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晋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洪昇的传奇之作《长生殿》作为清代戏曲的一座高峰,一经问世,就轰动全国,“演《长生殿》之祸”也从侧面证明了《长生殿》的艺术魅力。而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明代戏曲创作的高峰,也影响深远。作为明清两代的代表性作品,这两部戏剧有着人类对最原始的美好事物的共同追寻,它们对爱情的描写引起了人类的共鸣。作为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仅使我们看到爱情,也使我们看到汤显祖和洪昇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下文拟从《长生殿》的爱情主题、关目情节等方面分析其对《牡丹亭》的继承与发展。
在描写爱情方面,两部作品具有一致性,但是在具体描写爱情的过程中,二者又有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身份不同。《牡丹亭》的主人公是官宦小姐杜丽娘和穷困书生柳梦梅,《长生殿》的主人公社会地位明显上升,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和贵妃。《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是从灵的沟通到肉的结合,即先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入梦达到一个灵的高度,然后又返归于现实世界中受封建社会压迫的低层空间。汤显祖将爱情的主人公放置在封建社会“理”与“礼”冲突的社会环境中,一个是官宦小姐杜丽娘,一个是穷困书生柳梦梅,男女主人公身份地位悬殊,并非“门当户对”的婚姻让他们不可避免地与封建卫道士发生冲突,在这一矛盾无法调和的情况下,主人公杜丽娘只能走向为爱而亡的境地。而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则是从欲望的结合上升为灵与灵的精神沟通。《长生殿》虽然继承了《牡丹亭》的“至情观”,却有意识地打破了男女在爱情上所遇到的阻碍。《长生殿》超越了情与礼、情与理的外部冲突形式,将一切包裹在爱情外部的“虚礼”统统剥落,直达内心,展示了一个心灵净化、升华的过程。将男女主人公设置为皇帝和贵妃,在一定程度上跳脱了封建藩篱。摆脱了封建的束缚,杨贵妃与唐明皇追求的便是“至纯至真”的爱情。
其次,在追求爱情方面,《牡丹亭》的主角是杜丽娘,《长生殿》的主角更偏向于李隆基。《牡丹亭》的爱情是以女主角杜丽娘为中心而展开的,《闺塾》《惊梦》《寻梦》等出的故事情节基本是围绕主人公杜丽娘而写的。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男主人公柳梦梅处于“被动”地位,如《魂游》《冥誓》等出。反观《长生殿》,洪昇在《长生殿》前二十五出基本完成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爱情的双向互动,既有杨玉环对爱情的苦苦追寻,又有李隆基对爱情的回应,这些从《定情》《闻乐》《制谱》《偷曲》《密誓》等出中可以看出。后二十五出中,作者放慢叙事脚步,将主要人物慢慢移至唐明皇李隆基,让李隆基在一步步的“忏悔”和“思念”中将李杨爱情缓缓地推向高潮。从《冥追》《哭像》《弹词》《补恨》《寄情》等出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隆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符合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表达的“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和“专写钗盒情缘”的主题立意。此外,为了使李杨爱情变得更加“纯真”,洪昇还删减了许多不利于李隆基树立“忠贞”形象的史实,如删除了前人有关李隆基引诱虢国夫人、勾搭秦国夫人并对月中嫦娥垂涎三尺的污秽描写,对李隆基与梅妃的关系,也采取暗线处理的方式——通过侍女念奴和宫人永新之口传出两人私会之事,面对杨贵妃的责问,李隆基的态度就如普通人一般当即表示愧悔,并从此对杨妃更加专一起来。在江山与美人的矛盾不可调解的马嵬之变中,洪昇更是将李隆基设置为“至情”形象。当兵士哗变,杀了杨国忠,围了马嵬驿,强索杨贵妃时,李隆基装聋作哑,拖延时间。杨玉环以君王社稷为重,乞请自缢,李隆基大惊:“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第二十五出《埋玉》)这些唱词对李隆基撇弃贵妃独自赴蜀逃难的行径作了情感上的修正,也为剧作后半部分明皇对杨妃的深深思念作好了铺垫。同时,对于杨玉环形象的塑造,作者也进行了净化处理,不再将杨玉环写成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祸国“尤物”,而是将其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长在深闺人未识”的纯情少女。在处理杨玉环与梅妃、虢国夫人争风吃醋的纠纷上,洪昇着力凸显杨玉环作为一个痴情女子的正当情感要求,比如得知明皇私幸梅妃之事后,杨妃着恼的也是不定的君心:“把似怕我焦,则休将彼邀。却怎的劣云头,只思别岫飘。”(第十九出《絮阁》)她是以自己的专一,要求着对方的专一,以自己平等的爱,要求对方爱的平等。在描写爱情方面,《长生殿》跳出了《牡丹亭》的“虚幻描写”,以“现实的人”作为爱情的主题,从而阐发洪昇的“至情观”。
