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市级广电媒体深度融合的困局和空间

2021-11-14 12:52陆中玉
声屏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栏目广播融合

□ 陆中玉

2020年9月26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要加快融合步伐,进一步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地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地市级广电媒体。

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媒体融合现状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当中,地市级媒体是落在后面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涛甫教授有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中央级媒体和部分主流省级媒体是“头部”,县域媒体是“尾部”,副省级、地市级媒体是“腰部”。在媒体融合改革的第一阶段,以中央启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为标志,催生了“头部媒体”的崛起;在媒体融合改革的第二阶段,原本在尾部、处境艰难的县级媒体,因为获得政策的强力扶持,强势翘起。“头部崛起”“尾部翘起”,处在腰部的地市级媒体却因为政策资源、专业能力以及市场等的多重压力“塌陷”了。

据笔者了解,华东地区某一地市级广播电视台,目前有新闻综合,教育和公共三个电视频道;综合广播,经济广播,交通广播,生活广播四个广播频率。全台有一个门户网站、一个移动客户端,还有十多个和各频道各频率的栏目相关联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以及抖音平台。

虽然在2020年3月台里成立了融媒体指挥中心,但只是在“物理形态”上初具雏形,是下设在总编室的二级部门,全台并没有真正进入媒体融合的状态,频道、频率基本各自为政。“中央厨房”没有建起来,就无法集中采集新闻原材料,各个栏目依旧分头行动,自行加工。一条新闻线索,新闻频道可能会出动两个栏目的两台摄像机,四个记者;教育频道的两个栏目再来两台摄像机,四个记者;加上广播频率和门户网站的记者,坐下来能有一大桌。采访对象有时候很困惑,“你们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刚刚不是来采访过吗,怎么又来了?”同样的采访内容、相似的话语,来来回回说上好几遍,采访对象不堪其扰。

对于地市级广播电视台来说,同一条新闻派出了几辆车,这么多记者采集回来的却是相同的内容,对财力人力资金资源都是巨大的损耗。

正是因为缺乏“全台一盘棋”的思想,各栏目之间也展开了无序竞争。像新闻综合频道有一个主打的民生栏目,它创办20多年来,在老百姓尤其是中老年观众当中有了相当不错的口碑。几年前,教育频道来了个copy不走样,依葫芦画瓢,也创办了一档民生栏目,加上方言类的民生新闻,即便是同样一条“警察抓小偷”的小稿件,三个栏目都想抢着发,相互之间隐瞒当天播出的串联单。如果是新闻性强些的大稿件,各个栏目都想搞独家,更是藏着掖着,相互提防。其实,对于一档在固定时间播出、时长半小时左右的电视栏目来说,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想做独家新闻真的比登天还难。各个栏目附属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平台,没有专职记者,只有编辑做后期加工,因为要照顾到栏目的收视率收听率,平台发布的内容在时效性和影响力上都大打折扣,在和那些自媒体竞争时就失去了优势。

在新的一年,该台融媒体指挥中心由原来隶属于总编室的二级部门升级为一级部门,总编辑直接指挥。目的是让融媒体指挥中心真正发挥作用,不把花大价钱买来的指挥中心大屏只当个花架子,有效整合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使内容、技术、平台、人力共享融通,激发新闻宣传的叠加效应。

地市级广播电视台深度融合的着力方向

一是明确功能定位 ,理顺融合机制。地市级广播电视台比较理想的深度融合状态是:建立常设性的运行机构,传达执行融媒体指挥中心的指令。在组织架构上,打破运行多年的频道频率制度,成立融媒体采访部、信息处理中心、融媒体编辑部和技术保障中心。采访部负责协调推进选题;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把握信息的分流和生产;融媒体编辑部负责内容的编辑、分发和把关;技术保障组则做好技术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不过,打破原有各频道频率“诸侯割据”的状态,把全台采编力量重新分组整合,必定是伤筋动骨的大动作,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不妨从风格相近、内容相似的节目先动手,进行媒体融合的试点。可以试点让多个风格相近的民生新闻栏目每天报送课题,由融媒体指挥中心牵头,统一协调,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劳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平台传播,栏目之间互通有无,相互补充。传统新闻和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表现形式各具特色,各绽风采。

