,也向观众传递了乐队精神和摇滚文化。它赋予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以新的内容并发展出新的思维与感觉形式,可以为其他网络综艺的制作提供创意参考和灵感来源。与此同时,它的出现也昭示着独立音乐的夏天已经来临,用雅俗共赏的方式使大众文化生活也日趋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