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电视文化节目主持审美空间的建构

2021-11-14 16:16赵平平
声屏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意境主持人受众

□ 赵平平

在新环境中,电视陷入关注度下降、相对收入下降、人才外流、技术焦虑的困境,但是“电视不死”,是值得人们相信且坚持的,因为电视具有着任何新媒体所不具备的权威性发布、日常化直播以及高端大制作。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电视节目在播音主持创作上也应一马当先,善于思考,积极重构,勇于创新。那么关于文化节目主持创作的审美空间的建构与探索,将是一条带领电视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能力对于艺术家是千锤百炼之后的神来一笔,对于主持人是有厚度的个体生命的展现。

从节目主持的主体创作和受众接受两个方面探讨文化类节目的审美空间建构,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时代的生机和魅力。在创作活动中,主持人能够自如而恰切地将文本内容本身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意境美感经有声语言的二度加工后传达给受众,构建出文化类节目主持独有的审美空间,以获得最佳传播效果。所谓意境,指传统的诗画戏曲等艺术创作中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虚实相生的结构布局获得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是受众主动进行的审美行为所获得的艺术形象与主观情感物我合一的“象外之象”。文化节目的主持创作要想取得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就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艺术意境的特点,从审美空间的营造上着手,使受众获得高级的审美愉悦,达到得意忘象、心领神会的精神层次的提升。

唯能溯源,方能流长

受众作为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接受主体,需深刻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与精神现状,追根溯源,掌握历史的民族心理特点,并结合具体的时代特点,唤醒与启发受众的审美趣味与情感,从韵味美、音声美两个角度把握主持创作的语言形式,从情感美、人格美两个角度把握主持创作的人性化表达与人文关怀,从环境美、氛围美两个角度把握主持创作的副语言、服饰、妆容、道具等统筹与安排。

作为有声语言艺术,播音主持创作与音乐戏曲艺术、说唱艺术同宗同源,都源自于古代的声诗,这塑造了中国文化的诗性精神,即以境界最为上。这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品格,即声情并茂、词约义丰、韵律和谐、音声多变、以神统形,雅俗共赏。即便是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民族的共同审美期待也绝不是停留在形式的绚丽繁杂上,对于娱乐的需求不可无也不必过,受众真正渴望获得的是精神的指引、境界的开拓、心灵的愉悦、灵魂的共鸣,最终对自己的生活起到潜在的优化引导作用。把握了这一点,文化类节目的主持创作才能针对受众所需有的放矢,创作主体的定位也才会更加明晰:先以受者的主观体验投入创作内容的文学意境中去,再以传者的加工创造,将受众带入到自己二度创作的有声语言审美空间中来。

为了使观众领悟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使传统艺术焕发生命的魅力,主持人必须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发现美的眼睛全情投入到艺术作品的意境中去,做艺术家的知音者,做艺术精神的代言人,做受众的启发者、感染者、点化者。在声音形势和语言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做到语言内容的“文采化”,又要转码加工成有声语言的“神采化”;既要注意到传统艺术与现代观众审美心理上的深层契合点,又要注意把握时代感的分寸,不可过于“现代化”而不顾受众对于探索祖先、回归传统的情感需要,也不能过于“复古化”而忽略了受众的接受程度。

唯能入戏,方能出戏

主持创作主体要在对创作内容达到较之一般欣赏者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运用自己深厚的艺术素养、敏锐的感觉系统,达到与文本艺术内容更深层次的物我相融、精神契合。先移情、后旁观,收纵自如,这样主持人才能成为文化精神的展现者、艺术思想的代言人、受众的引导者。

梅兰芳对意境的“搬演则身临其境”表演路径可以借鉴到对于传统文化本身的表现。意境美要想经过舞台语言和副语言的加工之后达于受众,主持人首先应做到心理上的真实融入,即对创作对象的移情体验。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第二期开场白中说道“无论是巍巍青山壁立千仞,还是浩浩江河源远流长,当有一天它们遇到了一双诗人的慧眼,山水便有了悲喜境界,立意恒久。”当说到青山时语气坚定,目光炯炯;当说到江河时语调下沉,声音悠长,融入了岁月流逝之感;当说到“诗人的慧眼”时主持人语调微扬,眼放异彩,仿佛自己就是遇到了知音的山和水。观众也从主持人节奏鲜明优美和谐的音声、汲取了诗词语体的精粹口语、韵味无穷的语言内容以及恰切的目光表情、手势动作中领略山水的情态变化。