二是优化流程管理 ,多方协同发力。优秀的管理流程往往能让大家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形成全台联动机制,让新闻宣传的信息更畅通,最好建立融媒体总编值班制度和编前会制度。轮值领导对值班期间的所有事项总负责,比如对记者发到采编平台的信息决定是否采用;对需要深度挖掘的稿件,给予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对突发或者重大事件,及时调配采编力量;关注国内外大事,挖掘本地元素,指挥采编人员将信息落地等。

记者在现场将采访到的内容形成初稿,及时把稿件以及相关视频,音频和图片回传到采编平台,各渠道编辑在通稿库中进行挑选并做二次编辑,提交制片人和当班总编审核后在微信、微博、网站以及新闻APP上做差异化发布。

在重要新闻、重大主题、重点活动等方面形成整体策划和联动机制,让新闻宣传的信息更畅通、主题更集中、声势更强大,实现全台新闻传播力的增值提升。

据笔者了解,华东地区的这家地市级广电台已经在全台范围内组织“蜂鸟采编”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安装在手机客户端的“蜂鸟采编”和目前这家广电台使用的大洋文稿和非编系统由同一家公司开发,更像是记者编辑在电脑上使用了十多年的文稿和非编系统的手机移动版本。在外采访的记者可以第一时间在这个手机客户端上提交新闻初稿和粗剪过的视音频或是现场图片,不必等到乘车回到台里后再写稿上传,大大提高了时效性。后台编辑可以立即把记者提交的内容做二次加工,经过审核后优先在微信微博视频号和台里的新闻APP上优先发布。由于“蜂鸟采编”系统和大洋文稿非编系统是“一键相通”的,记者可以直接把初稿的内容和视音频发送到大洋文稿和非编系统里,稍作加工,再提交给在固定时间段播出的传统新闻节目,不需要重复劳动。“蜂鸟采编”系统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自带GPS系统,值班总编在融媒体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各路记者的具体位置,一旦有突发事件可以调动最靠近的人员赶赴现场。

三是打造过硬队伍,提升业务素质。在传统媒体中,记者、编辑、主持人、制作员等单一身份,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媒体传播的要求,必须积极推动适应新型采编流程和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打造“全能型新闻人”。由于历史原因,地市级广播电台的用工性质相当复杂,有属于事业单位编制的老员工,有聘用制的中青年员工,还有一些外包性质的合同制人员。部分事业在编员工自以为端上了“铁饭碗”懒于学习,有些年轻员工看不到晋升的希望不想学习。如何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设置奖励淘汰机制,是亟待妥善解决的大问题。一些处于头部的省级融媒体平台早已打破用工的身份限制,做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其实,地市级广电台还可以在台内设立上升通道,每年提供一些名额让贡献大的优秀聘用制人员转入事业编制,在全台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提升新闻采编一线人员的“内力”“内功”,让人人都争做适应新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全能型人才。

四是提升技术能级,重视技术支撑。媒体融合,技术先行,没有资金的投入,没有前瞻性的技术保驾护航,媒体融合就没有办法行稳致远,就有可能浮于表面。融媒体指挥中心系统是涵盖电视、广播、互联网内容的集中汇聚平台、融合生产平台、全媒体统一发布平台以及全流程统一指挥调度系统。技术保障中心要按照“中央厨房”的要求,建立全台新闻稿件库,并对所有采编人员进行分级,记者按照指令创建各类媒体稿件,各栏目则根据自身特点和权级采用。全台重要报道栏目、微信公号、微博等各类媒体号都实行可视化管理,并对全台重要新闻全媒体传播途径和效果做适时的技术统计和分析。

结束语

面对新媒体的严峻挑战,对于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而言,只有树立全台“一盘棋”意识,在巩固传统主阵地的前提下,以需求为导向,实施整体联动,一体化推进,将媒体的“物理融合”转化成“化学融合”,才能真正地产生新的效应。各频道、各中心着眼大局,积极主动贡献选题策划智慧,打通业务壁垒,共享题材内容资源,推动记者编辑掌握移动生产技术和融媒体采编能力,才能推动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新闻舆论支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

猜你喜欢
栏目广播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