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英飞
近几年,无论是社会话语还是媒介机制都充斥着关于女性话语表达的内容,女性主义话题的高涨离不开社会变迁与新媒介的发展。如今,女性话语再次兴起反映了市场化商业化进程与消费社会中个体话语的伸张,以及短视频机制下社会性别的改观和对性别平等的呼唤。
过去的女性会囿于传统媒介本身时间性、地域性等所带来的限制,以及以“男性为本”(或“父权制”)的话语霸权体系造成自我话语表达通道的阻塞甚至闭合。随着移动设备的逐渐普及,2014年短视频元年的开启,短视频突破了原有的阶层、情感的限制,不同于以往电视等传统媒介,表达语境迭代,即从具体性语境转化为灵活性语境。短视频赋权属性加持下个体话语得以井喷式输出,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为女性群体拓展表达空间打破了一道技术壁垒。
活跃在大众面前的影视作品如《三十而已》《乘风破浪的姐姐》均以“女性30+”为营销旗帜并收获反响。但在强调个体话语的年代,“女性+”用一个概念同化所有女性,现象背后看似是对第一性主导的意识形态的反叛,但是其中也暗含着女性在社会认同中的局促。短视频中亦是如此,无论是乡土文化还是流行文化,本土文化还是异域文化,两性不平等现象依然涌现,“第一性”主导的性别话语的视像呈现体现出东北幽默短视频并改观传统性别话语,“幽默”程度的变化可能会僭越并隐现背后弥留已久的性别话语。“传统的性别文化和性别秩序在新媒体中被沿袭,只是换了一副面纱而已。”
东北乡土气质的女性话语表达。大众在经验直觉上对东北文化持诙谐标签的认同,而这些乡土气质的诙谐文化也成为东北幽默短视频中的一抹亮色。东北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离不开文化氛围的熏陶,费孝通曾指出文化是团体为适应处境而制定的一套生活方式,而成套的原因为“团体中个人行为的一致性是出于他们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诚然,在历史变迁中,东北人因时制宜,与自然的博弈中塑造了乐观、豪放的文化品格,表现为“男女一样”的幻象的性格表征。
在承袭着东北幽默文化的短视频中,女性话语的乡土性表达主要为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流的表达。如老年博主“我是田姥姥”,通过表现外孙整蛊姥姥的日常,配合现代剪辑配音手段,传达出乡土幽默的女性话语表达。除此之外,短视频博主也截取东北喜剧影视片段以投放,重温过去媒介中的东北女性形象及其话语表达。但是在乡土性的表达时不可避免的劣根性女性话语会以喜剧形式出现,因而东北幽默博主对传统女性话语的选择性规避与批判性承袭是未来女性话语乡土化表达的理想路径之一。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女性话语表达。东北的亚文化青年博主着力于视频空间的精致装扮与标榜自我的符号呈现,其女性话语表达通常在短视频中以反差、违和的元素相拼接的特效、反串等泛娱乐形式出现。东北青年亚文化群体女性话语的幽默表达是快节奏社会和短视频空间的情境产物。青年亚文化群体在稍纵即逝里完成女性话语表达。女性话语的深刻阐释让位于集表情包、特效等于一体的片刻感官刺激的呈现,女性话语本身表达受到文本局限性的削弱,出现“不充分被遗忘”的困窘。其实,东北青年亚文化创作者正以小众的方式比如幽默的“梗文化”对抗着传统的性别秩序,将她们的愤懑、狂欢、反叛诉诸以符号的形式宣泄。例如吉林博主“乐乐啊”的作品通常是“谐音梗”“变装”等流行性话题的表达。青年亚文化女性话语过于追求符号的解读和消费,具备隐蔽性、间接性,增加了文本解读的门槛。与此同时,小众化、同质化等问题也使得女性话语表达得苍白,如若脱嵌主流价值观,可能会陷入被边缘化的话语境遇,所以持续地接轨、拼贴、更新流行文化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中女性话语获得流量关注的必由之路。