最后,两部作品在描写爱情方面的不同还体现在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是一种“小爱”,换言之,柳杜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儿女私情”。汤显祖致力于对爱情的极致描写,所以在谈到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时,虽然涉及一些“家国政治”,但主题还是以爱情为主,其中穿插的一些无关情节只是作为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调剂”。相比于《牡丹亭》,洪昇《长生殿》的文学意义在于不仅继承了汤显祖《牡丹亭》中只写男女爱情的部分,还将国家命运穿插于爱情之中,《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是放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在国家与爱情面前,杨玉环牺牲了爱情成全了国家,李杨爱情超越了爱情本身,具有超然的力量。《长生殿》以情构史并借史抒情,既有浸润着作家身世感伤的李杨悲情——剧本的上半部写李杨之间“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密誓》)的人间真情,下半部写李杨之间人间天上的刻骨相思,又渗透着作者的家国兴亡之感,洪昇让郭子仪、雷海青、郭从谨、李龟年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又回到文本当中,让他们和自己也和读者一起去感受历史的沧桑与迷惘,抒发着“乐极复哀来”的人生感喟,体味着“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的历史垂诫。《长生殿》是一部既写情又写史的文学作品,所以许多读者才会在《长生殿》的主题上争论不休,而这也恰恰体现了《长生殿》不同于《牡丹亭》的艺术魅力。
《长生殿》继承了《牡丹亭》的关目情节。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长生殿》全剧共五十出。从两部作品的出目来看,二者都是五十出左右,如此多的出目有利于完成整部作品情节的架构。
《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主要是沿着言怀——惊梦——寻梦——魂游——圆驾的线索展开的,《长生殿》的故事情节主要是沿着定情——密誓——埋玉——冥追——补恨——重圆的线索展开的。从两部作品的主要情节来看,二者都是以“情”为统摄。《牡丹亭》以“感”情、“梦”情、“圆”情为叙事脉络。《长生殿》一开始便将“情”放诸眼前,后面一系列情节的展开都是对“情”的进一步阐释说明。
《牡丹亭》与《长生殿》写的都是“至情”,但是《牡丹亭》并不以“情”为行文的主宰,虽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但不乏与爱情无关的情节,如《移镇》《御淮》《急难》《寇间》《折寇》《围释》《遇母》《淮泊》等。《长生殿》中也穿插有许多与李杨之情无关的情节,如《疑谶》中郭子仪对杨家满门擅宠的担忧,《进果》中贡使驰送荔枝的凶暴,《骂贼》中雷海青以琴掷贼的忠愤,《弹词》中李龟年“谱将残恨说兴亡”的感慨……正由于这诸多情节的介入,使得两部作品变得丰满起来,不致单调乏味。
《牡丹亭》是汤显祖“至情观”的充分体现,《长生殿》是这种“至情观”的延伸。在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于美好爱情的追寻。如果说《牡丹亭》是一首爱情的赞歌,那么《长生殿》就是一首爱情的挽歌,这不仅仅是因为李杨爱情的悲剧性引起人类的同情,更在于其中蕴含着人生不永、情缘易逝、世事沧桑的人生幻灭感。李、杨占了情场,闪烁出爱情光芒的过程,也是弛了朝纲、民怨沸腾的过程。李、杨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杨玉环拥有了李隆基长久、专一的爱情,致使“六宫粉黛无颜色”,但又使李隆基耽乐忘政,误用权奸,“从此君王不早朝”,酿成安史祸乱,这些共同导致了六军哗变、杨妃自缢身死的悲剧结局。物之两极,需要张弛有度才能守恒。
从《牡丹亭》到《长生殿》,我们看到了一幕幕的爱情,《长生殿》对《牡丹亭》“至情观”的继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仅仅认为《长生殿》继承了《牡丹亭》中的爱情则未免失之偏颇,除了爱情,我们更应该看到《长生殿》背后的哲学意义和洪昇的家国情怀,而这或许也是《长生殿》成为“一部闹热《牡丹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