但主持创作中的移情与入戏与表演存在着不同之处:主持人作为文化内容与受众之间的联结点,不仅要能对创作内容深情融入,魂游于文学的意境之中,也要能出戏旁观,与创作内容拉开一定的审美距离,以自如挥洒的语言表达功力将受众带入自己二度创造的审美空间之中。观众此时感悟到的青山与流水也不再是直接从语言符号上获得的意象感知,而是经过主持人人格化了的青山流水。观众在欣赏时会带着对主持人人格色彩的判断与感悟,走进“董卿化”的青山流水,对主持人自身的魅力心悦诚服,再在主持人音声的律动(情感的波动曲线)下引发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融入自身经验强化感情投入,获得自己的美感空间,使传播效果大大增强。

唯能无我,方能有我

播音主持创作的“度”在文化节目中体现较为明显。掌握分寸才能拥有自由,善于留白才能给予启发,善于让渡才能真正融入。主持人要有意识地与节目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而忘乎小我,一切服务于受众,一切为了内容的传播。这就要求主持人在深刻感受、调动起由凝聚到迸发的感情运动之时,还应注意把握分寸,保持冷静与克制,引导受众对节目内容产生移情体验,而不至于干扰受众,漫无目的地自我表现。

董卿在主持《朗读者第二季》中采访嘉宾袁泉,袁泉回忆童年离家情不自禁流泪的情态,令董卿也深受感动,眼圈通红尽力隐忍,虽然主持人情感运动强烈但依旧保持控制。面对嘉宾强烈的情感表露,主持人以真诚的目光、略紧绷的肢体形态保持安静地等待、简明地发问、认真地倾听,以自我表现的有意控制,为节目整体营造出和谐安谧的氛围,打造出节目充满人文关怀的品牌特色。在袁泉朗读《牡丹亭》时,主持人则完全让渡了话语和舞台,而这种自觉地退位恰好给嘉宾对于文学精神的传达留出足够的空间,也使受众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嘉宾生命情感的感悟之中。可见,文化类节目审美空间的建构,要求创作主体先要无我,才能有我。心无旁骛,风格自现。

唯能立意,方能造境

文化节目审美空间的建构要求意蕴与技巧的和谐。“唯能立意,方能造境”的观点来自于文学家林纾,这种观点与播音主持创作服从目的性有异曲同工之处。《朗读者》意在展示人物的生命历程、独特感悟从而给受众以心灵的滋养、激励、熏陶,所以董卿在主持上以韵味深厚的精粹口语、真诚纯粹的情感态度创造了安谧典雅的审美空间,使受众在欣赏时能够排除杂念,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内核上,以安静空灵的心态使自身的生命情感获得净化与升华。《一本好书》意在展示作家的精神世界,启发受众从读书中获取知识和思考,所以陈晓楠的主持创作则以消闲自在的神态、引人入胜的提问创造出活泼开放的审美空间,使受众心情愉悦、不由自主地“参与”节目探讨,感受思想的启迪和深化。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类节目的传播目的在于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播,主持创作主体只有深刻把握民族的审美心理特点,深度领略艺术与文学意境,才能更好地把握主持创作的音声美、韵味美、情感美、分寸美,从而营造出富于生命的厚度和人文的关怀的审美空间。主持人既要善于入戏,积极移情主动感受,又要保持旁观的审美距离;既要积极参与,又要善于留白和启发,总结与升华。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节目立意、展现文化本意、满足受众心意的富于鲜明风格的有声语言艺术。如胡智锋教授所说,电视的内容生产要注重对于不同要素、不同资源、不同手段的创造性组合,更要认识到,诗与远方很重要,坚持审美力与艺术感才能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意境主持人受众
主持人语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