文化差异结构的女性话语表达。异域文化结构的女性话语形成差异性的话语表征。东北幽默短视频中以文化差异为题材的女性话语表现为中西、中国南北方的文化交织中播撒笑料的女性话语,她们有的身处国外、有的客居他乡。在国外的东北女性博主,她们多为远嫁海外的妻子身份和暂处异地的留学生身份,比如远嫁美国的大连姑娘“碎嘴许美达”,在奥地利求学的“奥地利混血月德纲”以及在伦敦既定居又读博的“伦敦张彩铃”。她们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结合自身阅历和处境现身说法,讲述一些海外轶事,还不时地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论,在幽默中传递出女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像博主“裴大树”的作品主要展现了南方人与东北女孩迥异的生活经历,在地域文化的反差中产生喜剧效果。在异域文化结构的东北幽默短视频中,话语权往往由东北女性博主定夺,她们往往流于文化差异的浅表幽默,忽略了挖掘文化隔膜的深层内涵。与此同时,女性话语应避免以一方文化的“优越感”形成对另一方文化的贬抑化表达,而应在“格格不入”的背后促使文化融合,而又和而不同,这才是其存在的理想状态。
新时代“她力量”的女性话语表达。从“他者”叙事到“她者”的兴起,东北幽默短视频中“她力量”的女性话语嵌入主流意识形态表达。这些她力量“用有别于男性的感性穿透力和温和的叙事能力渗透着自己的影响力。”其中不乏有个性化的自媒体用户亦或是术业专攻的意见领袖,她们在传递幽默的同时也让外界聆听到她们的声音。个性化的东北博主李雪琴通过“短视频+社交”成功喊话偶像,她经历过沉默的幽默与敢于表达的突破抒写了新时代女性话语气质。像术业专攻的东北幽默女性博主,她们侧重于客观的描绘与真理的表达,幽默仅作为知识分享与科普的辅助,属于从属地位。如黑龙江的旅行博主“房琪”用镜头记录奋斗时“笑中带泪”的故事,燃起了无数“北漂”们的共鸣。
东北幽默短视频中的“她力量”擅长自我剖析自我戏谑,以直面镜头的自然状态出境,掩去符码外衣,其真实感释放的深沉生活体悟令其圈粉无数。“她文化”蔚然成风时,部分女性博主的短视频转而增多城市景观的渲染、红男绿女的群像,运用澎湃的BGM讲述曲折励志的故事。背井离乡的她们擅于以弱者视角叙事,不可避免有贩卖焦虑、消费人设之嫌,可能会造成在崇尚她文化时对现实生活的过度解读。
强化媒介性别话语监测,改观女性话语责难语境。互联网更新迭代不断地给予大众表达的自由,从原来的论坛、贴吧到现在的弹幕、短视频评论,女性话语评价的轻便且亦仁亦智,女性话语在本就责难化的语境中被裹挟。因此,在短视频时代对贬抑性的性别话语需要更为严格的把关人,以此来改观女性话语的现实语境。东北幽默短视频中女性话语现实语境的改观需要短视频用户与媒介工作者的共谋。短视频用户要规范自身的言语,提升公民素养,明确主流意识形态下国家性别平等的政策路线。媒介工作者应理智对待消费主义中的女性话语,减少“扁平化”“物欲化”的女性话语营销,强化媒介机制的监测结构,积极引导平等的网络性别话语。
扬弃东北传统性别文化,突破女性话语交流桎梏。短视频使得女性群体突破了熟人关系和具体语境,东北幽默短视频又使女性话语增添“幽默”这一润滑剂,女性话语输出承袭着传统文化的底色被更多人看见。但是,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东北幽默类博主应批判性地继承东北传统文化,减少低俗文化的出现,融合优秀传统的伦理观念和性别文化,同时也为异域文化和亚文化的女性话语表达指明了方向。
激活女性个体性别意识,构建女性平等话语秩序。瓦解固有的父权制话语体系、重构新型女性话语秩序需要回归“人本位”的建构。“女性只有突破来自男性和被女性自身内化的男权文化和消费文化的重重包围,才能真正建构起尊重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社会语境和生存空间。”东北幽默短视频女性话语表达要正确厘定“他者”主流叙事下话语边界,唤醒女性个体意识,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制。女性话语表达的“幽默”应避免沦为身体景观和欲望主体的附庸,但也不是追求极端而落入犬儒和虚无的窠臼,而是激励东北幽默短视频中的女性话语在消费主义中秉持着理性精神,多聆听并分享发自内心“幽默”的声音。
东北幽默短视频的女性话语在责难化的现实语境中多元表达,在其女性话语的建构中,应给予女性群体充足的表达空间,反抗贬抑、歧视的性别话语以及父权制主导的霸权制话语秩序,建立新型的性别秩序和性别规范,为女性话语的表达营造基于两性平等的氛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