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虽然在当前社会中提倡男女平等,但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生理和体能方面的不同,很多行业中也呈现出男女数量不平衡的现象,比如说导演行业。虽然当前女性导演的数量与男性导演的数量相差悬殊,但不乏一些表现优秀的女性导演,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被业界广泛关注。女性导演们凭借独有的情感细腻的特点,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创作出了许多特征鲜明的作品和形象,为电影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电影的成长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导演。从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踏上影坛的王苹、董克娜,到70至90 年代逐渐出现的王好为、张暖忻、李少红、彭小莲、胡玫、宁瀛等,构成了当时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的代表人物则有徐静蕾、李玉、马俪文等,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她们,所创作的影视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相对于男性导演的过于刚强,女性导演在其作品中融合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和独特的情感视角,吸引了影视界大量的关注目光。
不论是对女性导演还是对女性导演的作品进行研究,终是绕不开女性意识这一话题。女性意识的概念出自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背景下产生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是通过电影作品本身传递出来的。这是因为女权主义运动从政治领域转向文化领域之后,女权主义者们在表达对文化的批判观点时,最先是通过电影和电影批评来实现的。中国在女性意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在此之前,中国既没有女权主义运动作为实践基础,也缺乏相关的理论体系,对女性和女性意识的研究和分析往往只能以女性创作的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基础。此后,中国女性导演的艺术创作和思想表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受到了中国不同年代社会转型和意识形态变迁的影响,女性意识在影视作品中的传递侧面上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想的发展状况。
中国女性导演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第一位女性导演是谢采贞。当时电影拍摄技术比较落后,社会环境也处在动荡之中,女性导演更显得稀少和珍贵。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得到提升,但全社会对女性身份的认知还处在时代的桎梏之中,女性意识仍然没有觉醒。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女导演王苹和王少岩为例,她们的影视作品中还充斥着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作品传达的价值观也没有摆脱旧观念,还有很深的男性意识主导的痕迹,即便是以女性为主的作品也缺少对女性价值和意识的表达。这都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所决定的。
“文革”后,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文化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加上中国女性导演的思想开始受到西方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思潮的冲击,影视行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导演。《人·鬼·情》《山林中头一个女人》《谁是第三者》等代表作品开始出现反思女性社会地位的思想,同时开始批判和思考男女关系中的地位不平等现象。这一时期,女性导演利用她们女性和导演的双重身份,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柔软把她们对这个社会的思考通过电影作品表达出来,并出现在国际影坛的视野中。在黄蜀芹的《人·鬼·情》中,主人公秋芸的艺术形象和其独特的自白,表达了在男权社会里女性无法找到自我意识的矛盾与恐惧,刻画了女性在男权意识为主流的社会形态中寻找自我意识的心路历程,发出了“做鬼难、做女人更难”的呼喊。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下,第四代中国女性导演开始为女性意识发声,在认同自身女性导演和女性身份的同时,呼吁社会多关注女性本身。
在20 世纪80 年代初,通过电影作品对女性意识进行探索进入了漫长的缓冲期。以胡玫、李少红、史蜀君为代表的第五代女性导演,在前辈的基础上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第五代女性导演的作品中有很多时代元素,包含了对女性社会性质进行重新塑造的思考,开始从女性视角创作作品,摆脱男性主导的诉求和观念。在《大明宫词》《红楼梦》《女儿楼》《女大学生之死》等作品里,女性导演们开始尝试对历史进行重新解构,进而为历史女性角色赋予新的社会性质,将历史和艺术结合在一起,塑造新时代女性独有的历史观。但在女性意识的探索方面,第五代女性导演只能看作是对第四代女性导演的继承和延续,没有独属于自己的创新途径和方式。由于女性意识的发展和当时社会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女性导演在想象力和创新力方面的不自信和束缚,她们的电影作品也流露出了对女性命运的消极思想和预测。
进入21 世纪,第六代女性导演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成熟,在新时代社会思想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女性导演们,开始涉足中国女性电影的核心领域。中国的新一代女性导演以李玉、徐静蕾、马俪文为代表,她们在作品中开始尝试添加更多的新时代女性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在工作条件和工作岗位上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甚至在一些岗位上开始取代男性,这激发了女性导演的创作灵感。同时,电影题材的多样化也给女性题材作品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徐静蕾的代表作品《杜拉拉升职记》为例,其体现了电影由艺术向商业的转型,讲述了一个新时代女性如何在男性主导的职场中实现爱情与事业双丰收,最终改变生活现状的故事。该作品获得了较高的票房和较好的口碑。从中可以看出,女性导演开始把影视视角由家庭女性转移到职场女性,注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描述。在第六代女性导演的作品中,着重于从平衡两性关系的强弱之差来塑造现实的女性,对女性的独立、坚强和自爱进行强化,同时弱化男性的主导地位。
李少红所创作的影视作品中融合了新历史主义观和效果历史,她的大部分代表作品都诠释了自己对于历史实在性与艺术创造性的理解,通过对女性历史角色进行重新解读和构筑,在作品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天空,运用效果历史对以男性权力和欲望为核心构筑的概念框架进行了讽刺,通过塑造宏观现实,表达了女性在男权意识社会所遭受的不公和对女性饱含悲伤的关爱。在《大明宫词》中,李少红对武则天的角色进行了颠覆式的表达,也体现了她重塑历史的超强能力和敏锐嗅觉。在她的理解中,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历史发展带来的机遇,再一个就是武则天自身具备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男性视角的影视作品中,武则天残忍无情、暴虐无度;然而在李少红的镜头下,更多地表现了武则天对女性的期待和理解。李少红追求良性平衡的女性意识诉求,她认为,在国家危难面前女人同男人一样,都有关心天下兴亡的责任和义务。她把武则天和男性君王放在平等的政治诉求和执政动机上,通过历史人物的演绎,以戏剧性的艺术手段表达对男权至上主义的控诉,把自己的历史观念赋予武则天,向男权社会宣告女性同样有能力、有理由、有资格在统治地位上与男性分庭抗礼。
李少红在追求女性意识诉求的同时,也传达了女性在追求过程中所要付出的代价,赋予了女性角色悲剧色彩。她在叙述女性悲剧命运和对这种命运的思考、批判时,表现出明显的伤痕文学情怀,从女性视角传递了女性意识在觉醒和表达时由于受到传统男权思想压制而表现出的无奈和不屈。基于这种悲情关系,李少红在作品中也表达了她对当代女性的希冀和祝福,对两性关系失衡背景下女性未来发展的前景充满担忧,表达了消极和悲观的态度,这种通过女性视角诉说女性悲情的表现方式附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
以胡玫、李少红、史蜀君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女性导演,在作品中对于女性悲伤的一面渲染较多,大多是以讲述女性的悲情故事为主,或是直接给女性安排悲情结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警示女人:男人的爱情和承诺不可轻信。但是她们在对女性意识进行表达时仍然比较含蓄甚至是压抑,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动上仍然是脆弱的、被动的。在女性意识的表达上,作品营造的氛围以暗色调为主,缺少现代作品中女性意识极具活力的表现。此时期的女性作品以对女性意识的展现为主,对现实的批判还不明显和尖锐,主要通过表达对女性命运的怜悯来传递导演对完善女性人格的期望,对女性意识以后的发展仍处于迷茫之中。所幸,新一代的女性导演在作品中对于女性意识的表达已经开始接过前辈的旗帜,初露峥嵘之姿。中国社会的女性意识还要经历漫长的觉醒之路,在影视界,需要一代代女性导演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即使觉醒之路漫漫,探索和追求的精神也应该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